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化中國貿易論文

時間:2022-03-21 04:31:24

導語:便利化中國貿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便利化中國貿易論文

一、貿易便利化提出及興起的原因

(一)貿易便利化的提出

1.WTO與貿易便利化。貿易便利化作為一種便利化全球貿易的綜合性方法,是1996年在新加坡舉行的第一屆部長級會議中被增加到WTO日程中的。這次會議為四個“新加坡議題”之一的貿易便利化未來發展提出了指導建議,并授權WTO貨物貿易理事會﹙WTOGoodsCouncil﹚啟動相關的工作。此后,在2001年WTO發起的多哈會談部長級宣言中,貿易便利化開始引起各國注意并被廣泛認可。部長們同意在2003年坎昆第五次WTO部長級會議上啟動關于貿易便利化的正式談判。而多哈部長宣言也同時提出,WTO貨物貿易理事會將開始審查與貿易便利化相關的GATT第Ⅴ條﹙過境自由﹚、第Ⅷ條﹙與進口和出口有關的費用和手續﹚以及第Ⅹ條﹙貿易法規的出版和管理﹚內容,并確定WTO各成員國在程序簡化方面的需求和難點。2003年在坎昆舉行的部長會議陷入“坎昆僵局”,而是否將四個“新加坡議題”包括在多哈回合談判中是導致2003年坎昆WTO部長級會議失敗的原因之一。盡管此次會議失敗,但各方卻就將貿易便利化作為2004年“七月一攬子決議”﹙JulyPackage﹚協商議題達成了一致。“坎昆僵局”實質被打破是在2004年8月1日的日內瓦會議上。在此次會議上,各國同意就貿易便利化開始正式的談判。2004年10月12日,貿易談判委員會正式成立貿易便利化談判小組。截止到2005年12月舉行的香港部長級會議前,貿易便利化談判小組共進行了11次會議,收到100多個成員國共60多份關于貿易便利化的建設性提議。可見WTO關于貿易便利化的議題,各方已逐漸接受將其作為未來可深入談判的重要內容,并在各方不斷努力協調下逐漸取得進步。

2.APEC與貿易便利化。貿易便利化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就明確地出現在APEC的正式日程中。APEC貿易投資委員會是在1993年建立并且在1995年大阪議程擴大了涉及范圍。委員會的四個主要領域是:支持多邊貿易體制、貿易便利化、透明度和反腐敗以及數字經濟和知識產權﹙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IPR﹚。1994年APEC各經濟體領導人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承諾“加強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并設定茂物目標:發達經濟體到2010年、發展經濟體到2020年在亞太地區實現自由和開放的貿易投資。1995年APEC大阪會議通過《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簡稱《大阪行動議程》﹚,將貿易投資便利化與貿易投資自由化、經濟技術合作確定為APEC進程的三大支柱。自1994年APEC設立“茂物目標”、1995年大阪會議批準通過《大阪行動議程》以來,APEC在貿易便利化領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別是近些年,APEC貿易便利化進程不斷加快。2001年,APEC上海會議通過了“APEC貿易便利化原則”,成為指導和規范成員經濟體采取貿易便利化行動的基本框架。隨后達成的《上海共識》,提出5年內將區內貿易成本降低5%的目標。為了實現該目標,2002年第十次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通過了“貿易便利化行動計劃”和“貿易便利化行動和措施清單”,各成員方據此行動計劃將在2002—2006年內將各自貿易交易費用降低5%。后來,此貿易便利化行動計劃被稱為“APEC貿易便利化行動計劃C﹙簡稱,TFAPC﹚”。“APEC貿易便利化行動計劃C”涉及到了與貿易便利化有關的四大領域,即海關程序、標準和一致化、商務流動以及電子商務。2006年,APEC會議在越南河內舉行,會議宣布TFAPC順利實施,上海目標順利實現。2005年,釜山會議通過“釜山路線圖”,提出2007—2010年間區內貿易交易成本再降5%的目標。為此,APEC提出了“第二階段貿易便利化行動計劃﹙簡稱TFAPⅡ﹚”。雖然“APEC貿易便利化行動計劃Ⅱ”仍然集中于海關程序、標準和一致化、商務流動以及電子商務等四大領域,但是對其具體行動和措施進行了更新和修訂。海關程序是“APEC貿易便利化行動計劃Ⅱ”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的內容非常多,它包括貿易相關程序的無紙化、自動化。2012年,APEC評估報告顯示,2007—2010年間,TFAPⅡ降低APEC區內貿易成本5%的目標已經實現。可見,APEC貿易便利化取得了較大成就,但繼續深化區域內貿易便利化依然任重而道遠。

(二)貿易便利化興起的原因分析

至少有兩個原因使得貿易便利化在未來國際貿易領域會發揮愈發重要的作用:一是盡管傳統的貿易壁壘對貿易的影響已大幅降低,但因繁瑣的海關手續、行政程序等帶來的貿易扭曲仍然存在。這些冗余復雜的手續和程序給貿易企業帶來了沉重的合規成本和延誤成本,且在傳統貿易壁壘所帶來的貿易成本不斷降低的背景下,非效率的貿易流程所帶來的貿易成本更加凸顯,這使得以簡化貿易流程、降低貿易成本為宗旨的貿易便利化恰能對這一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二是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與貿易改革有關的發展議題要取得多邊進展正變得越來越困難,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些國家缺乏實質性改革意愿,因此,一些想要進行貿易改革的國家開始尋找新的選擇,貿易便利化便進入這些國家的視線。這些涉及貿易便利化的改革可以單方面進行,故與WTO所主張的非歧視性原則不相矛盾,且能通過有意愿改革的國家自身以國際合作的方式繼續推進貿易改革的進程。總之,貿易便利化作為降低貿易成本、促進貿易增長、增加社會福利的一個新方向,被WTO、APEC等國際組織看作是烏拉圭回合的補充以及達成茂物目標的重要引擎,其發展標志著世界貿易翻開了貿易自由化深化和發展的新篇章。

二、中國貿易便利化發展情況分析

(一)法律環境

中國推進貿易便利化的相關政策法規建設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政府非常重視貿易便利化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律法規促進貿易便利化的進程。例如,2006年5月8日中國《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充分體現了國家貫徹落實信息化戰略的意志和決心。同一年,為推行電子政務、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支持政府部門有效地履行職能、促進全國電子政務健康發展,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下發《2006年國家電子政務總體框架》,為電子政務發展提出了具體的目標。這些政策的出臺為未來貿易便利化法律法規的出臺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戰略指導作用。具體的法律法規建設方面,中國加快推進與貿易便利化相關的信息化法制建設。例如:為了保護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1994年中國頒布《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1999年3月15日頒布的《合同法》中對數據電文法律效力的承認;2000年《海關法》承認了電子數據報關單法律效力;2004年8月28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確立了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并規范了電子簽名行為;2006年出臺的《治安管理處罰法》也涉及到信息安全的內容。另外,為規范通信行業互聯網網絡安全信息通報工作,中國工信部在2009年6月了《互聯網網絡安全信息通報實施辦法》。綜上所述,中國在貿易便利化方面的立法不斷完善,積極推動貿易便利化相關政策措施的順利實現,但在用戶及報文驗證、數據共享、數據的安全傳輸、數據的保存和銷毀及歸檔、電子證據認證結果的相互承認與接收以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立法仍須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因此,適時對有關貿易數據交換的現有及潛在法律障礙進行分析,是推動貿易便利化順利發展的首要步驟。

(二)軟硬件環境

1.軟件技術支持。貿易便利化措施的順利推進在技術環境上要求經濟體內要具有基本信息技術,例如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等。除此之外,還要具有輔助性信息技術,包括保密技術、電子簽名技術、電子認證技術等。據2011年9月—2012年7月筆者所在課題組對商務部、海關、檢驗檢疫部門以及部分國內重點高校專家學者的調研來看,這兩方面的要求對于中國而言已不存在問題。另外,標準化體系的建立和相關軟件及數據庫的研制和開發也對貿易便利化措施能否成功實施起決定作用,對中國來說這兩方面的能力建設更加重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斷將國際標準融入本國技術法規的建立中,國際標準在技術法規中的比例不斷得到提高,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標準化步伐進一步加快。例如,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成功引進了UN/EFACT各項建議書的主要標準,并等同或等效采用為國家標準,如聯合國貿易數據元目錄﹙UNTDED﹚、口岸及相關地點代碼﹙UN/LOCODE﹚等。[4]雖然中國已經采用了聯合國用于商業、管理和運輸的電子數據交換﹙UN/EDIFACT﹚標準格式,但很多與實施貿易便利化措施有關的政府部門,例如海關、質檢等部門中還仍然在使用其它標準的電子格式。各個部門之間因為數據標準的差異,導致信息共享困難。聯合國貿易便利化與電子業務中心鼓勵各國政府和企業在促進貿易便利化、無紙化貿易時考慮使用現有的建議書、標準和規范。這些標準和技術規范的應用將有助于確保跨部門、跨國境所開發的相關系統的兼容,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還能促進這些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

2.硬件系統建設。硬件基礎設施是推動貿易便利化進程的基礎條件,電子數據的境內以及跨境傳輸需要借助于公共網絡系統。政府監管部門以及企業應具備電子數據傳輸的硬件基礎設施。中國在推動貿易便利化進程中,政府以及相關監管部門非常重視硬件基礎設施的建設及完善,例如,海關總署等國務院十二部委在電信公網上﹙Internet﹚聯合共建公共數據中心———電子口岸,是中國推動貿易便利化進程的重要舉措。國家行政管理部門可通過電子口岸進行跨部門、跨行業的聯網數據核查,企業可以通過電子口岸辦理各種進出口業務。目前,中國電子口岸平臺共開發運行了18個跨部門聯網項目。截至2009年底,全國共有35個地方電子口岸上線運行,累計開發的項目已達500多個,為加強口岸管理,提高通關效率,實現“一站式”服務,推動地方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5]除此之外,原產地業務電子管理系統、原產地證書國際電子聯網核查系統等也是政府監管部門完善貿易便利化基礎設施的典型項目。憑借這些硬件基礎設施的支持,中國在實現進出口相關業務信息共享、數據跨境傳輸,進而提高進出口效率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三)實施環境

貿易便利化的順利推行需要政府的支持、各部門的協調與配合。中國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在推動貿易便利化、無紙化貿易方面一直在不斷探索和努力,采取了很多促進貿易便利化的措施,例如2001年中國政府明確提出實行大通關制度;各部門配合大通關制度而進行的電子口岸的建設;海關快速通關、便捷通關、綠色通道、動態分類管理等便利化措施;質檢部門的綠色通道、直通放行、“產地檢驗,口岸出單”的出口通關模式和“口岸轉檢,屬地報檢”的進口通關模式等措施。這些制度和措施的采用極大提高了我國貿易便利化的水平,提高了行政部門的工作效率,給企業提供了便利,節省了時間和費用。另外,在國際合作方面,中國近年積極參與雙邊、區域和多邊經濟合作,不斷簽訂新的貿易協定,并與國外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開展積極合作,在雙邊、區域和多邊合作中積極推進貿易便利化進程。例如,目前中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已簽署12個自貿協定,另外,還有6個自貿協定正在談判,這些自貿協定涉及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這些自貿協定中都毫無例外地涉及到通過成員經濟體之間的國際合作推動各自經濟體的貿易便利化進程的內容。而2001年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加入PAA﹙泛亞電子商務聯盟﹚,涉足泛亞地區跨境商業單證交換;2002年APEC、ECBA﹙APEC電子商務工商聯盟﹚成立,秘書處駐中國,這些都標志著中國電子商務的地位在國際上越來越重要,中國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便利化合作也逐漸步入正軌,走向新的發展階段。

三、中國與世界其他經濟體貿易便利化發展比較

同世界其他經濟體比較,中國目前的貿易便利化水平處于何種地位?下面我們主要借鑒世界銀行每年的DoingBusiness報告所統計的數據來試圖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世界其它經濟體情況

DoingBusiness報告從2007年開始每年都對全球經濟體前一年跨境貿易﹙TradingacrossBor-der﹚的便利化程度進行排名,例如,在2007年共對174個經濟體貿易便利化水平進行排名,其中排名前10位的經濟體分別為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芬蘭、丹麥、新加坡、挪威、愛沙尼亞、德國、加拿大、瑞典和阿聯酋;排名后10位的經濟體分別為剛果共和國、馬里、津巴布韋、烏茲別克斯坦、贊比亞、布隆迪、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共和國、尼日爾和盧旺達,這些經濟體的具體排名見表1。而2013年DoingBusiness報告對185個經濟體的貿易便利化水平進行排名,其中排名前10位的經濟體分別為新加坡、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韓國、丹麥、阿聯酋、芬蘭、愛沙尼亞、瑞典、巴拿馬以及以色列;而排名后10位的經濟體分別為尼日爾、布隆迪、阿富汗、伊拉克、乍得、剛果共和國、中非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烏茲別克斯坦,從2007年和2013年所報告的各經濟體貿易便利化程度排名情況來看,其中排名前10的經濟體中,有7個經濟體出現在這兩個年度,分別是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芬蘭、丹麥、新加坡、愛沙尼亞、瑞典和阿聯酋,這些經濟體普遍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例如,大部分經濟體屬于OECD高收入經濟體,而且貿易自由化程度非常高,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新加坡,二者都是全球聞名的自由港。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具有世界一流的信息及通訊科技基礎設施以及開放的環境,波士頓咨詢公司在2011年5月發表報告①,確定香港為世界領先數碼城市的地位。該報告指出,政府大力支持興建基礎設施,采取開放的互聯網政策,各行各業均能受惠于信息自由流通,互聯網亦鞏固了香港作為全球貿易中心的地位。而新加坡在貿易便利化發展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單一窗口在1986年就開始實施,到1989年1月單一窗口完全實現。新加坡政府強制使用單一窗口,進出口的所有流程環節都經由TradeNet統一為一體,這為提高進出口效率提供了充足的硬件基礎保障。在2007年和2013年報告的貿易便利化程度排名后10位的經濟體中,有5個經濟體仍然處于貿易便利化發展的后10位之列,這5個經濟體分別為剛果共和國、烏茲別克斯坦、布隆迪、哈薩克斯坦以及尼日爾,這些經濟體普遍經濟發展水平很低,屬于中低收入經濟體之列,且貿易自由化程度很低。而從2006年到2013年這7年間,大多數經濟體為了促進貿易便利化發展不斷探索,并進行了大量貿易便利化的改革,例如,據DoingBusiness統計,在這期間整個世界共進行了212項貿易便利化改革。其中東歐和中亞以及中東和北非進行改革的經濟體所占的比例最大:在這兩個地區,有83%的經濟體實施了至少1項改革。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進行改革的經濟體的比例居二,共有73%的經濟體實施了至少1項改革,緊接著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共有72%的經濟體實施了至少1項改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實施貿易便利化的經濟體所占的份額是63%,在南亞地區和OECD高收入經濟體這一比例分別達到了50%和42%。這些經濟體進行便利化貿易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見表3﹚,分別是使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使用基于風險評估的檢驗檢疫流程以及建立單一窗口。例如,伯利茲、智利、愛沙尼亞、巴基斯坦、土耳其等130個經濟體都進行了有關電子數據交換系統方面的實踐。摩洛哥、尼日利亞、帕勞群島、蘇里南、越南等97個經濟體進行了涉及使用基于風險評估的檢驗檢疫流程;而哥倫比亞、加納、韓國、新加坡等49個經濟體都建立了單一窗口來便利化進出口貿易的流程。由于這些改革,DoingBusiness統計發現世界整體的跨境貿易便利程度已大幅度提升。例如,單證的電子傳輸不僅加速了貨物的清關,而且還減少了行賄的可能性。實施電子數據交換系統的經濟體平均將清關貨物的時間減少了3天。改革也有助于增加清關時間的可預測性。在巴基斯坦實施電子系統之前,只有4.3%的商品是在1天內清關,25%的商品清關耗時1周。現在93%的商品是在1天內清關。電子數據交換系統使用的地方,應用風險管理來進行海關清關是另一個比較普遍的改革。據DoingBusiness統計格魯吉亞實施了基于風險評估的清關系統后,商品檢疫的份額減少了10%。隨著各經濟體貿易便利化改革的推進,各個經濟體越來越意識到一個便利化貿易的綜合性方法的重要性,而單一窗口通過將相關的政府管理部門、運輸部門以及企業連接起來,使得貿易流程更加順暢。例如,韓國通過單一窗口將69個政府機構以及私人部門聯系在一起。韓國在2010年通過單一窗口與中國臺北成功實現的eCO﹙電子原產地證書﹚“探路者”項目,產生了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應,吸引了眾多經濟體的目光。另外,在2006年,通過海運出口一個標準20英尺貨物集裝箱平均耗時26天,平均進口耗時30.4天。但是到2013年相同條件下出口一個標準20英尺集裝箱平均只需22.2天,而進口平均只需25天。分析顯示,這些獲利都有正向影響。用從2005年以來的這些關于跨境貿易耗時的數據同單位資本的GDP增長的數據擬合表明,在進口或出口方面減少4天是同平均0.1%的單位資本增長率相聯系的。[78]

(二)中國情況

對中國而言,在2007年的貿易便利化程度排名中是位列38,處于中上水平,這同中國自2001年開始進行的電子口岸建設、海關快速通關、綠色通關等一系列貿易便利化方面的改革有關。這些政策措施的采用極大促進了中國的貿易便利化進程,降低了貿易的交易成本和時間成本,提升了貿易效率。注:2011年有26個經濟體擁有一個完全的電子數據交換系統,而104個經濟體只有局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有20個經濟體擁有的單一窗口系統是將所有的政府機構聯系在一起,而29個經濟體的單一窗口系統只實現了部分政府機構的連通。資料來源:2012年DoingBusiness報告。另外,中國屬于東亞&太平洋地區,在2011年之前屬于中低收入經濟體,貿易便利化水平也一直處于世界的前50之列;而從2011年中國開始步入中高收入經濟體之列,但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并沒有帶來中國同世界其他經濟體相對貿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從2011年開始中國貿易便利化發展的相對水平不斷下降,且下降幅度非常大,從2011年的排名50,下降到2013年的排名68,相比較于2007年報告的名次,其下降程度將近100個名次,下降幅度非常大。究其原因,我們認為一方面是因為世界其他地區的很多經濟體在最近幾年貿易便利化水平提升速度相對加快導致;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同中國在進行貿易便利化改革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有關。我們分析主要存在四類困難:一是利益相關體間合作和協調存的困難。例如,據我們向商務部、海關、貿促會和質檢總局的調查顯示,貿促會和海關已完全實現電子數據聯網,而中國質檢總局及各地方檢驗檢疫局因同海關電子數據標準化方面不能有效協調,因此目前仍未實現電子數據聯網,信息共享程度仍然不足。二是行政推動乏力,沒有統一的領導機構。據我們在對中國貿易便利化發展現狀向相關部門進行調研的過程中,各專家和學者普遍反映中國推進貿易便利化進程在硬件基礎設施和技術上問題不大,關鍵問題是缺乏強有力的統一領導機構去協調不同部門之間合作和協調。三是配套法律法規支持不足,相關政策法規的宣傳力度不夠以及國際合作協調困難等。在法律法規方面,2005年中國出臺了《電子簽名法》,對推進貿易便利化進程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要完全保證單證電子化的順利運行,現行的法律法規仍然需要進行補充、修改和完善。四是貿易便利化進程的推進涉及到不同經濟體之間的法律協調問題,如電子單證的法律效力問題、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等,這就涉及到中國同其他經濟體的合作問題。與境內部門間的合作相比,經濟體之間的合作更為困難,協調成本更高。盡管我國在推進貿易便利化過程中存在很多困難,但這也進一步說明了中國的貿易便利化進程需進一步深化,貿易便利化發展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貿易便利化一直是WTO、APEC等組織以及各國政府積極討論的關于促進貿易自由化的一個主題。中國在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從政府管理部門到一般貿易企業,逐漸認識到貿易便利化在推動一國實現貿易穩定增長、促進經濟繁榮方面的重要作用。相應地,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推動中國的貿易便利化進程,尤其是最近幾年,無論在法律法規制度建設、硬件基礎設施的完善,還是國際合作上中國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企業對貿易便利化的認識也逐漸深入,很多企業積極主動進行相關方面的能力建設,以盡快適應新制度和新設施給企業帶來的便利。但我們仍然應該看到,中國推進貿易便利化還面臨很多困難和障礙,同世界很多貿易便利化發展程度較高的經濟體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貿易便利化的未來發展任重而道遠。基于上述的分析,本文認為要繼續推進中國的貿易便利化進程,必須完善貿易便利化相關的政策和法律環境、技術環境以及實施環境,具體而言:

1.政策、法律環境方面。應學習貿易便利化發展水平較高經濟體的經驗,建立一個多層次、多方位保證貿易便利化進程順利實施的政策、法律環境,這些法律涉及到電子文件合法有效性、數據傳輸安全等多個方面。另外,政府應增強對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增加政府政務的透明度,保證企業能夠及時、準確地了解到最新的政策法規。

2.技術環境方面。首先,政府各監管部門應協調配合,統一采用國際標準,實現數據的標準化對接。其次,政府也應增加在貿易便利化相關系統的投資和研發,并且鼓勵企業積極參與貿易便利化相關的改革,發揮企業在推動貿易便利化改革方面的主觀能動性。例如,鼓勵企業積極參加政府部門或商業組織的研討會,并提出相關意見和建議。最后,企業也應關注自身貿易便利化改革方面的能力建設,增加參與貿易便利化改革的技術投資和人力資源投資,以此提高貿易效率,進而為更有效地參與國際競爭準備條件。

3.實施環境方面。首先,應借鑒貿易便利化發展發達經濟體的經驗,通過政府主導,其它相關部門相互協調配合的方式來簡化進出口流程和環節。例如,可以通過建立一個由商務部、海關、商檢等部門組成的跨部門領導機構推動具體的貿易便利化措施的實施,通過部門間的協調合作盡量將環節進行簡化。其次,應積極推出有利于促進貿易便利化的政策措施,例如,學習新加坡、韓國的單一窗口政策,繼續推進海關的“大通關”制度的實施;通過增加政府其他部門和社會的監督來減少海關腐敗,確定通關成本。最后,應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除了就合作協議、項目進程方面積極協商達成一致外,在具體實施方面也通過雙方各自建立的協調機構積極進行協商,例如,可以積極參加相關的研討會或論壇,并以此建立起同其他經濟體的協調機制,加強同其他經濟體的交流和合作。

作者:王立強張鳳單位:山東大學青島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