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政策本質畢業論文

時間:2022-03-31 03:12:00

導語:貿易政策本質畢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貿易政策本質畢業論文

當一個后進國家尋找發展道路時,外貿無疑是最被關注的一個領域,外貿發展戰略甚至是整個經濟發展戰略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然而,發展經濟學家在對貿易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中發現,確有一些國家通過對外貿易的發展導致經濟的騰飛,而同時也有由外貿發展所導致的與經濟發展本身背道而馳的“不利的成長”的反例。這說明把出口導向戰略看作在任何時期、任何條件下都是絕對有利的觀點顯然是片面的和簡單化的。

一、“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一個爭論已久的命題

1.傳統貿易發動機命題的提出

1937年英國學者羅伯特遜提出“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的命題,其主要著眼點在于闡述后進國家可以通過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增長來帶動本國經濟的增長。后來美籍愛莎尼亞學者納克斯通過分析19世紀英國與新殖民地區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原因后,在20世紀50年代對這一學說進行了補充和發展,他認為:19世紀的英國(即他所認為的中心國家)的經濟增長,通過外貿帶動了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即他所認為的外圍國家)的經濟增長,外貿起到經濟增長發動機的關鍵因素,是中心國家經濟增長使得對初級產品需求的擴大,這樣,初級產品的生產國即外圍國家就成為國際分工格局的受益者,其初級產品的出口迅速增加,而高度的出口增長率會通過一系列的動態轉換過程,把出口部門的經濟增長傳遞到國內其它各個經濟部門,從而帶動國民經濟的全面增長。

傳統的發動機理論把先進國家描繪成了后進國家的“恩人”。它構成了符合西方偏見的發達國家與落后國家經濟關系的框架,受到一些西方學者的推崇。

2.現代貿易發動機理論的質疑

從發展經濟學家中產生的現代貿易發動機理論,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出發,不但認為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增長同它們自身的經濟增長密切相關,更著重強調它們的出口增長受制于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

現代貿易發動機理論的代表人物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劉易斯在1979年12月接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演說中就指出:“發達國家控制欠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速度的主要環節是貿易,當發達國家經濟增長較快時,它們的進口增長速度也加快,而欠發達國家就出口得多。”他還根據統計得出,欠發達國家初級產品出口增長正好是根據發達國家生產增長率所能預測的2/3,不多也不少。

而以普雷維什和辛格為主要代表的一些拉丁美洲經濟學家從分析貿易條件(指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之比)惡化的角度展開了“中心——外圍論”。他們認為,當今的國際經濟體制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作為中心,控制著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外圍地帶,外圍國家只能順應中心國家的發展,這種依附關系在國際貿易方面則表現為發展中國家貿易非但不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反而是造成發展中國家經濟不發達的原因,普雷維什還進一步指出發達國家通過貿易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和掠奪。

3.納克斯的自我否定

對于傳統命題的質疑從未停止過。歐文·克拉維斯也曾指出:19世紀經濟取得成功的國家幾乎都不是以出口主導型增長為其標志,而經濟發展不成功的國家在19世紀倒有過相當大的出口擴展,其規模不亞于一些溫帶地區國家在20世紀50至60年代的出口擴展。他認為,應該把貿易擴展形容為成功的經濟增長的侍女,而不是經濟增長的自主發動機。也有人認為,對于島國或小國,貿易可能起到發動機的作用,但對于幅員遼闊的大國,外貿對其經濟增長一般只起著相當程度的作用,而非發動機的作用。

而豐富和發展了發動機學說的納克斯本人后來也改變了看法,他認為,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的觀點只適用于19世紀英國與新殖民地區經濟的發展狀況,到了20世紀,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并未導致對初級產品的需求的大幅度增加,這是因為發達國家工業結構由以輕工業為主轉向以重工業為主,生產制造對原材料尤其是初級產品的需求下降,再加上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中勞務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對原材料的需求落后于生產的增加,以及發達國家對工業原材料的節約使用,發達國家農業保護主義蔓延等各種因素造成的,因而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并未通過初級產品需求的增加而帶動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這一觀點,基于實際條件的變化,實際上否定了“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這一命題。

4.再度流行的發動機理論又面臨詰難。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日本、亞洲“四小龍”等亞洲國家和地區通過實行出口導向型戰略實現了本地區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并且先后步入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行列,“外貿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這一理論再度流行。經濟學家邁耳在《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問題》一書中指出,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的高速增長可以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以下幾個方面的利益:(1)出口擴大意味著進口能力的提高,進口中的資本貨物對經濟落后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資本貨物的進口不僅取得國際分工的利益,而且可以提高國內的技術水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2)對外貿易的發展使國內的投資流向越來越集中在有比較優勢的領域,促進生產的專業化,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3)出口的擴大克服了國內市場狹小的局限性,生產規模可以不斷擴大,從而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增強國際競爭能力;(4)出口的擴大,特別是加工制成品的擴大,會增加對向出口部門提供物資投入的部門的需求,這些部門轉而向其他供給部門增加需求,如此循環往復下去,不僅帶動所有部門的發展,而且會大大地促進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這一點對經濟運行機制不健全的國家尤為重要;(5)出口的不斷擴大鼓勵外資的流入,這不僅有助于解決國內投資不足的難題,而且能吸收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這對普遍缺乏資本的落后國家日益重要;(6)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會促使國內出口產業以及相關產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從而促進國內產業的發展。

相比傳統的貿易發動機理論,邁耳的論述顯得更為完善。進入80年代以后,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家相繼效仿日、韓等國,大力發展出口產業,并且取得成功,成為東南亞經濟圈的“四小虎”,然而1997年一場金融風暴席卷了整個東南亞地區,導致這一地區出現了近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出口導向型經濟的脆弱性暴露無遺,貿易發動機理論再次面臨詰難。

二、貿易發動機的實現條件——從爭論中得到的啟示

不管是傳統的、現代的、還是再度流行的貿易發動機理論,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孤立地論述對外貿易的作用,忽視了對貿易發動機實現條件的分析。貿易作為經濟增長發動機的原理不會變,但貿易對經濟增長作用效果如何,則完全取決于發動機的實現條件被滿足的程度。

1.穩定的出口市場是貿易發動機啟動的外部條件

對于19世紀新殖民地區的國家,國際貿易作為經濟成長的發動機,首先依賴于穩定的出口市場,這是發動機啟動的條件。新技術革命趨勢出現以后,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的進口需求呈現減弱的趨勢,這就使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那種“帶動兼控制”的作用強度降低。對于當展中國家來說,新發展起來的制造業面臨的是激烈的國際競爭,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困難遠遠超過當年率先工業化的國家沖破自然經濟壁壘的困難,傳統制成品的生產出口受到發達國家更高科技的競爭優勢的壓力,大量依靠低工資的生產出口又受到各種貿易壁壘的抵御,而且,整個世界經濟并非一直處于繁榮而保持較高需求的,這樣出口市場并不是有保證的,這些原因都使得發動機的啟動比以往困難得多。

日本及“四小龍”的出口導向戰略之所以成功也得益于良好的外部環境,從50年代起美國出于政治目的采取的對外政策是以犧牲一定的經濟利益為代價的,對東亞各國,美國一直保持其國內市場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進口市場的相對開放狀態,另一方面戰后經濟高速發展的大環境(1950—1974年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也使國際市場保持了長期穩定的需求,東亞各國抓住這一機遇,成功地啟動了經濟。然而,發展中國家出口相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也會導致國際市場需求相對不足,當東盟四國效仿日本及“四小龍”先后加入出口導向行列后,東歐、拉美等發展中國家也都在加快向出口導向轉化的步伐。對東盟四國而言,出口市場越來越沒有保障,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市場日趨擁擠,這必然會加速東盟四國貿易條件的惡化,其出口導向戰略遭受重創也就在所難免了。而對于當年獲得發展的新殖民地區國家和60年代取得成功的日本、韓國,貿易發動機啟動的外部條件是相同的,即保證貿易發展的穩定的出口市場。

2.貿易動力的轉換是貿易發動機持續運轉的內部動力

按照傳統的貿易理論,貿易增長的動力來自于自然稟賦的比較優勢,這樣就會合乎邏輯地推出隨著這種比較優勢帶來的邊際增長收益下降,貿易增長會逐漸減緩,發動機將無法持續運轉的觀點。東盟四國便是一個明證,在經歷了十來年的出口高速增長期后,出口增長開始下滑,而導致出口增長率大幅度下降的原因,就是因為1996—1997年起國際市場電子產品的過剩,出口增長率大幅度下降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外貿逆差增加。所以香港有影響的怡富證券公司報告指出“東南亞各國的對外貿易已從經濟的推動者變成拖地區后腿的因素”。

建立在自然稟賦的比較優勢上的貿易增長動力會隨著自然資源或勞動力資源優勢的逐步喪失而減弱,貿易增長到了一定時期就面臨著貿易動力轉換的問題。貿易增長動力轉換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比較優勢的高級化,即比較優勢由自然稟賦上升到技術、管理和營銷網絡等后天稟賦,二是建立起競爭優勢,這種優勢體現在三個層次上:技術優勢、規模優勢和創新優勢。實現貿易持續增長的關鍵是貿易動力的轉換,創造新的比較優勢。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發展中國家的貿易發展往往表現出另一種形態:“貧困化”增長,即隨著建立在原有比較優勢上的出口的增長貿易條件不斷惡化,這事實上是由于貿易增長動力沒有隨著貿易增長階段變化而相應轉換造成的。

3.貿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在于促進其結構轉型

貿易的基礎是現行的價格結構,價格結構的基礎是比較優勢結構,但這兩個結構只有形成貿易和強化現有分工的功能,而沒有使產業結構優化和轉換的功能。

從發展中國家的長遠利益看,對外貿易的發展應有助于國民經濟及貿易結構的轉型能力,當這一條件不被滿足時,則會付出經濟結構僵化,有增長而無發展的代價。所以不能為貿易而貿易,發展出口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而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轉換能量來自于技術進步、要素積累以及產業政策所造就的優惠的價格條件。在這里貿易動力的轉換與產業結構的優化是內在統一的。

4.資本要素積累和技術進步是結構轉型的關鍵

實現貿易和產業結構轉型的關鍵在于生產要素的積累和技術進步。對于勞動力相對豐裕的發展中國家而言,要素積累的核心是資本要素的積累。在平衡的國際收支上,商品出口的順差與資本要素流動的逆差是并存的,商品出口實現的國際價值用來“購買”本國短缺的生產要素、資本以及與資本相伴隨的技術與管理,而降價出口、虧損出口則不利于出口部門的發展和資本要素的積累。

在經濟結構的轉型和發展過程中,技術進步仍然是基礎。一旦貿易與技術進步兩者間形成良性互動關系,那么必然會對經濟增長形成更大刺激。盡管技術進步不論發生在任何部門對經濟總是有積極作用的,但當技術進步發生在出口部門時,它可能會大大提高本國該產品的出口優勢,為本國創造一種新的出口產品,擴大貿易利益,所以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進步應當特別注重于出口部門和有潛在出口可能的產品上,以形成貿易與技術進步的良性循環,貿易靠技術進步創造更大的生產能力和出口產品的比較優勢,出口又為技術的進步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即資金來源。

如果出口的擴大不能導致技術的進步和生產要素的積累,并進而形成出口增長與要素積累和技術進步的良性互動關系,出口發動機的作用就會大打折扣,而如果出口部門的發展是相對孤立的,或者出口部門是一些低檔次的產業部門,而非高附加值、深加工的制造業,那么出口產業對其它產業的帶動力就很小,出口作為經濟增長發動機的作用就不會很明顯。

總之,作為經濟成長的總體來說,出口是諸動力中的一種,不是唯一的發動機,外部市場可以利用到何種程度,國家貿易政策在何種程度上促進貿易動力的轉換,以及貿易與資本積累、技術進步是否形成良性循環,都直接關系到貿易作為經濟成長發動機的作用效果。

三、開放還是保護?出口導向還是大國經濟?——并非貿易政策的本質所在

提倡“自由貿易”的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從國際分工的角度論述了國際貿易對所有國家都是有利的,但是在貿易利益的分割上,先進國家處于更有利的地位。后進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當然不能局限于通過貿易獲得的“靜態利益”,經濟發展是發展中國家的根本目標,貿易的根本目的以及貿易政策的實質必須從這一方面進行探討。

開放還是保護,實際上只是對外貿易政策表層的東西,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加速推進的今天,發展中國家始終面臨著國際社會要求開放市場的壓力,封閉的發展模式在當今世界也是很難生存和發展的。貿易順差或逆差對國民經濟的運行有影響,但從長遠看,在一定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中,一國尤其是一個大國不可能長期處于巨額順差或巨額逆差的地位。在東南亞國家出口導向模式遭受挫折后,有人提出我國應放棄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發展進出口平衡,以內需為主的大國經濟,然而,在現階段國內需求低靡的節骨眼上,放棄出口導向對我國經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原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開拓國際市場的難度增大,并不是放棄出口導向的理由,這實際上是原有出口增長動力面臨轉換的問題,出口導向要看從哪里導,如果出口產業不升級,出口導向仍然是建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必然會導致貿易條件惡化,進而表現為“貧困化”增長,所以對于不同的出口產業部門,應有不同的鼓勵政策,而且,近年來我國對外貿易持續順差,普遍的、過度的出口鼓勵政策也必然會導致逆差國的不滿并引起貿易糾紛。因此要弱化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出口鼓勵政策。發展平衡貿易,適度增加進口重要的是看進口什么,增加的進口能否促進出口產業部門的技術進步和要素積累,進而促進結構的轉型和產業的升級,所以發展進口貿易,重要的是優化進口商品結構,服務于出口產業部門。

21世紀的中國如果不希望永遠被國際分工打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行列,處于為別人生產箱包、玩具、鞋帽、服裝等勞動密集型日用消費品的不利地位,就必須調整對外貿易政策,從長遠看,貿易政策的本質是要使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處于最佳的運行狀態。就現階段而言,主要是促進貿易動力的轉換并建立貿易與資本積累、技術進步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