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視閾下能源安全研究

時間:2022-06-21 11:32:41

導語:生態文明視閾下能源安全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文明視閾下能源安全研究

一、能源安全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保障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能源開發的歷史,經歷了漁獵文明、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時期。人類文明的每一重大進步都與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密切相關。能源開發和利用的每一次飛躍,都引起了生產技術的變革,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能源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驅動力。然而,人類文明成果的迅速積累在帶給人們生活享受的同時,對能源的過度開發利用也打破了能源本身固有的更新周期和自然物質生產的自我修復周期,使不可再生能源日漸枯竭;而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大量的廢棄物質的排放則遠超出了環境的自凈能力和人類本身的可控范圍,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資源環境的惡化和生態的失衡。面對人與自然關系日趨緊張的嚴峻態勢,人類反思工業文明,催生了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生態文明是人類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為準則,以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平等、共同、持續發展為宗旨,通過認識和改造世界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來表現的科學的、自覺的文明形態,其本質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生態文明的實現需要能源安全先行來保障。能源安全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擁有的可支配的能源資源,能夠持續穩定地供應和高效地使用,以保障經濟和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需要;同時,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又不會對經濟社會發展進步和人民生活造成威脅,實現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包括能源的供應、需求、價格、運輸、使用等方面的安全,概括起來就是能源供應安全和能源使用安全的有機統一。能源安全是事關國家穩定、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戰略性問題,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起到積極的支撐作用。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重大課題。

二、能源安全問題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重大挑戰

我國是能源資源較豐富的國家之一,可謂是“地大物博”。但人口基數大,人均占有能源又相對較少,而且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高能源消耗來實現的,造成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能源短缺等一系列問題。能源的角色逐漸從經濟發展的引擎變成了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能源安全問題日益成為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成為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重大挑戰。

(一)能源需求持續增長,導致能源資源約束加劇

長期以來,我國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形成的敞口式能源消費,導致我國能源需求增速過快,能源供求矛盾不斷加劇。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資源約束問題更加凸顯,能源供應不足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近30年來,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從1980年的6億噸標準煤急劇增長到2012年的36億噸標準煤,2013年的能源消費總量占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已接近22.8%,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能源消費大國。而且,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迅猛增加,能源供給壓力持續加大,供求矛盾進一步突出。此外,2011年我國汽車生產量達1827萬輛,平均年增長200萬輛,2011年民用汽車擁有量達9356萬輛,平均年增長1032萬輛。這對能源產生了巨大的需求。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報告預測,2020年,我國能源的需求量將會達到28.88~38.80億噸標準煤,屆時原煤缺口約為3.21~11.74億噸。巨大的能源缺口或將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罪魁禍首”。

(二)能源對外依存度日益上升,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威脅

我國的能源短缺并不是總量短缺,而是結構性短缺?;茉丛鵀槲覈洕鐣陌l展和進步提供了動力,但化石能源的儲量有限。根據開采量與探明儲量的比較,按1950年的開采量,我國煤炭可供開采3816年;按2000年的開采量,可供開采88年;按2011年的開采量,我國33年后將無煤可挖。從2009年起,我國成為煤炭的凈進口國,2012年進口2.7億噸,2013年進口3.3億噸。1993年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06年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國。據英國石油公司(BP)2011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鑒》的數據,2010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大國,其中石油短缺最為嚴重。2010年,我國原油進口2.39億噸,出口303萬噸,國內產量2.03億噸,對外依賴度為53.8%。我國石油消費的對外依賴程度已超過50%這一警戒線。由于石油具有戰略性地位,可以說,能源問題就是石油問題,能源安全就是石油安全。而且,我國超過60%的進口原油來自政治局勢動蕩不定的中東和北非地區的國家,使我國石油資源供給的安全性面臨挑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威脅。

(三)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導致能效低下、污染嚴重

我國是世界上煤炭使用比例最高的能源消費大國,這與我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特點密不可分。長期以來,煤炭占我國一次能源的70%,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短時間內難以得到改變。加之能源利用技術相對落后,綜合能源利用率約為33%,比發達國家低約10個百分點,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造成污染加劇、水資源短缺和生態屏障遭破壞等嚴重環境問題。研究表明,全國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當年GNP的1%~2%,其潛在損失有可能在4%以上。據統計,從2007年開始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居世界首位。2011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85億噸,占全球總量的26.9%,人均排放達6.5噸,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二氧化碳排放增量占世界的70%。近兩年霧霾天氣肆虐我國中東部地區,其范圍之廣、時間之長、污染之重堪稱歷史和世界之最。PM2.5“爆表”引起人們的擔憂,這樣的生存環境已經超過了人們可以容忍的極限。霧霾天氣表面上是環境問題,在一定意義上卻可以理解為能源安全問題。

(四)法律的缺位導致能源與環境的矛盾難以協調

能源的無序開發與使用使本已脆弱的生態環境壓力加大。法律與制度規制是國際上解決能源問題的慣例。我國目前調整能源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等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體系由《煤炭法》、《電力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共同構成。由于能源基本法的缺位,使單行法缺乏統籌協調指導,弱化了法律體系的整體效果。而且,有些單行法中法律責任規定不明確,脫離現實,致使無法有效地制裁和打擊在能源開發、使用、執法以及監管過程中的違法犯罪行為。如《煤炭法》對各種違法行為法律責任規定不明確,致使一些人鋌而走險違法違規開采小煤礦,不僅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而且塌方、瓦斯爆炸等安全事件頻發,礦工的人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三、破解能源安全問題,實現生態文明

破解能源安全問題,就是要確保經濟運行所需要的合理的、持續的能源供應和高效使用,且對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不會造成威脅,探索一條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產出、可持續的能源開發利用道路,實現經濟與能源、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一)改變能源消費方式,實現能源節約

節約能源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文明。倡導文明的能源消費方式,就是要從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民等多方面、多角度,形成低碳節能、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和自覺行動。其中,政府應發揮引領作用,企業應發揮主導作用,社會組織應發揮推進作用,公民則應廣泛參與。政府引領,即以低碳消費文化培育全民低碳意識,完善政府激勵低碳消費的法規政策,帶頭節能減排,為其他部門樹立榜樣。企業主導,即企業作為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大戶,要把低碳消費作為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同時作為社會生產及提供消費品的主體,企業要將低碳、環保、節能的理念內化、貫徹于生產過程及其所生產的產品上,盡最大可能實現生產過程及產品的低碳化,努力使消費者在市場上能夠方便地購買到低碳消費品,為全社會的低碳消費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社會組織推進,即社會組織以其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積極、廣泛、深入地開展形式多樣的低碳消費宣傳教育活動,并加以實踐、推廣。公民廣泛參與,即鼓勵和引導廣大公民拋棄講排場、比闊氣、鋪張浪費的生活方式,生活中盡量選擇環保節能產品,使低碳、環保、節能消費成為新時代社會價值取向的“風向標”。

(二)創新能源科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能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與能源的可持續性密切相關。能源使用效率與能源生產和利用的技術水平密不可分,創新能源科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關鍵之所在。創新能源科技,對已開發的能源進行技術創新、改造,既可以高效使用能源,又可以減少污染。以煤炭為例,通過氣化、凈化、多聯產等途徑,產生電、液體燃料和化工產品,用于發電、工業鍋爐和煤化工三個領域,其能源使用效率將會大幅提高。即在火力發電方面,通過推廣諸如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發電等高效燃煤技術;在工業鍋爐燃料方面,通過建造諸如煤粉工業鍋爐、水煤漿鍋爐等高效燃煤鍋爐;在煤化工方面,通過采用諸如煤氣化技術、煤液化技術、煤基多聯產技術等先進技術,其效率比直接燃燒和單獨生產提高10%左右,達到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

(三)優化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

優化能源結構是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應在對傳統能源進行科技創新的基礎上,加大對生物質能源、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等開發與利用的扶持力度,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技術開發與利用的自主創新能力,不斷研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拓寬能源渠道,逐步改變現有的能源結構,逐步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降低碳排放量,減少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以開發生物質能為例。生物質能主要包括農作物秸稈、薪柴、禽畜糞便、工業有機廢棄物和城市固體有機垃圾等,資源豐富且分布廣泛,具有可再生、低碳清潔和替代優勢。如果我國生物質能利用量達到5億噸標準煤,就可解決目前我國能源消費量的20%以上,每年可減少排放二氧化碳中的碳量近3.5億噸,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減排量近2500萬噸,將產生巨大的環境效益。因此,從生物質發電、生物質燃氣、生物質液體燃料等方面推進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利用是優化能源結構、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包括厭氧發酵過程微生物調控、沼氣工業化利用、秸稈類資源高效生物降解、高值化轉化為液體燃料等關鍵技術研發已取得突破性進展。2012年國家能源局的《生物質能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2015年生物質能年利用量要超過5000萬噸標準煤,國家從政策上給予支持,生物質能產業發展前景非常廣闊。這將對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四)完善法治體系,解決能源與環境的矛盾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法治中國的建設繪就了新的藍圖。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最可靠的保障。因此,要健全法律法規,完善法治體系,建立覆蓋全部能源的全局性、綜合性的能源基本法,將我國能源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到確保能源安全的各項法規中,使我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保證國家能源安全方面都能有所遵循。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的考評體系,把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能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考評體系中,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嚴肅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要注重能源法與刑法、行政許可法等其他法律的銜接,加大對違法行為的制裁和打擊力度。有必要制定生態環境補償法,突出環境保護,將能源安全與環境安全的協調性貫徹在法律中,合理界定生態環境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

(五)擴大能源國際合作,有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家安全與世界能源市場緊密關聯,對于能源對外依存度日益上升的我國,必須從戰略性、全局性的高度看待和處理我國的能源安全與世界能源市場的關系問題。因此,我國應積極參與國際能源雙邊及多邊合作,保證在足夠的支付能力和可接受的價格水平下維持能源進口;同時確保能源進口運輸通道的安全暢通和供應來源的穩定,進而實現國家能源安全,促使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傊趪艺叩拇罅χС窒?,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選擇資源節約型、質量效益型、科技先導型的發展方式,促進能源的生態化發展,是不斷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的偉大夢想的必由之路。

作者:尹立穎 單位:吉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