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可持續發展取決于科技改革
時間:2022-02-01 03:40:00
導語:農業可持續發展取決于科技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創新是通過對生產力諸要素的物化使其發生質的變化,科技創新轉化為勞動者的技能,提高了勞動者在農業生產中的能動性;科技創新使勞動對象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提高了農業勞動對象的效能;科技創新優化了生產要素組合,使農業生產過程更加合理,農業增長的過程就是農業科技不斷創新的過程。
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每一個階段無不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世界各國均把大力推進科技創新作為促進農業增長的戰略舉措,采取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國家農業科技貢獻率平均達到70%以上。通過60年的發展,我國已進入世界農業科技大國行列,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十五”規劃期間達到48%,實現了主要農產品由長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的歷史性轉變。
目前,我國耕地大量減少,人口資源環境約束增強,氣候變化影響加劇,國際糧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求平衡壓力增大,要有效應對這些挑戰和問題,必須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同時,農業發展方式依然粗放,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落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必須依靠科技創新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另外,農業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也面對不少挑戰和問題,必須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依靠科技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要大力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加強豐產栽培、農田改造等技術的集成,著力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和總產水平,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大力推進良種培育、田間作業、設施栽培、健康養殖、疫病防控等關鍵技術集成創新,進一步提高農業單產和效益。適應農業規?;⒕珳驶?、設施化的要求,加快開發多功能、智能化、經濟型農業機械和裝備設施。攻克農產品精深加工、儲運保鮮、產后減損、清潔安全生產等關鍵技術,加快林業、水利、氣象、食品產業及農用工業等科技進步。
——要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加快新技術、新品種、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等科技成果的應用,提高農村科技成果轉化率。對優良品種、豐產栽培、節水灌溉、測土施肥等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做就靈的先進適宜技術,進行大面積應用,促進家庭經營向采用先進科技生產手段的方向加快轉變,提高農業技術水平。2008年,全國300個縣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培育了26.7萬個農業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近414萬周邊農戶,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入戶率達到95%以上,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測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蟲害防治、地膜覆蓋、旱作節水等一批重大技術得到跨區域或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
——要加強農業基礎理論、重要過程和重要作用機理等研究,優先發展農業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搶占國際農業高技術領域的制高點。要在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和重大關鍵技術研發等方面,切實保障政府投入,力爭在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在農村科技應用服務環節,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驅動兩個機制的作用,使我國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提高。
——要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科技專項。實施轉基因重大專項,對于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實施這一重大專項的目標,是要培育一批抗病蟲、抗逆、優質、高產、高效的重大轉基因生物新品種,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要制定、完善激勵科技人員深入農業農村一線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既要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又要重視農技推廣服務人員的培養;既要重視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又要注重全面提高廣大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形成浩浩蕩蕩的農村科技人才大軍。2008年,在全國670個縣3.3萬個村實施了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對3萬名村級防疫員開展了系統培訓。
——要進一步優化創新資源的配置,加強對公益性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院校的支持,促進產學研、農科教結合,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同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合作,不斷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公益服務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2008年,全國50個產業技術體系吸納了311個農業科研教學單位,近2000位農業科研專家。其中來自科研單位的占63.5%、教學單位的占21.7%、企事業單位的占14.8%,切實做到了科技上中下游的有效銜接,提升了農業科研力量的整體合力。
- 上一篇:農房改造安全進行工作方案
- 下一篇:農業科技園的發展經驗與意見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