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醫學人文素質思考與實踐

時間:2022-03-22 09:06:20

導語:留學生醫學人文素質思考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留學生醫學人文素質思考與實踐

一、留學生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和必要性

醫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患者,目的是幫助人們治愈疾病和提高生活質量,關注人類的健康和幸福。隨著現代醫學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患者在就醫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醫治疾病,而且希望得到醫務工作者的人文關懷,這就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包括[4]:(1)具有醫學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完整三維知識結構;(2)積極、獨立地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術的意識和能力;(3)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技術、技巧解決問題的能力;(4)從事社會工作的能力,包括人際交流能力、協調能力;(5)良好的精神品質和道德品質。人文精神是一個合格乃至優秀的醫學畢業生必須具備的素養。人文素質的欠缺將會導致他們在日后的醫療實踐中難以較好地適應新的醫學模式,既不能與患者順暢地溝通,又無法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因此,在醫學留學生中結合病理學專業課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尤有必要。

二、在病理學教學中培養留學生醫學人文素質的探索與實踐

1.在病理學理論課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病理學專業課中蘊含許多潛在而寶貴的人文精神內容。病理學發展簡史其實就是病理學家在認識疾病過程中唯物論和辯證法不斷戰勝唯心論和形而上學論的過程。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首創液體病理學。主張外界因素促使體內四種液體(血液、黏液、黃膽汁、黑膽汁)失常,從而引起疾病。18世紀中葉,意大利臨床學家莫爾加尼根據尸體解剖所積累的資料,創立了器官病理學,標志著病理形態學的開端。19世紀中葉,德國病理學家魏爾嘯在顯微鏡的幫助下,通過對病變組織、細胞的深入觀察,首創了細胞病理學。直到今天,這些學說還繼續影響著現代醫學的理論和實踐。在講解細胞凋亡時,引入一首描寫細胞凋亡的小詩,再配以秋天樹葉凋零的圖面,使同學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細胞凋亡既是一種生理現象,又可出現于疾病狀態。鈣穩態失調,氧自由基肆虐,DN段化及凋亡小體形成等關鍵知識點通過簡潔、韻律性強的詩歌語言呈現出來,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在講解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時,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幽門螺桿菌的發現史。澳大利亞的內科醫生馬歇爾在治療胃炎、胃潰瘍等疾病時發現,很多來醫院治胃病的患者的胃里都存在一種螺旋形的桿狀細菌,即幽門螺桿菌。因而提出幽門螺桿菌是導致胃炎、胃潰瘍甚至胃癌等多種胃病的元兇。然而這一理論受到了當時專家教授的一致反對。為了驗證幽門螺桿菌與胃病的關系,馬歇爾自己喝下含有幽門螺桿菌的培養液,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初步證明了幽門螺桿菌會導致胃病,并最終獲得2005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通過將醫學人文故事有機地滲透到專業課教學,留學生在上課過程中能夠深刻掌握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及胃癌的重要病因,同時被科學家為追求真理敢于挑戰權威并親身做實驗的奉獻精神所感染,他們學好醫學知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會很大程度地增強,內在的學習動力也會得到激發,為成為一名卓越的醫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2.在實驗課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病理學實驗課是理論聯系實際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結構是功能的基礎,通過觀察切片和標本的病理變化,有利于讓學生直觀體會到疾病狀態下器官和組織所發生的病理改變,進而推論分析患者可能出現的臨床表現。例如在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實驗課時,結合切片引導同學們在顯微鏡低倍鏡下觀察冠狀動脈內膜的偏心位增厚,直觀感知血管管腔變窄,血流減少,并由此導致中膜的平滑肌發生壓迫性萎縮。泡沫細胞中的脂質釋放壞死崩解,可釋放入血形成栓子,壞死的組織可有異常的鈣鹽沉積,使血管壁脆性增加。這些抽象的繼發改變結合顯微鏡下的形態改變來講解,讓學生能真正學懂學活。一旦冠狀動脈供血中斷,供血區域持續性缺血而導致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發病初期的120分鐘是緊急救治的黃金時間。對于突發急性胸痛的患者,如果不能及時識別治療,可繼發心力衰竭、心臟破裂等嚴重并發癥,威脅患者生命。因此,對于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本校留學生主要來自南亞國家,時間觀念比較淡漠,上課遲到的現象時有發生。結合具體的病例讓學生懂得急救黃金時間對于患者生命救治的意義,比單純的說教講道理更有效果。又比如講良性潰瘍(胃潰瘍)和惡性潰瘍(潰瘍型胃癌)大體觀的區別時,盡管典型的病例大體觀就有明顯不同的形態學改變,但判斷潰瘍良惡性的標準是顯微鏡下的組織學改變,即使再有經驗的臨床醫生僅僅憑肉眼觀的改變也不能做出武斷的結論。引導留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醫學知識,這是他們以后治病救人的根本。

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授課教師,我們應該首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到學識淵博、嚴謹治學,在病理學專業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有機滲透醫學人文素質教育。事實證明,這種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受到留學生的好評,本系先后有兩名教師被評為“最受留學生歡迎的教師”。醫學發展和時代的進步需要不斷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德才兼備的應用型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黃罡,劉軼永,李鋼.新形勢下加強醫科學生人文教育的重要意義探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31(07):109-110.

[2]黃益玲,魯華,倪毅然.提高留學生病理學教學效果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8,(47):146-147.

[3]徐蓉,賈子懿,史路.高校國際化背景下來華留學教育與管理的新思路———基于J大學的實踐[J].高教學刊,2018,(21):136-139.

[4]李曉農.對醫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幾點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6,(09):37-38.

作者:黃益玲 尤程程 魯華 倪毅然 王艷華 唐勤彩 單位:三峽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