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懶惰原因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21 03:28:00
導語:孩子懶惰原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例一:“我的兒子怎么變得這么懶了,在家什么事也不做。平常都是我做家務活,今天我生病在床,要他幫忙拖一下地板都不肯。我說我生病了,你幫忙做一點,他怎么說,等你病好了再拖地吧。”一個媽媽傷心地傾訴著。
例二:“唉,我兒子一有數學題不會做就問我,我說你自己動腦筋想想嘛,他就說他不會做,其實題并不難,就是怕動腦筋!”教數學的爸爸搖頭嘆息地說。
這兩個例子都在訴說著父母對孩子的不滿,或在表達心中的困惑。各個孩子的情況不同,但實質是一樣的——懶惰。懶于做事,懶于思考。
懶于做事。這是行為上的懶惰。
從小沒有勞動觀念沒有做慣家務活的孩子,你突然這時候叫他去做,他怎么會做?因為他認為這不是他的事,是大人的事,和他無關。這種孩子大多出現在溺愛的家庭中。
父母從小不讓孩子動手,或保護過度,或事事包辦,生活上的事都替他做好了,他哪兒還有動手的機會?孩子的動手權利是家長剝奪的。兩三歲的孩子探索欲很強,什么都想嘗試一下,世界于他是充滿好奇而新鮮的。
但正是這個喜歡用自己的手來探索世界的階段,父母“無情”地剝奪了他的動手權利。孩子要自己穿衣,盡管顯得很笨拙,但家長嫌他動作太慢,或看不慣,于是便幫他穿好了;孩子要學大人的樣去洗碗,“你太小了,大一點了再洗,好不好?會把袖口弄濕的。”
媽媽的溫柔拒絕阻止了孩子的積極行為;當孩子上學后,家長把孩子的學習看成重中之重,孩子想幫著做點事時,一句“這活不用你干,只要你把時間多花在學習上,學習搞上去才是真的!”就把孩子的積極性打發掉了。
久而久之,孩子習慣了大人為他安排好一切,家長也心甘情愿地為孩子服務。當孩子一天天長大,當有一天發現孩子不愛勞動時不愛幫忙時,才知道:這孩子怎么這么懶惰!可悲的是懶惰已成為習慣!
俗話說,“懶惰娘育勤勞兒”,這句話不是沒有一點道理。很多事情往往是互相牽制的,家長干多了孩子就干少了,家長太勤快了孩子就懶惰了。
你沒有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孩子到哪兒去找這樣的機會?家務勞動本來是每個家庭成員都應盡的義務,但是,孩子頭腦中沒有這樣的觀念不能不說是家長培養出來的。
有調查表明:中國城市小學生每日做家務時間幾乎是全世界城市最低的。美國孩子日均勞動時間為1.2小時,而中國不足12分鐘。不要說家務活,懶惰成習的孩子就連自己的事諸如收拾房間,整理書包等也懶得去做了,恨不得父母繼續為他服務。這樣,獨立生活能力差,沒有自信,感覺自己無能,對家庭依賴性強也是順理成章了。
懶于思考。這是思維上的懶惰。
思考于這類孩子來說,感覺很累。因為他沒有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沒有感受過思考的樂趣。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例子:有強烈好奇心的幼兒,喜歡問這問那,有的父母不是引導孩子思考:“是呀,你說是為什么呢,我們來一起想一想好嗎?”而是呵斥制止:“小孩子不要問這么多,煩不煩呀。”
這樣,把孩子的好奇心給踩死了。而還有一種父母呢,卻積極過度,當孩子一提問,馬上就報上答案。如果自己答不上來了,又急忙去查找資料來告訴孩子,而不是啟發孩子一步步去思考,給孩子獨立的思考空間。這兩種家長都在扼殺孩子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使孩子的思維“細胞”不再活躍,對周圍世界的感知不再敏感。
思考是一種腦力勞動,既然是勞動,就會有辛苦在其中。如果沒有家長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事去啟發孩子思考,引導孩子學會思考,孩子就不會積極地主動地去思考,不會養成積極思考的好習慣。當孩子提問時,你應該說:你說呢,你想想看,再想想看。如此一步步引導,而不要急于告訴現成答案。即使孩子經過思考后的回答不科學,不符合事實,那也要以贊賞的眼光,鼓勵的語言去欣賞孩子的思考之果。
因為,這可以當作想象的成果來欣賞。只有這樣,孩子的思維才會活躍,也只有欣賞和表揚,孩子才能享受到思考帶來的樂趣。當思考變成一種樂趣時,孩子會不喜歡凡事去思考、去探究嗎?現在不是說,享受學習,快樂教育嗎。
同樣,我們也該提倡“享受思考”!將來的人才,是會思考的而不是懂得很多知識的人。善于思考,肯于思考才是真正的人才。美國創意思考中心主任李察·博爾說:“孩子缺乏思考力,父母應負七成的責任。”所以,培養孩子的思考力,不讓孩子的思維變得懶惰,還得從幼兒期開始認真地細心地培養。
- 上一篇:兒童自卑形成原因分析論文
- 下一篇:民政局開展業務服務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