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成本及經驗綜述
時間:2022-05-28 09:04:00
導語:貿易成本及經驗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引言
傳統貿易理論認為,比較優勢是貿易模式和國家分工的決定因素。因此,在傳統貿易理論的分析框架下,貿易成本這一國際貿易重要影響因素完全被排斥在外。然而,隨著國際貿易理論的不斷創新,特別是國際貿易實踐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意識到貿易成本的重要性。在新近發展起來的國際貿易理論分支中,如新經濟地理學、新新貿易理論等,國際貿易存在貿易成本均是重要的理論假設。目前,對貿易成本及其效應的研究主要圍繞貿易成本與國際貿易、貿易成本與本地市場效應、貿易成本與FDI區位選擇及貿易成本與生產率這四個主題展開。其中,貿易成本的國際貿易效應主要分析貿易成本對貿易量及國際分工模式的影響;貿易成本的本地市場效應主要分析貿易成本的降低是否會強化本地市場效應,從而讓本地市場效應成為一個國家對外貿易比較優勢的來源;貿易成本的FDI區位選擇效應主要分析貿易成本的變化如何影響跨國廠商對外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貿易成本的生產率效應主要著眼于貿易成本的下降促進生產率提高的機制。外資對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選擇以貿易成本的FDI區位選擇效應為分析對象,研究我國與美國、日本、韓國、德國、英國、法國、荷蘭、澳大利亞、意大利、加拿大、俄羅斯、泰國、菲律賓、印度這14個主要貿易伙伴國貿易成本的變化對他們對華直接投資區位選擇的影響,對于掌握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區位特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貿易成本的測度
貿易成本是指除了生產商品的成本之外,獲得商品所必須支付的所有成本,包括運輸成本、批發和零售的配送成本、政策壁壘(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成本、合同實施成本、匯率成本、法律法規成本及信息成本等[1]。由于測度貿易成本存在諸多困難,國內學者往往用運輸成本、貿易依存度等替代變量表示貿易成本。對于1985~2007年間我國與14個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成本,本文采用Novy(2008)所提出的貿易成本表示方法,即用關稅當量值表示貿易成本,具體計算過程如以下公式:τij=xiixjjxijxji12(σ-1)-1其中,xij表示i國對j國的出口,xji表示j國對i國的出口,xijxji表示雙邊貿易量,我國與14個主要貿易伙伴的雙邊貿易數據可以從IMF《DirectionofTradeStatistics》(DOTS)上獲取。xii表示i國國內貿易量,xjj表示j國國內貿易量,xiixjj表示i國與j國的國內貿易量。由于國內貿易量不能從數據庫中直接獲取,本文參照Wei(1996)的做法,將i國國內貿易量xii用i國總收入減去i國總出口來近似替代,j國同理。同時,由于國內生產總值中包括了服務等不可貿易品,因此,參照Anderson(1979)的做法,本文設定總收入Yi=s*GDPi,s表示可貿易品在GDP中所占份額。與Novy(2008)一樣,本文中的s取值設為0.8。本文從IMF《WorldEconomicOutlook》中獲取GDP的數據。σ表示所有商品之間的替代彈性,通常σ>1。參照Anderson&wincoop(2004)以及Novy(2008)的做法,本文取σ=8。由于貿易成本的計算公式是一個比值,因此,出口和GDP的數據均采用當年值,無需進行平減。表1即我國與14個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成本。由表1可知,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成本呈逐漸下降的趨勢,特別是在2001年我國加入WTO后,貿易成本下降更加明顯。
3貿易成本與FDI區位選擇
3.1估計模型、變量的選取及數據
本文根據FDI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構建以下模型來估計貿易成本的FDI區位選擇效應:Log(FDI)ijt=β0+β1Log(COST)ijt+β2Log(GDP)jt+β3Log(WAGE)ijt+β4Log(FDI)ij(t-1)+β5Log(IN)jt+β6Log(RD)jt+β7Log(P)jt+εit其中,i表示FDI來源國,結合上一部分貿易成本的測算數據,本文選定的FDI主要來源國即美國、日本、韓國、德國、英國、法國、荷蘭、澳大利亞、意大利、加拿大、俄羅斯、泰國、菲律賓、印度這十四個主要的貿易伙伴國家。j表示中國,t表示年份,本文的計量時期為1985至2007。COST即上一部分測算出的中國與這些主要貿易伙伴國的貿易成本。WAGE表示勞動力成本,本文用母國人均收入與東道國人均收入的比值來度量。GDP表示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本文以1985年的數據作為基期,其他年份用物價指數進行平減。IN表示東道國工業發展水平,本文即指中國的工業發展水平。工業發展水平反映的是一國提供相關投入品與服務的能力。[2]由于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我國的第二產業,所以本文用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來近似度量中國的工業發展水平。東道國(中國)專利授權的數量RD表示技術外部性。因為東道國的技術水平反映了當地可供利用的專業人員及設備資源的可獲取性,它一方面影響到跨國公司對當地市場認知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影響到跨國公司的經營戰略。[3]FDIij(t-1)是為了評估歷史FDI的作用。因為一個國家現有的外資企業既可以通過技術外溢和產業關聯加速在東道國的集聚效應,也能通過其他途徑制造循環積累效應。P表示政策對FDI的影響,在本文中用虛擬變量來表示。眾所周知,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十四大的召開以及2001年加入WTO是我國吸引FDI的重要拐點??紤]到政策激勵的滯后效應及累積效應,本文設定1992年之前(即外商直接投資不享受政策優惠的年份)P的取值為0,并假設每一項新增外商直接投資優惠政策第一年對P的激勵為0.5,對滯后期的累計激勵為0.25。因此,1985~2007年政策變量P的取值如下表:表2政策變量(P)的取值年份1985~199119921993~200120022003~2007取值00.50.751.251.5以上這些變量的數據分別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以及BvD宏觀數據庫。對各個變量取對數是為了消除變量之間的異方差性。
3.2計量方法
本文采用單向前進逐步回歸法(uni-direction-forwards),即將自變量一個一個引入,引入自變量的條件是偏回歸平方和經檢驗是顯著的,同時每引入一個新變量后,對已選入的變量要進行逐個檢驗,將不顯著的變量剔除,這樣保證最后所得的變量子集中的所有變量都是顯著的,所得的回歸方程即最佳回歸方程。
3.3實證結果
逐步回歸后,本文所得的最佳回歸方程如表3。由表3可知,R2為94.7%,因此該模型能夠解釋FDI區位選擇94.7%的原因,是一個解釋力很強的模型。貿易成本的系數為-0.841,說明貿易成本每下降1%,就可以促進FDI增長0.841%。結合前文測度的我國與14個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成本數據,我們不難理解,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來,這些主要貿易伙伴為什么青睞在我國進行直接投資。這是因為我國對外貿易開放程度越來越高,貿易成本越來越低。GDP往往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市場規模,按照常理,一個國家市場規模越大,吸引的FDI越多。本回歸中GDP的系數為-1.391,這表明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市場規模負相關。筆者認為,這是由我國吸引FDI類型的不同造成的。目前,我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主要是垂直型,跨國企業選擇在我國投資主要看重的并不是我國的市場規模,而是我國廉價的勞動力。FDI與市場規模負相關還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國內市場需求遠未真正激活。勞動力成本的系數為1.110,表明FDI來源國與我國勞動力成本之間差距越大,他們越傾向于在我國進行投資。這進一步證明,我國豐富而又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是吸引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的主要因素。這些來華投資的跨國企業很多是迫于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而跨出國門,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新的可以低成本生產的位置。FDI存量的系數為正,表明前一期FDI存量每增加1個百分點,當期FDI就增加0.384個百分點,即FDI的集聚效應大于分散效應。我國工業發展水平的系數為9.436,即我國工業發展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可以促進FDI增長9.436個百分點。這說明,我國自身經濟的發展,工業水平的提高也是外商傾向于在我國進行投資的重要原因。政策虛擬變量的系數也為正,說明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以后在政策給予外國投資企業的優惠是吸引他們在我國設廠投資的重要保證。技術外部性(RD)由于沒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而被排除在最佳方程之外。這一方面說明技術創新對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不顯著,另一方面也暗示我國吸引FDI的技術水平不高。綜上所述,我國相對勞動力成本的優勢、較高的工業發展水平形成了我國吸引主要貿易伙伴對華直接投資的集聚力,而貿易成本的下降則進一步增強了這一集聚力,使得近二十多年來FDI大量流入我國。當然,這些離不開政策的優惠和FDI存量的促進作用。盡管如此,我國在吸引FDI過程中,仍然存在引資水平不高、引資主要停留在勞動密集型等低層次產業等諸多問題。
4結論
我國的經驗數據表明,貿易成本的下降是吸引外商選擇投資我國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降低貿易成本對于提高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 上一篇:區商務局企業改革工作方案
- 下一篇:國際貿易外匯風險狀況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