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商品構成的優化決策
時間:2022-11-30 11:09:00
導語:出口商品構成的優化決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外貿出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9年我國已經超越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外貿總額就占我國GDP總額的44.96%,可見,對外貿易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對外貿易的發展不僅是數量的改變,更多的是商品出口結構的改變,例如:初級產品出口比重下降,工業制成品及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上升;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平穩發展;一般貿易從2004年到2009年翻了一番,而加工貿易的比重逐年下降;服務貿易出口從數量和結構上都有所變化等等。
出口商品結構存在的問題
(一)出口產品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
勞動密集型產品仍是我國主要的出口產品,這類產品的附加值普遍不高,出口利潤也較低。盡管近幾年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有所增加,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說明我國對“高、精、尖”技術產品的出口還缺乏一定的實力。雖然我國是一個制造大國,但生產的產品所含技術含量普遍偏低,大部分企業只是把勞動密集型產品中的勞動密集生產環節轉變為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產品的附加值和利潤率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出口商品仍然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較低,能在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品牌寥寥無幾。這樣中國的產品就很容易受到國際匯率等成本因素變動的影響,難以應對國際貿易的激烈競爭。
(二)工業制成品科技含量不高且缺乏自主品牌
我國工業制成品就出口總額而言已位居世界前列,但絕大部分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較低。例如:我國一些企業生產的產品沒有自己的品牌,只是通過接受外商的委托生產來賺取一點加工費,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和品牌都掌握在外商手中。而另一些企業盡管有自己的品牌但由于技術力量薄弱,只能出口一些家用電器、一般機電設備、摩托車等產品,甚至還有一部分企業還以出口手工具、機用工具等小五金、鏈條、軸承等基礎件為主,而對于高科技產品和成套設備的出口量很少甚至沒有自己的品牌。盡管近幾年中國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增長較快,但大多以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的產品出口為主,這表明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
(三)加工貿易附加值低且貿易保護嚴重
加工貿易占據了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很大一部分,是我國出口貿易商品的主要來源。它不僅可以解決大量的就業問題,還能夠拉動我國對外貿易的增長,對國民經濟總量的增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幾年我國加工貿易的狀況盡管有了一定改善,一部分企業開始逐步從事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加工,但總體而言,其勞動密集度仍然較高、產品的技術含量相對較低,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比重仍然比較低,很大一部分加工企業只是賺取很少的加工費,處在國際分工鏈條的最末端。
(四)服務貿易比重有所增長但技術含量低
服務業被稱為“無煙工業”,一直具有就業容量大、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少的優點,而服務貿易的發展能有效緩解經濟發展和環境、資源之間的矛盾,服務貿易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中國的服務貿易起步較晚,主要以消費服務為主,其他服務為輔的結構發展。
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對策
(一)實現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國內產業升級
調整產業結構是我國實現外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加快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逐步由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向出口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乃至向出口技術與知識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商品結構進行轉化。逐步形成出口支柱產業(農副輕紡等傳統產業)、出口主導產業(機電儀化產業)、出口戰略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三大出口產業群,并建立梯度發展態勢,逐步向技術含量高的產業轉移。
(二)實施出口名牌戰略,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我國應在全國實現有梯度的產業布局,實行多元差別化出口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品牌建設,實現商品結構由粗放、數量擴張型向集約、質量效益型模式轉變。目前我國可以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來鼓勵企業積極研發科技含量高的技術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樹立品牌競爭意識,培育國際化品牌,從根本上優化商品的結構。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可以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三)以“節約資源和環保”為原則,促進加工貿易轉型
完善加工貿易政策,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是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重要途徑。政府部門可以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加工貿易企業進行改革,通過加大技術改革投入,對工人的裝配能力、深加工能力大力培養,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吸引跨國公司將更高技術含量的生產環節轉移到我國,減少“兩高一資”產品在境內的加工,通過對技術的吸收消化實現我國加工貿易從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逐步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的轉變。
- 上一篇:解析承接服務外包水平提高決策
- 下一篇: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緣由與解決路徑
精品范文
10出口企業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