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在兒科學教學中應用試析論文

時間:2022-02-28 04:12:00

導語:教育心理學在兒科學教學中應用試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心理學在兒科學教學中應用試析論文

1明確學習目的與動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需要是人從事活動的內驅力和誘因,是人積極的源泉,而中國大學生意識到的基本需要依次為求知、友情、建樹和自尊自立等.以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而言,高等學校教師只有把國家要求及高等醫學教育需要轉化為學生自己的需要,學生才有可能接受,才會產生內驅力而去行動.內部動機指兒科學學習活動本身就是學習者所追求的目的.認知心理學強調人類天生具有追求知識的愿望,會不斷地追求知識的意義,并理解周圍的事物.在兒科教學中應設法調動學生的內部動機,使他們產生根本性變化.臨床兒科學是兒科診斷與治療,所講授的內容基本是以基礎理論為主,即授課形式上以獲得言語信息為主,但傳統的兒科學教學是以學科分塊的形式講授的,往往造成知識分離,內容銜接差,學生難以把學過的基礎理論和臨床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難于在短時間內接受兒科學的臨床知識,不能形成整體思維及臨床思維特有的能力,從而不能對疾病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醫學院校一般將兒科學課程開設在外科學及內科學之后,而兒科學有些疾病同內科學大同小異,造成學生不愿意認真學習兒科學.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短時間內抓住學生的心理,突出兒科學的特點,并輔以真實病例及實習課對理論進行進一步的闡明,指導學生如何聯系兒科病例進行思維,即調動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外部動機是指兒科學學習者受到外力推動,如金錢及名譽等外部誘惑而激發的動力.學習活動是滿足動機的手段,兒科學學習的目的并非為了獲取兒科知識本身,而是兒科學習成就以外的外部獎勵,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教師可以利用外部動機鼓勵學生學好兒科學,但必須注意外部動機并不出自學生本身的興趣,故一旦消除,學生很可能放棄兒科學學習.興趣是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對學生而言,它則是推動他們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1],從而調動學習興趣.

2采取激勵措施調控學生的學習情緒,保證學習效率

研究表明,人的快感及痛感均在大腦中形成,當人體某些感受器受到外界刺激時大量的感覺細胞發生變化,而所產生的神經沖動通過感覺神經傳遞到大腦中,會在其中引起正面或負面性質的、具有一定強度特征的、純生理性的情緒性反應,或稱情緒狀態.因此,人的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及自身需要關系的反映,它構成心理活動的背景,對人的行為產生很大影響.學生每天都經受不同的外界刺激而產生相應的情緒狀態,從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生在學習中的情緒狀態直接關系到學習任務完成的好壞,既是在兒科學教學過程中必須關注的重要現象,亦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學習情緒的好壞是外界環境刺激所引起的學生內心體驗,這種心理狀態可以轉化為學生對外界認識活動的主要激活因素和調控因素,影響或支配著學生的學習動機及行為,所以調控學生的學習情緒是保證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最主要的方式是采取激勵措施.

2.1影響激勵是指教學人員及教學管理者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學生,以調動其學習興趣的方式.教師及教學管理者的素質、品德、風度、能力、水平和實干精神等均是影響學生學習情緒的主要因素.這要求教學人員及教學管理者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努力成為學生的楷模.

2.2情感激勵是指教師和學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朋友式關系的方式.教師應做到生活上關心、心理上溝通且學習上指導學生,使學生和教師在學習目標上有認同感,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心理學認為,教師必須喜歡自己的學生,對學生要有深厚的感情,使學生不但尊敬教師,而且從內心喜歡自己的教師,這種師生感情的建立是教學工作成功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了解學生,關心幫助學生,尊重學生,以情感人,使學生感到溫暖,實現師生之間思想的溝通和共鳴.延邊大學臨床醫學院兒科學教研室的教師年齡多數在45~55歲之間,而學生多數在23~25歲之間,因此師生之間較常存在溝通障礙,故教師應多想方法接觸學生,了解其內心想法,理解和關心他們,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教學方法的應用

教學方法包括教材的呈現、師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教學媒體的選擇和運用.目前,全國大部分高等學校的講演法仍是大規模集體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教師只是按照平均效果來設計教學[2].采用以講演方式進行大規模授課的方式時首先教師用自己的熱情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授課內容與學生興趣相聯系,從以課堂及教材為中心方法,逐漸過渡到以問題及學生為中心的授課方式上,從而達到掌握重點,了解一般,少而精,使相關知識得以融合貫通的目的,還應給學生留出想象空間,將啟發式及討論式的講課模式帶到課堂,做到自我學習,自覺提高.

4記憶階段

記憶階段是指盡可能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的階段.大學生的記憶特點是邏輯記憶力顯著提高,可充分理解所學教材的意義和實質,并對所學內容能進行主動分析綜合,掌握內在聯系,進行記憶.根據此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可充分運用比較、綜合及分析方法,幫助學生增進理解,強化記憶.在兒科學教學中有很多此類例子,如小兒結核性腦膜炎、化膿性腦膜炎和病毒性腦膜炎的比較、足月兒與早產兒的比較及各年齡段驚厥原因的比較等.綜合是把事物的各個因素合為統一體加以考察的方法,將知識前后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做到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記憶.

[參考文獻]

[1]羅樹華.教師能力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20.

[2]趙平,符俊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高校學生工作[J].中國高教研究,2000,(1):31.

[關鍵詞]教育,醫學;心理學,教育;兒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