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貿易壁壘與外貿企業論文
時間:2022-08-13 11:08:00
導語:綠色貿易壁壘與外貿企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我國在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的過程中,面臨著許多雙邊、多邊環保協議及有關國家環保法規的直接或間接限制,綠色貿易壁壘成為中國加入WTO后遭遇到的一道嚴重障礙,直接威脅到我國企業出口貿易的發展。為此,我們應該大力實施綠色戰略,積極開展綠色產品認證,創建一批有口皆碑的名牌綠色產品,突破綠色貿易壁壘,走向國際市場。
〔關鍵詞〕綠色貿易壁壘,影響,對策
人類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生態環境破壞。在此客觀情況下,人類開始關注環境;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為此,貿易與環境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當前世界貿易中出現了一種新的動向:發達國家通過制定高于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標準,作為市場準入的限制條件,來推行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從而使傳統的貿易壁壘逐步演變成綠色貿易壁壘。
一、綠色貿易壁壘對外貿企業的影響
當前,我國在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的過程中,面臨著許多雙邊、多邊環保協議及國家環保法規的直接或間接限制,綠色貿易壁壘成為中國加入WTO后遭遇到的第一道檻,也是最難過的一道檻,它直接威脅到我國企業出口貿易的發展。盛行于世界市場的各種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外貿出口至少產生了三個方面的影響。
(一)商品的出口市場相對縮小。我國出口貿易以低技術含量的制成品、初級產品為主,出口貿易的主要市場是日本、美國、歐盟、韓國、東南亞等發達或較發達的國家。發達國家設置的綠色貿易壁壘,使我國遭受了許多不合理的限制,出口市場相對萎縮。這些國家的產品進口標準,如防污標準、噪聲標準、電磁輻射標準、包裝標準等,大都是我國產品在短期內難以達到的環境技術標準。在農產品和食品方面,由于我國海洋環境不斷惡化,歐盟已不再進口我國貝類產品。1994年以來,中國的牛肉、豬肉幾乎不能出口美國,歐盟也完全禁止中國的牛肉、凍雞肉進入。在服裝和紡織品方面,西方國家通過立法禁止進口含有某些化學成份的紡織品,如1994年4月1日起德國禁止進口含偶氮染料的紡織品,這使我國使用104種偶氮染料的紡織品的出口中斷。
(二)出口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發達國家設置的綠色技術標準使我國出口產品成本大為增加,削弱了該類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國外貿企業為了獲得國外綠色標志,一方面要支付大量的檢驗、測試、評估、購買儀器設備等間接費用,另外還要支付不菲的認證申請費和標志使用年費等直接費用。在包裝材料及包裝廢棄物的處理方面,美、歐、日等也從自身的資源稟賦、包裝技術、消費者偏好、現有設施等因素著手,制定了許多歧視性規定,使我國出口貨物包裝成本大幅度上升,出口貿易困難重重。在中國輸美商品木質包裝案后,歐盟效仿美國,于1919年6月1日公布了歐盟委員會的決議,要求成員國采取緊急措施,對1919年6月10日后從中國(不包括香港)離境的所有產品的木質包裝實施新的檢疫標準。由于新檢疫規定要求采用熱處理、熏蒸處理或防腐劑處理的木質包裝,我國出口產品包裝費用將增加20%左右。而如果被強行要求采用紙板、塑料等替代材料,包裝成本則會成倍上升。據估算,僅歐盟的包裝決定就影響了中國七十多億美元的對歐出口貿易。另外,在成本內在化及反補貼措施的影響下,一些發達國家通過對我國出口貨物征收綠色關稅,同樣使這些產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由于成本提高而喪失價格優勢,制約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三)與他國的貿易摩擦日益增多。20世190年代以來,工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主要問題。盡管存在國際環保公約、國際環保法規標準,但由于各國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決定了其對環保技術開發、環保資金的投入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形成了各國環保標準的差異性,造成了國際貿易的摩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獲得飛速發展,目前已經是世界第六大貿易國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出口國,貿易流量空前增大,外匯收入和貿易順差逐步增加。在世界經濟增長趨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我國出口產品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綠色壁壘制約,引發我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增多,影響了我國外貿的發展。
在農產品和食品領域,歐盟自1996年8月1日起禁止我國凍雞肉進入歐盟市場。日本于11919年初出臺《家畜傳染病預防實施細則》,規定進口包括中國在內19個國家的豬牛羊肉及其制品必須經過指定設備進行加熱消毒處理。從2000年下半年起,歐盟執行了新的茶葉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擴大了檢測項目,大幅度提高了測量標準。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也和歐洲一樣,以食品安全為名提高了對中國茶葉的進口壁壘。在紡織品出口方面,1994年4月1日起,德國正式禁止進口含偶氮染料的紡織品,凡違反此規定者視同犯罪,產品將被銷毀。從上述簡要列舉的事例中可以明顯看到,由于綠色壁壘的限制,我國出口產品所受的沖擊將越來越大,與外國的紛爭將更加頻繁,嚴重制約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二、突破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
我國加入WTO為企業加入世界經濟貿易大循環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機,但是如果不能及時把握住“綠色環保”,沖破國外壘起的“綠色壁壘”,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的目標就難以實現,在國際競爭中就無法擺脫劣勢。為此,我們應該大力實施綠色戰略,積極開展綠色產品認證,創建一批有口皆碑的名牌綠色產品,突破綠色壁壘,走向國際市場。具體對策如下:
(一)提高綠色環境意識,樹立綠色營銷觀念。我國許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于“綠色壁壘”尚處于毫無準備狀態,對綠色產品的認識也僅僅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對獲得綠色證書的重要意義缺乏清醒、明智、緊迫的認識。要想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就離不開廣泛的宣傳和教育。在對外經貿與環保方面的宣傳上,特別要在國際環保公約、環境標準的法規上做文章,使得各級經貿工作者及企業領導者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在我國外經貿工作中的重要意義。同時,為了徹底消除污染,必須樹立全方位、全過程的環境管理新思想,從產品的研制、生產、包裝、運輸、銷售、消費到廢物的回收、再利用,每個階段都要考慮環保問題。另外,我們還應做好對對外貿易與環境保護負面情況的報道,增加危機感、緊迫感,以適應國際貿易發展的新形勢。例如,山東省凍雞肉由于農藥殘留超標而失去國際市場,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這些教訓應使我們清醒地意識到環保已不僅是影響企業的發展,而且是企業生存的必要條件。(二)追求技術創新,調整產品出口結構,實施綠色發展戰略。綠色貿易壁壘實質是高技術壁壘,對企業來說,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是突破綠色貿易壁壘的根本途徑。首先,企業要認清市場發展趨勢,增加科技投入,開發綠色產品。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者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綠色需求日益擴大,綠色消費成為主導國際貿易的新潮流。據美國克里蘭夫市場預測公司的調查,國際綠色消費正以每年平均12%~15%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世界綠色市場規模將增至12000億美元。可見,要爭奪國際市場、擴大出口,必須適應綠色消費潮流,依托高新技術,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有益于環境和消費者身體健康的綠色產品。目前我國企業研究與開發投入明顯不足,許多中小企業沒有專門的研究機構,許多大型企業的研究與開發經費只占年銷售額的5%左右,只相當于發達國家的中小型企業。因此,必須努力進行技術創新,開發環保成本低、質量優、符合國際環境標準的綠色產品,搶占國際市場。其次,重視對傳統產業改造。通過改造產品設計、包裝,提高產品質量,努力達到各種技術、安全、衛生、環保標準以及包裝、標簽要求,順應綠色消費的潮流,讓自己的綠色產品大規模走向世界市場。我國冰箱年出口量1992年曾達40萬臺,1993年因受“蒙特利爾議定書”影響,出口量下降到20萬臺。經過技術改造,無氟冰箱研制成功,我國冰箱出口迅速擴大,2000年出口達到180萬臺,成為世界冰箱生產第一大國。我國冰箱行業的成功經驗表明,注重對傳統產業、產品的技術改造以符合綠色消費趨勢,是大力發展出口、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三)加快環境管理系列標志認證工作。在綠色標準已成為國際貿易新標準的時代背景下,企業應對綠色壁壘最有效的武器是通過環境管理系列標志ISO14000認證。這一認證就是對企業或社團的環境行為進行兩個方面的規范和評價,它們分別是組織環境管理體系和產品環境標志制度。為適應這一國際潮流、服務于企業出口,國家環保總局、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國家進出口商品檢驗局聯合組成的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委員會,自1997年正式開展認證工作。但是,很多企業在環境管理上還停留在末端治理階段,對ISO14000標準的理解和應用還不深。因此,我國企業尤其是外貿企業在認證問題上依然任重道遠,要深入了解ISO14000認證的各項標準與要求,扎實做好企業各方面、各環節的工作,綜合提高環境管理水平和能力,爭取早日通過國際認證,適應國際市場“綠色”潮流,走綠色企業發展之路,全力推進外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發展戰略。同時,申請認證還能夠推動企業的內部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引導企業按照綠色要求改進產品種類、生態設計、生產工藝和生產過程,推動企業的管理走向標準化、規范化和國際化,促使企業經營由粗放經營向可持續經營的轉變。
(四)實施綠色營銷,塑造綠色形象。綠色營銷指企業通過交換,為滿足人們的綠色消費需求,履行環境保護的責任與義務,實現自身的盈利所進行的與產品有關的一系列經營活動。企業搞好綠色營銷,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搞好綠色品牌設計。在給綠色產品設計品牌名稱時應融入綠色概念,一個好的綠色品牌名稱有以下特征:暗示產品類別,支持標示物和標示語,盡量將品牌名與自然風景區的名稱、少污染或無污染的地名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動植物聯系起來。其次,重視綠色產品的廣告宣傳。在綠色產品的廣告宣傳過程中,應強調產品對環境的友好性,使廣告不僅突出產品的綠色形象,刺激消費者的購買,而且獲得現代公眾的好感與共鳴。在進行綠色產品的廣告宣傳中,可以實施差別策略,最立竿見影的方法有:一是注重產品包裝。許多產品的外包裝如可口可樂紙杯等示意消費者用后投入垃圾箱內,這很容易使環保意識較強的消費者對企業產生好感。從發展趨勢看,可回收、易拆解,部件或整機、包裝物可翻新和循環利用的產品將成為綠色消費的一種選擇時尚,這無疑為廣告產品差別化策略提供了新的訴求點。二是在商品上附上“綠色標志”。綠色標志也稱環境標志,它是一張貼在商品上的特定圖形,標志著該商品不但質量符合標準,而且在生產、使用和處置過程中也符合環境保護的規定要求。目前綠色標志已逐步成為企業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所必備的通行證,因此,企業應努力取得環境標志并在廣告宣傳活動中對其加以強調,以增加綠色品牌廣告的說服力。據有關資料表明,77%的美國人表示一個公司的環境信譽影響其購買決定,40%的歐洲人更喜歡購買綠色產品。我國青島電冰箱總廠銷往德國市場的電冰箱數量之所以居亞洲之首,就在于該廠將氟利昂含量減少到5%,獲得了德國的環境標志。由此可見,在廣告中宣傳綠色產品的環保性能可以取得顯著效果。
(五)加強國際間的相互合作,抵制環境貿易壁壘。當前環境與貿易問題的實質是改變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我國已是WTO正式成員,可充分利用WTO多邊貿易體系的談判機制、合理對抗機制、報復措施、非歧視原則及對發展中國家特殊照顧的規定,聯合發展中國家共同抵制發達國家故意設置的歧視性綠色貿易壁壘,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為此,要進一步加強國際間的合作,樹立全球經濟伙伴思想,力爭建立環境與貿易相互協調的良性機制;要堅持權利與義務平等的原則,在享受國際貿易帶來的利益的同時,承擔與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稱的環境義務,反對發達國家在環境保護的旗幟下推行“以鄰為壑,獎出限入”的新重商主義行為;要堅持發達國家多承擔義務的原則,要求發達國家對其工業化進程的環境欠賬和現行的高度密集生產及奢侈性消費帶來的環境后果負責,向發展中國家轉讓環境技術,提供資金支持,反對發達國家動輒實施環境貿易制裁,損害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
總之,針對目前國際競爭的嚴峻形勢,企業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現狀,清楚自己的不足,進而研究具體可行的應對措施,順應形勢,把握市場脈搏,努力改變經營思路,迎接綠色挑戰,樹立綠色觀念,開辟綠色產品,塑造綠色形象,滿足綠色需求,將企業做大做強,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取得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丁家云.綠色貿易壁壘與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J〕.經濟問題探索,2002,(4):75-719.
〔2〕吳建華.綠色壁壘對我國貿易影響的對策〔J〕.生態經濟,2001,(10):57-19.
〔3〕吳克烈.關于綠色壁壘的戰略思考〔J〕.國際貿易問題,2002,(5):51-54.
〔4〕吳風林,胡亨魁.論綠色貿易壁壘及發展我國出口貿易的對策〔J〕.經濟縱橫,2002,(4):42-43.
- 上一篇:國外反補貼與我國出口貿易論文
- 下一篇:全球化新貿易保護特點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