青年教師心理防御機制研究

時間:2022-08-20 03:39:52

導語:青年教師心理防御機制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年教師心理防御機制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本研究中的青年教師是指在高等學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年齡不超過35周歲(含35歲)的專業技術人員(含行政兼職人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共選取黑龍江省本科院校青年在職教師212名,共發放問卷212份,回收篩選有效問卷194份,有效率為91.51%。

(二)研究工具。采用防御方式問卷(DSQ)中文版。該量表共4個因子24個條目。因子一為不成熟防御機制,包括投射、被動攻擊、潛意顯現、抱怨、幻想、分裂、退縮和軀體化8個條目;因子二為成熟防御機制,包括升華、壓抑、幽默3條目;因子三為中間型防御機制,包括反作用形成、解除、制止、回避、理想化、假性利他、伴無能之全能、隔離、同一化、否認、交往傾向和期望13個條目;因子四為掩飾因子,反映被試對測驗的掩飾程度。

二、結果與分析

(一)高校青年教師心理自我防御機制的整體情況。研究表明,高校青年教師更多地使用成熟型自我防御機制(5.74±1.29),其次使用的是中間型防御機制(4.78±0.93),最后才是不成熟型的自我防御機制(4.34±1.22)。掩飾因子得分很高,但低于成熟型自我防御機制(5.31±1.18)。

(二)高校青年教師自我防御機制的性別差異。針對不同性別高校青年教師的防御機制及所含各因子得分情況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1)表明,高校青年男教師比女教師要傾向于成熟型防御機制和中間型防御機制,存在性別差異。

三、討論

(一)高校青年教師自我防御機制的總體特點。研究發現,高校青年教師均普遍采用成熟的防御機制和中間型的防御機制,而較少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機制,從得分情況來看,成熟型防御機制得分最高,其次是中間型防御機制,不成熟防御機制得分最低,這與盧寧(2006)、溫麗娟(2011)、劉運合(2012)的研究結論相一致。研究中還發現,掩飾因子得分很高,雖低于成熟型自我防御機制,但超過了中間值,由于掩飾因子是一個效度量表,反映的是被試對測驗的掩飾程度,得分越高掩飾性越低,說明高校青年教師的掩飾性比較低,所得數據可以較好地反映高校青年教師的實際情況。

(二)高校青年教師自我防御機制的性別特點。本研究發現高校青年教師在成熟型和中間型防御機制上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教師比女教師更傾向于使用成熟型與中間型防御機制,在不成熟型防御機制上無顯著差異。進一步考察發現,男性高校青年教師在面臨可能導致心理問題的沖突需要自我進行解決時,傾向于運用投射、被動攻擊、抱怨、幽默、反向作用和隔離等策略來解決;而女性高校青年教師則傾向于運用理想化、假性利他等策略來解決,這與劉運合(2007)的研究比較接近。其原因可能與中國長久以來的傳統文化影響有關。中國傳統觀念一直認為男性要比女性肩負更多的社會責任,面臨更多的社會壓力,有更高的成功期望;要求男性應該勇敢并具有保護性與自衛性;然而過多的壓力與期待很容易使人產生無助和挫敗感,加上男性本身荷爾蒙的作用,更容易表現出顯性或隱性的攻擊性行為和沖動性行為,當他們遭遇失敗時傾向于把錯誤歸于他人,以此保護自尊不受傷害。而傳統觀念一直認為女性天生弱于男性,在遭遇挫折困難時可以得到較多的保護,被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易形成柔弱、愛幻想的性格特點;同時社會要求女性自律克己,要有愛心并善良。盡管隨著世界文化的交流,女性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提升,社會責任也不比男性少,但對她們的成功期望仍較低。綜合以上原因,女性在遭遇挫折或困難時更容易采用對內的或隱蔽的方式來進行自我防御,因而理想化和假性利他明顯。

(三)高校青年教師自我防御機制的職稱特點。高校青年教師中講師比助教更傾向于采用成熟型的防御機制,并且呈現顯著性差異。進一步分析發現,講師比助教更傾向于升華,助教比講師更傾向于理想化。助教一般是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生活負擔較小,充滿朝氣和活力,對工作的新鮮感很強,對未來充滿期待,但工作能力有待鍛煉,對問題的處理及壓力的解決能力相對較差,需要經常請教經驗相對豐富并有能力的教師,因此相對多會采用理想化這種中間型的防御機制。相對于助教而言,講師具有較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較高的問題處理能力,面對壓力時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強,但生活負擔較重,教學、科研、晉職等壓力大,對現實的認知更為深刻;在面臨困難和挫折時,會更多地從現實出發,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因此會較明顯地采用升華這種成熟型的防御機制來實現心理的平衡。

(四)高校青年教師自我防御機制的學科特點。研究發現,高校青年教師中文科教師更傾向于采取成熟防御機制,這與于景輝、關盛梅(2008)研究的結果相同。文史類學科人文氣氛較強,與人交往頻繁,對社會的認知程度更高,這對不斷完善自我防御機制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由于文史類教師想象力與情感較為豐富細膩,較易出現攻擊性,因此在遇到壓力時傾向于被動攻擊、抱怨、幻想、理想化、制止和假性利他的防御機制。理工類學科的教師相對來說較缺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變通性較差,對外界信息獲取的渠道不豐富,但自律性強,因此傾向于采用抱怨、制止的防御機制來保護自己。藝體類學科自由性很強,情感豐富且起伏很大,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自我約束性較松散;并且藝體類學科教師是從文科和理科中考入的,或接受過文史類學科的熏陶,或接受過理工類學科的教育,但由于文化功底相對有一定差距,雖受到兩類學科的影響,但在防御機制的應用上大多弱于文史類與理工類的教師。

四、結語

高校青年教師普遍采用成熟型和中間型的防御機制,而較少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機制。男教師傾向于運用投射、被動攻擊、抱怨、幽默、反向作用和隔離,女教師則傾向于運用理想化、假性利他。在升華、理想化因子上存在顯著的職稱差異;在被動攻擊、抱怨、分裂、軀體化、制止、理想化、假性利他上存在顯著的學科差異。

作者:唐守冬 丁宇 孫紅 單位:黑河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