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救濟機制的問題及對策詮釋
時間:2022-04-18 10:28:00
導語:貿易救濟機制的問題及對策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前言:我國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對外貿易的世界排名從32位上升到世界第三大對外貿易國(2008),隨著貿易額的不斷擴大,我國企業面對的不公平待遇和不正當競爭愈加增多,我國貿易救濟體系在減少我國產業的損失方面貢獻巨大。
但是,目前我國的貿易救濟體系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我國產業對于貿易救濟的巨大需求和我國目前依然不夠完善的貿易救濟體制之間存在著矛盾,不斷完善我國貿易救濟體系是我國對外貿易政策中的主要任務。本文主要對我國貿易救濟體系現存的問題進行分析,借鑒WTO相關規則和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經濟發展實際和現實中遇到貿易救濟案例,提出對我國貿易救濟體系的完善對策。
一、我國貿易救濟體制存在的問題。
1.貿易救濟范圍過小。
據商務部消息,截止2006年10月,在按WTO規則分類的160個服務貿易部門中,我國已開放104個,接近發達國家108個的平均水平。隨著我國服務市場的不斷開放,國際服務貿易對我國相關服務行業的沖擊正在顯。現。
2.貿易救濟的法律體系不完善。
自1997年一系列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司法解釋、部門規章共同構成了我國的貿易救濟法律體系。但是我國的貿易救濟法律體系還存在著不少問題。
首先,與貿易救濟體制配套的其他相關法律規定不夠健全。例如,由于我國對于壟斷的法律界定尚未出臺,因此,反傾銷中對于傾銷行為造成的事實壟斷缺乏法律界定。
其次,法律條文多是原則性規定,內容過于籠統,解釋空間過大的問題依然存在。
第三,在貿易救濟的執法方面存在許多問題,尤其反應在透明度和執法機關協調的問題上。
第四,反規避是西方發達國家貿易救濟的又一手段,但是我國沒有對于反規避方面的法律規定。
3.貿易救濟的組織體系不完善。
我國現行的貿易救濟體系主要包括行政組織體系與產業組織體系。根據反傾銷等三部法律規定,商務部為我國主管貿易救濟的行政組織體系,商務部負責貿易救濟的立案、貿易救濟的審查、貿易救濟的裁決。一方面,增加商務部的工作量,延誤了貿易救濟的時間;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監督、審查機構。
我國的行業行會是貿易救濟體系的產業組織體系,但是政府在行會發展中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引導作用,目前的行業行會多是官方或半官方的管理機構,缺乏行會應有的非營利性本質。行會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難以發揮行會的凝聚作用,行會發展較為突出的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也陷入各自為戰的困境。
4.貿易救濟措施實施頻率低且手段單一。
1997年到2006年5月,我國有關貿易救濟的措施立案45起,平均每年5起,總計涉案金額200億美元。世界第一經濟體美國,年均立案40起以上。與我國同屬發展中國家的印度,5年內的立案次數在50起以上。同時我國立案的45起案件中,有44起是反傾銷,1起是保障措施。
據反映出我國貿易救援機制的欠缺,在當今全球化的今天,國際貿易除了補貼、傾銷等貿易手段之外,貿易手段趨向多樣化,同時越來越隱蔽。面對日益更新的貿易救濟方式,要求我們要不斷完善我們貿易救濟體系,加大立案力度、善于運用多種手段。
5.信息咨詢服務與損害預警系統存在缺陷。
貿易救濟的信息咨詢服務是指政府與非政府性質的專門提交各種有關WTO事務的各種調查、研究、培訓、信息和法律服務的機構。我國加入WTO后,這一類的機構逐步建立了一些,但是數量上不夠,而且這類機構的工作也還剛剛起步,不夠深入,因而在發揮作用時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貿易救濟的預警系統是指政府通過各種信息向本國企業在遭到損害之前快速反應,調整企業的生產和營銷策略。世界上其他國家已經建立了綜合性的貿易預警機制,例如:美國的“扣動扳機機制”、歐盟的“進口檢測快速反應機制”和印度的“重點商品進口檢測機制”等等。我國的貿易救濟預警機制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需要加強這方面建設,為本國企業更好地服務。
6.貿易救濟缺乏與國內產業調整不協調。
我國目前經濟面臨的主要任務是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是我國某些行業實現貿易救濟之后,并沒有實現行業的良性發展。以我國聚氯乙烯行業貿易救濟為例。
我國對聚氯乙烯行業進行反傾銷的貿易救濟以來,聚氯乙烯行業快速發展,2007年底,聚氯乙烯總產能規模居世界第一。
但是聚氯乙烯行業由貿易救濟之前的供小于求變為供大于求,行業陷入低價競爭;企業數量大增,眾多小企業上馬;大量的產品銷往國外,低價競爭導致我國出口聚氯乙烯時頻頻遭遇貿易摩擦;反傾銷實施后,聚氯乙烯的大規模擴展導致了資源、環保、安全生產等一系列問題。
聚氯乙烯行業貿易救濟對聚氯乙烯行業發展的影響可以看出,我國貿易救濟措施的實施由于缺乏其他配套措施,導致被救濟行業報復性的增長和重復建設,改變了國內市場的供求關系,甚至在國際市場上造成低價競爭,遭受外國貿易救濟。
二、完善我國貿易救濟機制的對策。
1.擴大貿易救濟的范圍。
我國目前的貿易救濟僅僅局限于進口救濟制度,進口救濟制度就是救濟進口產品對我國產業造成損害的制度,具體包括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應迅速建立出口救濟制度和國際服務貿易救濟制度。
出口救濟制度就是救濟國內產業因其產品出口遭受其他國家貿易壁壘而遭受損害的制度。我國出口救濟制度的建立,已經有良好的基礎。
國際貿易救濟制度就是救濟那些因國際貿易而受損害的國內服務行業。從長遠看,一定要重視國際服務貿易救濟制度的構建。由于我國國際服務貿易起步較晚,許多剛剛發展還很脆弱的國內服務行業,很容易受到國際服務貿易的沖擊。所以,我國應高度重視構建國際服務貿易救濟體制,并通過制定具體實施規則,將國際服務貿易救濟落到實處。
2.完善我國貿易救濟法律法規。
(1)完善我國現有“兩反一?!狈审w系。
加強我國對于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法律條文的研究,結合我國經濟發展實際,借鑒WTO的相關協議和其他成員國對于“兩反一保”法律的關鍵條文。對相關法律條文規定進行明晰化和具體化,使貿易救濟的申報、調查、裁決和實施等各個環節做到有法可依。明確貿易救濟行為主體中,政府、企業、司法機構的權力劃分與責任邊界,完善貿易救濟的工作流程,實現貿易救濟工作標準化和流程化。完善我國“兩反一?!?/p>
的訴訟機制,諸如對損害的因果關系、合格的訴訟主體、管轄法院與判決程序、調查程序作出更為完善的規定。
(2)加強對反規避措施的立法。
反規避措施是針對國外產品采取改變產地和產品性狀等手段逃避國內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的貿易產品名錄。我國2004年修訂的新版《對外貿易法》僅對反規避行為進行原則性規定。應當加強我國反規避措施的立法,明確反規避制度的范圍,規避行為分類與認定標準,明確反規避調查的主體。
反規避調查原則上參照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的調查方法進行。對于反規避措施的執行,應當將規避行為措施所涉及的產品納入貿易救濟措施適用的范圍。反規避措施的立法應當與我國反傾銷等三大規則的制定相輔相成,在條文的制定上參照“兩反一?!钡姆梢巹t,在執行方面作為“兩反一?!?/p>
規則的執行補充。
(3)加強貿易救濟配套法律建設。
我國現有的《價格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外貿易法》
以及正在研究制定中的《壟斷法》。這些非直接相關的法律對于貿易救濟工作的開展也有巨大的影響,首先應當保持這些法律與“兩反一保”法律體系的統一,其次應考慮針對不同的領域進行不同的側重規定,做到整體貿易救濟法律體系的和諧統一。
3.完善貿易救濟組織體系建設。
我國目前初步建設了“四體聯動”貿易救濟組織體系方案,即商務部、地方商務主管部門、中介機構及相關企業之間按照“權責分明、分工協作、信息共享、快速行動”原則建立的不同主體之間有效配合的工作機制。加強完善我國行業行會在貿易救濟工作中的作用,從三方面做出改進:第一,理清政府與行會之間的關系,減少政府對行會日常工作的直接管理,引導行會成為貿易救濟訴訟的主體;第二,建立行會內部的損害預警機制,快速有效地收集各種信息,適時有效的行業損害預警,減少國內產業損害;第三,積極有效的組織協調行業內部企業,減少各自為戰所造成的整體損害。
4.保持貿易救濟與國內產業政策的戰略統一。
貿易救濟要以產業的長遠良性發展為考量,杜絕因實施貿易救濟所導致的產業報復性增長與低水平重復建設,在實施貿易救濟政策的同時,注意相關配套政策的出臺,對國內產業進行資金、規模和技術上的限制,一方面扶持國內產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促進國內產業的升級。要立足于國內產業的長于健康發展,結合我國產業轉移和升級的經濟戰略,使貿易救濟政策真正地達到提升國家經濟整體競爭力的目的。
5.建立信息咨詢與損害預警系統。
在采取和應對貿易救濟的過程中,預警、反應和應對是最主要的環節。一國的貿易救濟體系是否成熟完善取決于上述幾個環節的實施情況。我國貿易救濟體系信息咨詢和損害預警系統的建立應著重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借鑒發達國家實踐經驗,結合我國經濟發展實際,編制產業預警機制專項規劃。
第二,做好組織協調工作,構建產業損害預警工作體系,形成商務部與地方商務主管部門、行會和商會、WTO事務研究咨詢機構及有關企業分工合作、運轉協調的有機整體,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第三,推進區域性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建設,依托相關中介機構和地方商務主管部門,推動跨省市的區域性重點產業損害預警機制,有效地利用和整合國家、區域及省市信息資源,形成預警聯動機制。第四,建立信息咨詢服務專業機構,提高他們在企業和政府部門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進一步加強政府的宣傳、培訓和咨詢服務工作。
6.探索新的貿易救濟方式。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的逐步加深,國際貿易的方式趨于多樣化和復雜化。傳統“兩反一保”的貿易救濟措施在實施中難以應對日趨復雜的國際貿易行為。因此,我們要在不斷完善傳統“兩反一?!辟Q易救濟手段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和應用新的貿易救濟方式,例如: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綠色貿易壁壘措施、低碳貿易壁壘措施、社會責任認證、知識產權保護、服務貿易救濟、貿易轉移救濟等。
三、結束語。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雖然我國成為世界上的進出口貿易大國,但是我國并非是進出口貿易的強國。我國的貿易救濟體系依然剛剛起步,需要改進和發展的地方還有很多。但是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在WTO規則下保護國內產業安全的最根本措施在于提高我國企業和產業的競爭力。為此,國內產業必須在新的形勢下,通過深化改革、強化管理,努力尋求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和服務創新等,謀求生存和發展。
進入新世紀,WTO也迎來新的發展,隨著全球貿易自由化的不斷加深,必將提高貿易救濟措施的透明度與規范化程序,加強各成員國運用貿易救濟的約束和限制。今后我國貿易救濟工作必將遇到更多的困難和更大的挑戰。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國際慣例和中國國情在內貿易救濟體制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劉向麗、張弛:健全我國進口貿易救濟體制的若干思考[J].中國貿易(。2006)。
[2]劉力:中國:直面國際經濟摩擦[M].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4)。
[3]董展眉:加入WTO后過渡期我國進口貿易救濟體系的改善[J].商業研究(。2007)[4]葉德萬等: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 上一篇:剖析現代企業管理中會計職能的定位
- 下一篇:班主任愛心教育體會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