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校素質教育實踐途徑
時間:2022-11-03 03:29:08
導語:醫學院校素質教育實踐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前言
隨著我國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及醫藥衛生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基層醫療衛生工作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對醫務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基因工程、器官移植、克隆技術等一些新問題出現在人們眼前,它們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沖擊著傳統的道德倫理觀念及價值體系標準。因此,形成規范性的素質教育模式及評價體系就顯得格外重要。
二、醫學院素質教育實踐途徑
(一)關于教學理念
醫學教育由于其專業的特殊性,不僅要加強相關醫學知識的教育,還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各項素質,才能真正實現醫學院的素質教育。
1.更新觀念,科學與素質協調發展
現階段,醫護人員的素質教育已逐漸受到廣泛的認可,但在專業知識面前,很多學校在課時發生沖突時,還是會優先保證專業課的安排,這主要是由于醫學院校的思想觀念還沒有完全轉變過來,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首先,加強領導,進一步建立健全組織機構。醫學院校可以通過建立素質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教研室等形式,提升學校的素質教育意識,將素質教育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逐漸形成科學與素質協調發展的觀念。其次,要樹立科學與人文并重的觀念。在學生剛開始入學時,就應該結合當前的醫療衛生改革及容易出現的醫患關系等問題進行入學教育,使學生在一開始就應該意識到醫學的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積累過程,更是素質的培養過程。最后,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的科技人才。現代醫學要求的人才除了要有專業的知識之外,還需要有對人關愛和尊重的情懷和素養,只有具有正確的價值取向,才能真正實現治病救人的偉大抱負。
2.重視實習階段的素質教育
對于醫學人員來說,臨床實踐才是檢驗其素質的階段,因此,需要將素質教育滲入到實習階段的各個環節。首先,加強學生與社會、病人的接觸。通過這種接觸培養學生關愛病人和生命的情感,讓學生保持一顆慈愛的心,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中都能夠更好地處理與病患之間的關系。其次,臨床教師要提升素質教育的意識。在醫學生實習或見習的過程中,臨床教師對其的影響是無可厚非的,只有臨床教師在日常指導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才能幫助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連接,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關于教學內容與方法
1.完善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要體現出素質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同等重要性。首先,要合理安排學時。在課程的安排上要注意素質教育課程占所有課程的總學時比例,通常情況下應該保持在10%到15%,將每一類的素質教育課程進行合理的分布,有側重地開展,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其次,要重視開設醫患關系課程。在我國,醫患關系問題時常發生,為盡量避免這類事件的發生,需要加強醫患之間的理解與交流,這就對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學校應該針對這種情況開設一些與醫患關系相關的課程,教會學生如何與病人溝通,培養學生與病人相處的能力。最后,可以增加理論道德教育課程。這類課程主要包括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教育,醫務人員在日常工作中難免與人打交道,這就對其道德修養也做出了相關的要求。此外,由于近階段醫學生中時常出現弄虛作假、收斂錢財等不良現象,這就要求醫學院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加強對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使其能夠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2.創新教學方法
以往的教學模式通常是知識單向灌輸的過程,缺少了有效的溝通與互動,無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醫學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從而提升醫學教育水平。首先,應拓展有效的教學模式。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將學生放在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從而圍繞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可以通過專題講座、師生討論、社會調研等有效教育方式,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強化社會實踐環節。單純的理論知識不足以讓學生真正了解到醫學的含義,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將腦中的知識化為手中的技能。對于素質教育也是同樣如此,只有讓學生接觸社會、接觸患者,才能從內心深處認同這種素質教育,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及道德觀。
三、醫學生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對于醫學生的素質培養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在此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建立一套完整、科學的評價體系,從而對教學效果和教育方向起到一定的指示、控制和激勵的作用。
(一)醫學生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1.導向性原則
現階段的醫學生素質評價,主要是通過評價指標體系來完成的,該指標體系充當著“指揮棒”的角色,對學生素質的提升和發展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評價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學校的教育方向及教學目標。在評價指標構建的過程中要把握好整體的方向,起到正確的指揮作用,使醫學院校在加強學生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能夠有章可循,最終實現自我管理。
2.科學可行性原則
在評價指標選取的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與學生的整體素質情況完成對評價指標的篩選,一方面要考慮到社會和學校對醫學生素質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醫學生在個體發展中的需求。此外,在指標評價的操作上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以保證評價時所需要的數據、信息等資料能夠容易獲得,以保證評價指標體系的實用功能。
3.全面性原則
對于一個人的評價應該是多方面的,對于醫學生的素質評價也應該是全面性的,在對評價指標的篩選和評價標準的制定過程中,應該考慮到對醫學生各個方面的綜合評價,不僅要體現出當前社會的需求,還要突出醫學生固有的特點,從而能夠全方面、立體化地完成對醫學生素質評價,力求完整地反映出醫學生的全貌。
4.激勵性原則
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幫助醫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對于自身存在的問題能夠正確地面對,并及時地加以改正。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過程中要注意反饋信息的激勵性,對于評價標準的設定要采取正向評價的形式,使學生能夠根據評價結果進行調整,而不是一味地否定,這種否定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自信心,從而不利于醫學院素質教學的開展。
四、醫學生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方法
(一)評價指標的選取
對于評價指標的選取,最常用的方法是頻率計算法,是將與醫學生素質評價相關的指標進行調查與收集,調查與收集的對象可以包括該領域的相關專家、學者,學校的老師及社會、醫院的相關人員等;將收集后的指標進行頻度劃分,即對每個指標出現的次數進行初步統計,然后選取頻度大于0.3或0.5的指標(具體根據指標的實際調查情況而定),形成初步的指標體系;聘請相關專家對該指標體系進行打分和篩選,最終確定評價指標。
(二)評價標準的確定
任何的評價都需要一個衡量的尺度,這個尺度就是評價標準,最常用的評價標準制定方法是問卷調查法。這是專家意見評判法的一種,通過向相關專家及部門發放評價指標確定范圍、標準等調查問卷,并根據反饋的信息對評價指標進行量化處理。對于醫學生素質的評價一般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即對各項指標進行不同程度的客觀描述,以此來確定指標的具體標準。
(三)利用AHP法進行綜合評價
AHP法也稱為層次分析法,是用來確定某一目標的各項指標相對權重的常用方法。首先,構建判斷矩陣。判斷矩陣的構建一般采用1-9表度法,通過建立梯級層次結構,將各指標按照層次大小順序進行依次比較,對各指標的重要程度給出判斷值。其次,計算權重向量。權重向量的計算可以采用層次分析法Excel算法進行,通過利用Excel的函數運算進行自動運算,計算出評價指標的權重值。第三,進行層次排序及一致性檢驗。以此來驗證各指標權重值的正確性,若最后的結果超出了規定范圍,則需要對判斷矩陣的元素取值作適當修正。最后,進行加權綜合評價。根據之前確定的評價指標體系及其評價等級分數,并結合各指標的權重值,最終得到綜合評價分數。
五、結束語
素質教育一直都是一個漫長過程,對于醫學生的素質教育更應該走出課堂,從時間中掌握真知,在溝通和交流中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道德觀。對于醫學生的素質教育可以通過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方式進行評價,在此過程中,也要結合當前的社會環境和教學環境,讓素質教育之花開滿整個醫學校園。
作者:侯艷 單位:湖北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
- 上一篇:高等職業教育“終身性”探索研究
- 下一篇:音樂學院室內樂課程素質教育功能探析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