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行為養成教育實踐與探索
時間:2022-06-12 11:05:15
導語:中學生行為養成教育實踐與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中學化學教學必須要面向全體學生,并且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在這一形勢下,養成教育已經成為當前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的核心。本論文以養成教育作為研究切入點,對中學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養成教育的實踐路徑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分析。
在中學《化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面對新課程改革,傳統的“傳道、受業、解惑”式的化學課堂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當前課堂教學需求,必須要在此基礎上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等,進而達到塑造完美人格、陶冶情操、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等,即全面實施行為養成教育。
一、行為養成教育內涵
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行為養成教育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這種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僅是教育的起點,也是一切教育的最終成果,直接決定了學生的未來發展。所謂的養成教育則是指教育工作者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教育訓練活動,進而促使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其言行逐漸變得更加規范化、標準化。可以說,養成教育是將一個人從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的過程中[1]。尤其是對于當前的中學生來說,受到家庭、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行為偏差。集中體現在:1.道德素質較差,不尊重教師和他人、貪圖不文明、隨意踐踏草坪、隨意破壞公共設施、作業抄襲、缺乏誠信、考試作弊等;2.厭學心理較為嚴重,常常出現逃課等現象;3.自我為中心,難以融入集體生活中。并且在集體生活中,常常出現較強的嫉妒心、與他人難以交往等;4.缺乏責任心、沒有集體榮譽感;獨立自理能力較差;缺乏刻苦的精神等。這些行為偏差現象,嚴重影響了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尤其是對于中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來說,正值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面對這一現象,加強學生的行為養成教育已經成為當前教育工作的重點所在。
二、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行為養成教育實踐路徑分析
1.在化學課堂上實施唯物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在《中學化學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中學化學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進行唯物主義,進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可以說,在行為養成教育的要求下,中學化學教學不僅僅要完成知識教學,還要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利用系統的、整體的、發展的、聯系的觀點看待、分析、處理和研究問題等。尤其是針對化學這一學科來說,其內部知識之間充滿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是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例如,在講授元素周期率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門捷列夫的哲學思想插入到教學中;在講授分子、原子和離子知識中,教師就可以將物質的可分、某一層次的不可分等哲學思想插入到教學中;在講授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的知識時,可將對立統一的哲學規律插入到教學中。2.在化學課堂上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在新課程標準中,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全面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已經成為當前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尤其是在中學化學課本中,就蘊含了大量的愛國主義教學內容。在古代化學史上,造紙術、火藥等重要的化學工藝就比歐洲等國家早許多年,且我國冶煉、瓷器等化學工藝,也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在近現代的化學史上,我國涌現了一批化學家,為了祖國的發展和建設,作出了巨大的成就。例如,素有“中國化工之父”之稱的侯德榜先生,熱愛祖國,在美國獲得了博士學位之后,依然放棄了國外的優渥條件,回到祖國建設祖國。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后,侯德榜先生面臨日本的威逼,依然拒絕,并率領眾人入川,建立了川廠。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就可將其融入到教學中,在加強化學知識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進而幫助學生形成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高尚品質。3.借助化學實驗,培養學生的實踐、合作能力。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化學實驗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化學實驗教學還是學生行為養成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新課標要求下,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必須要改變以往的實驗教學方式,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其進行演變,使其成為探索性實驗。如此一來,最大限度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并促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到實驗學習中。同時,在實驗教學中,為了取得實驗成功,學生必須要嚴格按照實驗的規范,認真操作、仔細觀察,并進行準確的記錄等。如此一來,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促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逐漸幫助學生養成了科學實驗的基本品格、探究的精神等。另一方面,在化學實驗教學的過程中,鑒于化學實驗的特殊性,教師可采用小組的方式進行,并在這一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等,組織學生對其進行分工、合作、討論等。如此,不僅保證了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也促使學生在合作過程中,認識到了集體的重要性,并掌握了與他人進行溝通、合作的能力等。4.在化學教學中融入品質教育,培養學生意志品質。鑒于當前中學生缺乏堅強的意志品質的現狀,教師在進行行為養成教育的過程中,可充分結合化學教學的內容,將二者有機融合到一起。具體來說,教師在進行教學中,可結合化學家的經歷進行,對其艱辛的經歷、百折不撓、發明創造的精神進行頌揚,進而促使學生逐漸養成不怕困難的堅強意志。在化學歷史上,幾乎每一個化學家都具備這種頑強、刻苦的鉆研精神。教師可將其作為行為養成教育的素材,全面加強學生的意志品質教育。5.在化學教學中融入環境保護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和社會責任意識在當前,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給周圍的環境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定的壓力,致使臭氧層遭到破壞、地球上出現溫室效應、酸雨、冰川融化等,這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不僅僅制約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甚至威脅人類的生存。而在研究中發現,幾乎所有的環境污染均是由化學原因所造成的,例如:美國的化學煙霧實踐、日本哮喘病水俁病等。鑒于這一現狀,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可將環保教育全面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不斷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具體來說,在進行環保教育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借助化學知識對環境污染原因進行分析,并采取實驗的方式,探究如何進行解決;還可以動員學生結合身邊的環境進行調查等,使得學生在調查中,親身體驗中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危害;還要在化學實驗課堂上,指導學生緩慢開啟水龍頭、將酸性溶液導入指定的桶內等,在細節中不斷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結束語綜上所述,在新課標下,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要在此基礎上,關注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據此,教師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必須要對化學教材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并整理和優化教學資源,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實踐和合作能力、意志品質、環境保護教育,進而在教學中逐漸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張文婷.德育教育下化學學習習慣的養成[J].新課程(中學),2015(4):172.
作者:陶永聰 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第四中學
- 上一篇:養成教育下高職學生管理研究與實踐
- 下一篇:賞識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