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規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時間:2022-04-12 09:33:39

導語:非正規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正規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當前,廣東省的農村正規金融體系存在著提供農村金融服務不到位的情況,主要表現為商業性金融機構經營重心向城鎮轉移,合作性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的商業化改革使得其經營產生了效益和定位的沖突,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服務規模和范圍有限,而非正規金融系統以其融資額度小、時間快、項目實、投資風險分散、回報方式靈活、手續便捷等特點,彌補了正規金融對農業領域資金供給的不足;但由于“擠出效應”的存在,非正規金融可能會進一步惡化正規金融體系資金配置狀況,使更多的資金逃離農業領域流向非農產業領域,抑制農村經濟發展;過度發展的非正規金融水平也可能產生相應的風險效應,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穩定性。

1廣東省農村非正規金融水平的測算

由于非正規金融具有一定隱蔽性,當前我國并沒有官方的統計數據,參考胡宗義、李鵬(2013)采用《中國固定資產統計年鑒》中將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分農村非農戶投資和農村農戶投資的分類。將農村非農戶投資中國家預算內資金、國內貸款和利用外資部分以及農村農戶投資中的國內貸款部分之和視為農村正規金融;將農村非農戶投資中和農戶投資中的自籌資金和其他資金之和視為農村非正規金融。鑒于廣東省農村數據的可得性,得到截止2015年廣東省的非正規金融水平的相關數據。從表中發現,從2003~2010年,廣東省農村非正規金融水平長期維持在高于70%的水平。在正規金融渠道不能給予農村及農業合適的資金融通渠道的情況下,非正規金融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作用,說明非正規金融對正規金融起到了“補充效應”的作用。

2廣東省非正規金融水平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

為了檢驗廣東省非正規金融是否對正規金融起到了“補充效應”的作用并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本文將采用實證方法檢驗廣東省非正規金融水平與廣東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相關關系。2.1模型與參數選擇。參考李瑋玲(2012)所采用的實證方法,我們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中,將資本K分為正規金融資本ZF和非正規金融資本UZF(已經反映在表1中)。由于短時期內技術是固定不變的,我們假設。考慮到農村經濟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達到最大程度后,農村經濟就表現為收益恒定,可以假設。由于統計年鑒的數據缺失,為了反映廣東省的農村經濟增長水平,本文采用廣東省農業總產值用以反映農村經濟水平。則公式變化為:lnGDP=++δlnUZF+γinZF從公式中我們可以知道δ為廣東省農村非正規金融系統對廣東省農村經濟增長做出的貢獻率,γ為廣東省正規金融體系對廣東省農村經濟增長做出的貢獻。通過實證我們判斷非正規金融系統是否推動了廣東省農村經濟增長,以及間接反映出是否對非正規金融水平產生了“補充效應”。2.2實證檢驗。由于所得到的數據為時間序列,本文運用ADF檢驗方法對上述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得到lnGDP(-8.86,-3.26)、lnUZF(-2.30,-1.98)和lnZF(-3.89,-3.21),其中括號內為ADF檢驗值和臨界值,說明變量在5%顯著性水平下均為平穩變量。通過對變量進行協整關系檢驗,我們得知,在5%顯著性水平下回歸方程至少存在一個協整關系。通過最小二乘法得到協整回歸方程為:lnGDP=4.2277+0.3306lnUZF+0.2422lnZF(16.66)(6.1998)(2.6938)R2=0.9705F=164.5046DW=1.61從回歸結果來看,協整方程的擬合優度很高,t統計量和F統計值都在5%水平下顯著。從方程中可以看出,2003-2015年非正規金融系統對農村經濟增長做出的貢獻比正規金融體系要高。2.3廣東省非正規金融的過度發展可能引發的“擠出效應”和風險效應。根據表1,我們可以看到廣東省非正規金融水平呈現遞增的趨勢,但為了解非正規金融可能引發的“擠出效應”,本文參考廣東省歷年農業貸款的數量和農業貸款占全部貸款的比重,從中發現,從2003-2012年,廣東省農業占款比竟然均低于3%,并且農業貸款占款比在逐年下降,這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正規金融的“繁榮”發展的背后,正規金融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由于農村民間貸款數據難以獲得,參考近年來興起的小額貸款市場和網絡借貸市場的利率數據,對比廣東省農村信用社一年以內(含一年)基準利率4.35%和中國農業銀行一年期貸款利率1.75%的水平,小額貸款市場平均利率水平遠高于商業銀行及合作性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提供的貸款利率。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正規金融為市場提供的資金不足,民間對資金的需求巨大并且難以得到滿足,高額的民間利率也反映出非正規金融可能會引發風險效應,進而容易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的發生。

3政策建議

(一)提高互聯網金融在農村普惠金融建設中的地位。互聯網金融基于網絡平臺,通過信息公開產品信息、標準化金融產品極大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讓農戶通過智能手機、互聯網獲取信息,進而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從金融市場上獲得資金,擺脫對抵押品及擔保的依賴,釋放對農戶與農村中小企業的金融抑制。(二)完善全省農村征信體系建設。農村社會信用體系是近年來廣東省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的一大亮點,廣東省大部分市、縣、區建立了縣級征信中心并積極開展農戶信用檔案建設工作,通過信用評級來使農民獲得貸款。但目前僅部分市、縣、區建立了縣級征信中心,農戶的征信還剛剛起步,正規金融機構應該整合有關部門和單位的信用信息,建設農村信用信息數據庫,集中處理授權查詢,建立農戶信用等級評定制度,鼓勵和支持涉農金融機構對守信農戶、涉農企業實施優惠貸款利率、簡化貸款手續等激勵措施。(三)加快推進廣東省農村產權登記工作。在農村地區普遍存在著土地所有權不明確、經營權和所有權不明晰等問題,極大地打擊了農戶或者農村企業通過正規金融獲取資金的積極性。廣東省應該在全省范圍內推進土地確權、“三權分立”的工作,推進價值評估和抵押貸款制度和機構的市場化,加快農民流轉地抵押擔保轉讓試點工作,提高正規金融體系對農業領域提供資金的力度。

參考文獻:

[1]胡宗義,李鵬.農村正規與非正規金融對城鄉收入差距影響的空間計量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3,(03).

[2]李瑋玲.非正規金融與農村經濟增長關系研究——以福建省為例[D].華僑大學,2012.

作者:潘亮兒 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