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農業發展及合作建議
時間:2022-03-27 03:37:57
導語:國外農業發展及合作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分布、農戶數量
經過,目前津巴布韋有6種類型的農場,即村社(黑人傳統集聚區)農場、舊定居者(1980年獨立后形成的黑人社區)農場、A1型(2000年后形成的)農場、A2型(小型黑人商業)農場、小型商業農場和大型商業農場。其中前5種類型為黑人農場,而大型商業農場不僅包括一些白人農場還包括一些黑人高官農場。農戶的土地面積因農場類型不同而有所差別。村社農場:戶均2.1hm2土地;舊定居者農場和A1型農場:戶均5hm2土地;A2型農場:戶均100~200hm2土地;大型商業農場一般土地規模在800~1000hm2以上。津巴布韋的農村總人口為929萬人,占全國人口的70%。分別為:村社農場的人口數量最多,達781萬人,大型商業農場的數量最少,僅有4800人;舊定居者農場45萬人、小型商業農場5萬人、A1型農場87萬人,A2農場10萬人。
二、農業區劃
津巴布韋共有兩個直轄市和8個省。20世紀30年代,津巴布韋就已開始農業區域化的工作。由于降水量是限制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所以津巴布韋的農業區劃是根據降水量來劃定的,全國分為5個農業自然分區。
1.自然Ⅰ區專業與多樣化的農業區。主要為東部高原區,土壤為紅黏土,占國土面積1.8%。該區域降水豐富,海拔1700m以下的地區年降水量超過1000mm,海拔1700m以上的地區年降水量超過900mm。有些地方全年有降水,溫度相對較低。農業生產以林業、果樹、馬鈴薯、花卉、蔬菜和集約化畜牧業生產為主。在低海拔處的無霜區可種植茶樹、咖啡和澳大利亞堅果等。
2.自然Ⅱ區集約化農業區。位于東北部,土壤為砂壤土,占國土面積的14.99%。75%以上的土地用于種植農作物,而且以大型商業化農場為主,農場的土地面積一般在1000~2000hm2。降水期主要集中在夏季,變率在750~1000mm,冬季寒冷且干燥。作物生長季節主要從當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3月多雨夏季。該地區大多種植烤煙,另外還種植蔬菜、水果、大豆、花生和咖啡。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高粱、玉米制種和棉花制種等。該地區還有一些村社(黑人)農場,但僅占有21%的土地,土地的質量也次于大型商業化農場。村社農戶主要是以玉米生產為主,也種植棉花、花生、蔬菜、煙草和辣椒等。村社農場糧食產量也很高,玉米產量可以達到6t/hm2以上。棉花、花生、向日葵超過2t/hm2。
3.自然Ⅲ區半集約化農業區。位于中部偏北,土壤為酸性砂土,占國土面積的18.66%。該區降水量適中,為650~800mm,但降水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現,導致土壤缺肥。熱量豐富但降水不足。雨季常出現相對干旱的天氣。種植業以飼料作物和經濟作物為主。該區域內有大量的村社農場土地,以種植農作物為主,作物主要是玉米、棉花、花生、向日葵和煙草。農作物用地只占整個可耕地面積的15%。該區域內還有一些主要從事畜牧養殖業的大型商業農場。
4.自然Ⅳ區半粗放農業區。位于西南大部分地區和東北的少部分區域,有廣袤的自然草場,主要以畜牧業生產為主。土壤為酸性砂土,占國土面積的37.8%。該區降水偏少,年降水量為450~650mm,在雨季常出現周期性的季節性干旱或嚴重干旱的天氣。降水少且不穩定。耐旱性強的作物,如谷子、高粱適于本地區種植。雖然種植一些玉米,但由于干旱,經常絕收。
5.自然Ⅴ區粗放農業區。位于東南和西北地區,土壤為貧瘠砂土,占國土面積的26.75%。降水量極少且極不規律。本地區的地形和土壤均不利于進行農業生產。該地區還擁有大片的天然草原,牲畜散養在廣袤的草原上。
三、種植業及畜牧業發展情況
(一)種植業
1.谷物的種植情況
(1)玉米。玉米是津巴布韋的主要糧食作物。從生產者的人數、種植面積以及總產等方面,玉米在種植業中占居首位。播種期從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翌年的3月下旬或4月下旬為收獲期。玉米產量的64%用作人口消費,22%作為畜禽飼料,14%為其他工業原料。普遍種植的有兩個玉米品種,一是生育期長的品種(130~170d),主要分布在自然Ⅰ、Ⅱ、Ⅲ區,如東部和東北部的東馬紹納蘭省、中馬紹納蘭省、西馬紹納蘭省和馬尼卡蘭省。這4個省降水量多且均勻,土壤相對肥沃,玉米生產水平較高。在有灌溉條件的大型商業農場,玉米生產水平達10t/hm2。二是生育期短的品種(90~130d),主要分布在自然Ⅲ和Ⅳ區,如中南部的中部省、馬興戈省、南馬塔貝萊蘭省和北馬塔貝萊蘭省。這幾個省熱量充足,如在有灌溉條件的地方種植的玉米,產量可以達到6t/hm2。
(2)小麥。小麥是津巴布韋非常重要的冬(旱)季作物(每年的4~9月)。小麥生長的季節正值旱季,從播種到拔節、孕穗、開化與灌漿都需要灌溉。小麥的主產區在東北部,如東馬紹納蘭省、中馬紹納蘭省、西馬紹納蘭省和馬尼卡蘭省4省的小麥播種面積占全國小麥播種面積的80%以上。小麥生產水平達6t/hm2以上。
(3)高粱。高粱是津巴布韋第三大農作物,種植面積為18萬hm2。20世紀90年代,種植面積僅為6萬hm2。由于是耐旱作物,2009年種植面積達到了39萬hm2。
(4)珍珠谷。珍珠谷,也叫非洲谷。具有抗旱、耐瘠、抗酸堿、耐高溫的特性,適應性強,是津巴布韋的救災作物。珍珠谷的產量較低,單產只有189kg/hm2。最高時的單產曾達到330kg/hm2(2009年)。總產量在3萬t左右。2002年以后,隨著種植面積的增加,單產和總產都有所增加。對于緩解小農戶糧食緊缺狀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手指谷。手指谷是一種粒小、耐旱、易于儲存的谷物,是在涼爽和高海拔地區廣泛種植的一種農作物。種植面積達5萬hm2。最多時達到10萬hm2。平均單產為335kg/hm2。2002年單產最低,僅151kg/hm2。2003年,單產最高,達到518kg/hm2。
2.經濟作物的種植情況
(1)煙草。煙草是津巴布韋第一大出口創匯農產品,與棉花并稱為津巴布韋經濟發展的引擎。津巴布韋的煙草以其高品質、香味和色澤好馳名世界。其生產的煙草98%出口到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20世紀90年代,津巴布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煙草出口國。1990—2001年,煙草出口占到津巴布韋創匯總值的33%以上,占到GDP的12%,直接和間接吸納就業人員達100多萬。煙草的種植面積多年來保持在6萬~7萬hm2。從2001年開始,種植面積連續下降,從當時的6.94萬hm2下降到2006年的3.9萬hm2。目前,煙草的種植面積已恢復到歷史最好水平。
(2)棉花。棉花在津巴布韋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第二大出口農產品。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25萬hm2。由于價格好,又是“公司+農戶”的合同種植模式,2008年,種植面積曾高達43萬hm2。每年的總產量為22萬t。1992以前,平均單產為1228kg/hm2。1992年由于降水量極少,單產很低,只有323kg/hm2。2000年快速后,很多的小農戶開始種植棉花,種植的面積增加了,但由于小農戶缺乏棉花種植技術,造成種植過晚、棉株群體偏少和防蟲不到位等,嚴重地影響了棉花產量的提高。2000—2010年,9年間的平均年單產僅705kg/hm2。目前,單產已經恢復到1000kg/hm2。
(3)大豆。大豆是津巴布韋人民植物蛋白的重要來源,主要用于壓榨豆油,其附屬產品豆餅主要用于飼料行業。大豆種植面積一直保持在5萬~6萬hm2。2003年是種植面積最少,僅為2.5萬hm2。2003年后,種植面積逐漸增加。到2009年時,種植面積最大,達到8.5萬hm2。大豆產量不能滿足國內居民消費和加工業的需求,收成最好的年份是2001年,大豆總產量只有14萬t。而津巴布韋國內的大豆需求量為每年20萬t。由于大豆產量供不應求,造成了生產者、加工者以及經銷商之間激烈的市場競爭。
(4)花生。花生是津巴布韋重要的油料作物。多年來花生的播種面積波動較大,平均播種面積為20萬hm2。2003年播種面積只有10.5萬hm2。2003年后播種面積連年增加,2010年達到最高的42.5萬hm2。
(5)向日葵。與大豆、花生一樣,向日葵也是津巴布韋重要的油料作物。1987年以前,花生的平均種植面積為2.9萬hm2,1994年后增加到4萬hm2。1994年后,種植面積達到每年12萬hm2。
(二)畜牧業
畜牧業在津巴布韋農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值約占農業產出的15%~25%。家畜收入是小農戶生計的重要來源。自2000年以后,隨著大型商業農場肉牛頭數的減少,小農戶飼養家畜數量占全國數量的比例不斷提升。目前,牛的飼養量占全國的90%、山羊的98%、豬的80%。肉牛的屠宰量每年為30萬頭,大部分來自小農戶。生豬的屠宰量每年約為12萬頭。津巴布韋大型商業農場的肉牛平均每年出欄率大約22%,曾是市場和牛肉出口的主要來源。而小農戶肉牛出欄率只占3%~5%。全國平均出欄率只有9%。運動的2001年后,大型商業農場飼養肉牛頭數明顯下降,從占全國肉牛總數的25%下降到目前的10%。牛肉出口創匯從1998年的4.8億美元下降到不足100萬美元。津巴布韋的畜牧業基礎非常好,建立了一套符合國際標準的飼養、屠宰和質量檢測體系。活畜及畜產品具有很好的競爭優勢,一直向南部非洲國家和歐洲出口,也向中國、印度出口少部分。
1.畜禽數量及分布
目前,津巴布韋全國有肉牛525萬頭,綿羊40萬只,山羊321萬只,生豬20萬頭,家禽3000萬只,奶牛3.8萬頭。津巴布韋南部雖然干旱少雨,但有大片草場,是畜牧業比較集中的地區,牲畜數量較多。
2.畜禽品種及種質資源
(1)肉牛。當地品種有馬紹納(Mashona)、牯尼(Ngun)i和土利(Tul)i。這些品種的牛體格較大、渾圓、腿部結實、后驅發達,適應殘酷的非洲熱帶環境,抗病性強、產犢率高、肉料比高,產肉量大。是小農戶喜愛養殖的品種。外來引進品種主要有婆羅門、西門塔爾、海福特、蘇賽克斯、阿伯丁安格斯、必福馬斯特、利木贊和夏洛萊等品種。主要為大型商業農場飼養。
(2)奶牛。津巴布韋的奶業基礎比較好,一直從國外引進高質量的活奶牛、奶牛精液和胚胎,奶牛的品種改良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奶牛品種包括荷斯坦奶牛、娟珊牛、格恩西牛和乳肉兼用牛西門塔爾牛等。一些小型的奶牛場也有一些雜交品種。20世紀90年代是奶牛頭數最多的時期,全國擁有104483頭奶牛,有380多個注冊的奶牛場。2004年,注冊的奶牛場數下降到了198個,奶牛頭數減少到了43159頭。
(3)肉羊。津巴布韋南部有著飼養山羊的傳統習慣,這里比較干旱,牧草、喬灌木豐富,適于飼養山羊。飼養山羊對小農戶的食物保障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大部分山羊(62%)都用于農戶自身的消費。當地山羊的品種有:馬塔貝萊(Matabele)和馬紹納(Mashona)以及南非的波爾羊。大型商業農場飼養最多的是引進品種,杜伯(Dorpe)r和美利奴羊(MuttonMerino)等。
(4)生豬。當地豬只有一個品種,叫姆科牠(Mukota),全身黑色,主要是小農戶飼養。據史料記載,該品種豬是在16世紀時由中國引入的。這種豬具有飼養方式粗放、耐干旱、耐粗飼、不需要精料補充料。主要用于小農戶的家庭消費或用于節慶儀式或出售換錢。大型商業農場飼養的品種是蘭德瑞斯(Landrace),大白(LargeWhite)、杜洛克(Duroc)等。
(5)家禽。大型商業農場飼養的肉雞品種主要是引進的白羽肉雞。商品肉雞的生產主要被兩個聯合育種企業所壟斷,孵化和銷售一日齡雛雞,并生產禽肉和雞蛋。兩個企業均采取合同養殖辦法,與農戶簽訂合同,肉雞達到屠宰重量時再由企業回購。肉雞每年的銷售量為1400萬只,雞蛋2600萬打。目前,津巴布韋各種禽肉產品短缺,主要原因與禽飼料、一日齡雛雞的供應量及獸藥品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價格不合理。村社(黑人)農戶一般飼養當地品種的雞,數量在1100萬只。一些農戶還飼養珍珠雞、火雞、鴿子和鴨等。
(6)鴕鳥。津巴布韋全國有11個注冊的鴕鳥養殖場。2000年是鴕鳥的屠宰量達到40萬只。目前的鴕鳥的屠宰量下降到了每年25萬只。鴕鳥肉一般出口到歐盟。一只鴕鳥的平均利潤大約是300美元,其中包括1/3皮的價值。先對鴕鳥皮進行熟化處理,然后加工成高品質的成品皮,年出口創匯約1000萬美元。
(三)獸醫服務體系
津巴布韋的獸醫體系是衣缽著歐洲運轉方式建立的一套獸醫機構和服務體系,進行動物疫病和有害物的控制。獸醫體系健全,基礎非常好。全國有8個省級獸醫辦公室、53個現場獸醫辦公室、308個動物衛生中心、4000多個小農戶藥浴池,1個中央實驗室和4個省級診斷實驗室(細菌和病毒診斷實驗室獲得ISO17025認證)。值得一提的是,全國10個省(市)57個地區都建有獸醫中心和村社牲畜藥浴中心。村社地區的藥浴中心始建于20世紀初,目的是為了控制東岸熱(EastCoastFeve)r和蜱蟲病。目前在津巴布韋全國設有4000多個藥浴池,形成了牲畜藥浴的網絡,也是進行常規動物疫病控制和監測的設施。四、中國與津巴布韋農業合作建議農業歷來是津巴布韋經濟支柱。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一直是政府著力發展的重點。但由于歷史上長期受殖民主義統治,農業畸形發展。特別是經過快速后,糧食產量逐年下降,保證糧食安全是政府的首要任務之一。為借鑒中國發展農業的成功經驗,津巴布韋政府具有與中國合作發展本國農業的強烈愿望,制定了“向東看”戰略。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農業發展上多年來所積累的經驗和技術,對津巴布韋也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中津雙方應在農業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與交流,實現互利雙贏。結合津巴布韋農業發展實際,對中國與津巴布韋開展農業合作建議如下:
1.在農業生產資料方面津巴布韋農業生產物資投入不足,農藥和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非常缺乏,市場需求較大,價格高。中國已形成以大型農資龍頭企業為重點,區域性連鎖配送中心為骨干的農資生產流通體系。雙方可開展農資貿易或進行合作生產。
2.在經濟作物生產方面津巴布韋是世界上重要的煙草生產國,其煙草優良的品質,醇厚的香氣及優雅的形態享譽世界。雙方可在煙草生產和加工方面開展進一步合作,保證從津巴布韋進口煙草質量與數量,提升中國煙草的品質和檔次。津巴布韋棉花品質優良,纖維可紡性好,津方棉農渴望與中國投資者開展從生產到營銷等領域的全方位合作。
3.在糧食生產方面2000年津巴布韋政府進行“快速”后,雖然農民得到了土地,但由于缺乏生產資料和生產技術,糧食生產成本逐漸加大,投入產出比較低,每年都出現嚴重的糧食危機。中國在糧食增產方面的技術,包括節水農業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技術和農業節本增效技術等非常適用于津巴布韋的農業。在進行技術合作的同時,進行適當規模的投資,特別是將農業、畜牧業、加工業相結合,實現循環利用轉化增值。
4.在農機具生產與貿易方面津巴布韋的土地面積廣,對農業機械的需求量很大。津巴布韋實施土地重新分配和安置計劃后,大型商業農場的數量和面積不斷減少,小農戶數量增多,對中小型拖拉機、收割機以及農用灌溉設備的需求量增大。中國的農業機械價格低廉、性能實用等特點深受非洲國家的青睞。可采用多樣的手段開發津巴布韋農業機械市場。針對當地人不注意農機具的維護保養,或因配件短缺,不少農機具使用2~3年后便閑置,因此,要注意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務,不僅可以提高企業信譽,還可以增強市場競爭力。
5.在農業科研和教育方面津巴布韋政府非常重視農業科研和教育工作,設有各種研究所、研究中心和研究站,如作物栽培研究所、植物保護研究所、土壤農化研究所、棉花研究所、作物育種研究所及林業研究中心、草原研究站、園藝研究中心、煙草研究站、蔗糖聯合試驗站等。這些研究機構與生產密切結合并服務于生產。雙方可加強科研機構的技術交流,尋求合作研究的機會,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合作。
6.在畜牧業生產方面津巴布韋飼料和獸藥工業發展遲緩,供不應求,尤其是獸藥全部依靠進口。目前津巴布韋政府正著力發展畜牧業,拓展國際畜產品市場。中國在牲畜繁育改良、科學育肥、牛肉加工等方面擁有成熟的技術和經驗,飼料、獸藥和獸用醫療器械等相關產業較為發達。雙方除在畜牧養殖方面有著合作的廣闊前景外,還可考慮開展飼料、獸藥、獸醫器械等方面加工和生產。奶制品具有良好的市場,奶牛養殖效益很好,具有一定的合作和開發空間。
作者:劉曉輝劉速楊工作單位:全國畜牧總站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
- 上一篇:農業設施發展意義
- 下一篇:農業發展信貸供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