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時間:2022-10-18 10:27:42
導語: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青少年群體心理健康教育,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未來。當前我國高中生的心理和思想狀況整體上是好的,但是,大多數留守學生都存在心理健康問題。文章結合留守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從學校的視角提出了留守高中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議,希望能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幫助。
【關鍵詞】留守高中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高中生指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自己被留在原住地的高中生。高中生正處于長身體、心理脆弱、學習壓力重的特殊時期,留守身份、無人照顧對留守高中生來說影響較大,所以許多留守高中生都出現了心理問題。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大本營,這也要求學校正視留守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給予留守高中生更多的關注和照顧,以促使他們健康成長。
一、留守高中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1.性格叛逆,孤僻。叛逆心理是中學生群體的一個常見現象,不過這一點在留守高中生身上體現的更加明顯。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缺少關愛和引導,許多留守高中生都養成了自由散漫、為所欲為的性格。個別人還錯誤地認為,父母為了生計遠走他鄉,根本就是能力不足、不在乎自己的表現,他們甚至對父母產生了抱怨,與此同時,他們的心理也愈加消極、孤僻。在學校,許多人還會將自己置于教師的對立面,與其他安于學習的學生格格不入,認為教師的教育和勸說就是自己的壓制和挑剔,為此,他們經常處于一種心理失衡的狀態,隨時都有可能與他人爆發沖突。2.厭學情緒濃郁,缺少抱負。厭學情緒濃郁、學習成績較差,在留守高中生群眾中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據悉,絕大多數留守高中生的監護人都是其爺爺奶奶或其他親屬,在外打工的父母對他們的學習關心不夠,而監護人能給予他們的幫助極其有限,加上缺少監管,所以在學習壓力較大的情況下,許多留守高中生經常會出現逃學、逃課等行為。部分留守高中生雖然在學習上給自己設定了目標,也有樂于向上的心理,但是由于性格內向,在遇到問題時他們都羞于請教他人,只能自己解決,所以學習效果不佳。還有部分學生受“出去打工掙錢”、“闖社會”等浮躁的社會心理影響,產生了厭學情緒,在學習上缺少信心和抱負,他們的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差。3.人際交往心理失衡。許多留守高中生的父母由于經常不在他們身邊,經常會用錢來彌補孩子,所以在金錢上從來不會虧待他們,豈不知這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在經濟寬裕而缺少管教的情況下,為了取得心理上的平衡,引起他人注意,一些留守高中生經常會用大手大腳花錢、上網等其他方式消愁解悶,受此影響,他們的價值取向也日趨功利化、現實化、庸俗化,他們在與他人交往中經常會因為價值觀不合而出現沖突。個別留守高中生由于長期缺少親情滋潤,心理極度矛盾和惶恐,為了彌補親情缺失,他們會與一些人稱兄道弟,會“抱團取暖”形成一個帶有排斥性的小團體,導致他們與其他學生的關系越來越遠。有的學生甚至會因為渴望溫暖和刺激而早戀。
二、留守高中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議
1.開展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心理衛生教育、心理品質與能力培養、心理問題輔導來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維護其心理健康的一門課程。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日漸加重的情況下,高中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設心理健康課程,關注高中生的心理問題,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消除心理障礙,促使他們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這也要求高校在大力發展文化教育的同時,轉變觀念,將心理健康教育視為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條件,關心留守學生群體,改變過去那種以強制教育、訓導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法,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學生日常管理結合起來,將集體心理輔導與班級講座、個別輔導、心理訓練等結合起來,教給學生更多加強自我調控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社會生活適應力,消除留守學生的心理壓力,達到心理轉化的良好效果。2.關心留守學生,以集體的力量助其前行。高中班主任和教師是高中生成長路上的領路人,他們與學生的親密程度、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會給留守學生帶來積極影響。因此,高中班主任要建立留守學生信息檔案,然后與教師攜手關注留守學生心理與學習變化,經常與留守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從心理需求、思想情感等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用愛心、耐心和熱心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和生活上遇到的問題,以贏得學生尊重和信任,滿足學生對親情的渴望,促使學生將對父母的情感依賴轉移到教師身上。與此同時,打造一個和諧的班集體,積極利用主題班會、幫扶小組為留守學生的學習加油助力,讓留守學生感受到愛就在身邊,促使留守學生融入到班級大家庭中去,增加與他人的親近感。3.家校攜手,匯聚教育合理。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全社會都高度關注的話題,留守高中生健康成長離不開全社會的支持和關注,因此,高中在留守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與家庭攜手,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以匯聚教育合力,增強教育的有效性。這就要求高中班主任、任課教師在與留守高中生進行交流、溝通的基礎上,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及他們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然后,立足于良好的學校、家長溝通機制,經常開展一些親情活動,以加深學生與家長、監護人的理解和感情。此外,經常借助QQ、微信、電話等與家長進行交流和溝通,使家長了解學生的進步和存在的問題,向他們傳遞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信息,引導他們改變過去那種以“金錢補償親情”的做法,給予孩子更得關心和愛護,引導留守學生克服學習和生活困難成長成才,促使他們堅強、健康而快樂地成長。
作者:陳暉 單位:安徽省金寨一中
參考文獻:
[1]劉維國.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與學校教育[J].農村工作通訊,2016,14:59.
- 上一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足及策略
- 下一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構建研究
精品范文
10留守兒童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