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保存率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7 02:01:00
導語:造林保存率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天保工程的深入進行,公益林建設項目越來越多,對公益林成活率要求越來越高,這就涉及到造林保存率問題。以下談談造林保存率及影響保存率的因素。關鍵詞:成活率;成林率;保存率;造林
隨著天保工程的深入進行,公益林建設項目越來越多,對公益林成活率要求越來越高,這就涉及到造林保存率問題。以下談談造林保存率及影響保存率的因素。
1成活率、成林率和保存率。在一定造林面積,成活株數占原來總株數的百分比成為成活率。造林后,苗木由于環境侵襲、人為傷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死亡一部分,這個保存率與總株數之比稱為保存率。一般情況下,成活率大于保存率。如果苗木造林后,經營管理等方面條件比較好,成活率可以等于保存率。在營林驗收時,現在比較常用的方法就是第二年保存株數大于或等于造林設計株數的80%,尚未郁閉但有成林希望的新造林地就算造林更新成功,這是不科學的方法。成活率只能說明苗木的繁殖能力、生存能力,它只是依靠自身原有的營養物質生長,根本看不出是否適地適樹,是否具有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俗話說:“一年青,二年黃,三年見閏王”就是這個意思。因此,用成活率評定造林更新成功與否,大大降低了成功的標準。這也是我國林業幾十年老只造林不見林、成林率太低的直接原因。
2影響造林成活的主要原因。樹種繁殖傳播到一個新的地域定居主要取決于樹種的生物學特性、生態學特性、定居環境及樹種、繁殖技術,即要適地適樹。
2.1考慮種子發芽能力。
2.2是發芽條件。如溫度、水分、濕度適宜程度和穩定性等。
2.3苗木質量。Ⅰ、Ⅱ級苗所占比例及苗木對本地區氣候的適應能力。
2.4種植技術。即植樹時要使根部擴展開,用熟土培土作梗以利水保肥等。
2.5造林季節。對不同樹種考慮不同季節。
2.6造林地塊的選擇,要適地適樹。
2.7撫育要跟上。樹種成活后,對水分、養分、生存空間的種內種外都產生競爭,撫育跟上,有利于苗木生長、成活。
3保存率低的原因。造林更新首先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即樹木特性相一致,則成活率高。我國經過30多年的造林,經初步統計,保存率為28%左右。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各級檢查也是走過場,根本起不到監督作用,體制不理順,自己造林自己驗收,這些管理上的漏洞是造林保存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以下原因:
3.1不適地適樹。一些地方的林業部門在造林前不調查設計,也沒有技術要求。為了取得營林經費,只圖面積數,不講成效。有什么苗就造什么林,其結果只能失敗。
3.2不講造林的技術要求。需要穴大的樹卻栽在小穴里,不根據樹木本身的生理生態要求進行植樹。按道理造林要穴大、根舒、埋土、踏實、灌水。
3.3驗收制度不合理不嚴格。我國第二年成活率驗收,本身就不科學。
4提高造林保存率應采取的措施
4.1驗收造林成敗應該以保存率為標準。保存率是真正體現苗木內在生活力和環境抵抗力的指標。保存率雖然以成活率為基礎,但卻不完全是成活率的體現。成活率高的新造林地,保存率不一定也高。而保存率是成活綠率的基礎。二者的一致性要比其他大的多,以保存率為驗收標準能提高種苗質量和初期管理,特別是前1~3年的除草等措施管理,有利于苗木生長發育,最終成林。
4.2以各地區森林經營的、方案及林業區劃分為依據,確定更新造林布局和林種、樹種。應該從宏觀上適地適樹,在地域上按熱量帶要求可行林種、樹種分布,在地帶上按原生植被群落特征要求林種樹種配置,這也是造林依據。
4.3造林設計要由省級規劃院來承擔,對地域作出立地類型評價及造林設計。首先對造林地進行土壤、氣候、植物類型地理等調查。作出立地質量評價,預測林木生產力,設計不同立地類型更新造林在生態、經濟等方面的最優方案,不僅是提高保存率的保證,也是提高林木生產力的根本措施。因此,當前的公益林建設,從速生林到一般造林,都要先調查設計,按設計施工。
4.4良種壯苗,精心施工,細致管理,撫育跟上。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苗木的質量,做到生活力強,栽植后應及時松土、除草、防害,撫育,提高保存率,從而達到較高的成活率。
- 上一篇:苗木雨季造林管理論文
- 下一篇:雨季造林技術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