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視域下生態文明建設研究
時間:2022-02-21 11:52:17
導語:批判視域下生態文明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同時生態問題也引起了高度重視,如環境破壞和氣候變暖。自十七大開始,我國加快創建新型工業化的步伐,著眼于生態文明的建設;在十八大報告中生態文明建設被放在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在報告中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當下,我們應該自覺地尊重自然,主動保護生態環境。
關鍵詞:現代性;工業文明;生態哲學;生態文明
2007年是生態文明研究的轉折點,我國學界興起了生態文明研究的熱潮。中共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戰略位置,黨的十七、十八、中都對生態文明提出了明確的建設策略,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現在全球的生態危機不是某一層面的危機,而是整個文明的危機,只有整個人類都聯合起來才能真正地使生態環境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一、對現代性思想的批判
人類文明的發展由原始文明到農業文明又到工業文明。工業文明的發展速度比前兩者的發展速度都要快,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工業文明被稱之為“黑色發展”。“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關系了。”[1]物理主義自然觀、獨斷理性主義知識論、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反自然主義價值論、人類中心主義道德觀和物質主義價值觀、人生觀和幸福觀都屬于現代性思想。現代性思想看似縝密,給人們以美好的生活藍圖,實質上包含很多弊端。1.對物理主義自然觀的批判。首先,物理主義自然觀認為,世界是可知的,大自然就是物理實在的總和,萬物皆是物理的。現代物理主義又出現了一個新的代名詞就是計算機主義,認為世間萬物都是可以通過程序來進行計算的,對于大自然我們沒必要有敬畏之心。但是,普利高津等科學家認為,世界萬物是不確定的。“大自然是生生不息的,是具有創造性的,大自然隨時都會涌現新現象、新事物、新結構、新秩序,它不是固定不變的,沒有什么永恒不變的自然規律。”[2]26大自然中藏著無數的奧秘,我們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2.對獨斷理性主義知識論的批判。現代性哲學皆在強調獨斷理性主義的知識論。“獨斷理性主義是民主法治建設的思想障礙。獨斷理性主義者往往以真理壟斷者自居,認為他們已找到了通往真理的唯一正確的道路,否認了發現客觀知識的多元視角,從而在根本上否認了對話、商談和論辯的必要性。”[3]獨斷理性主義者認為,現代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只是暫時性的,通過發展科技、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都是可以解決的,他們鼓勵人們去不斷地征服自然、開發自然,依照制定好的現代化藍圖進行建設。然而,科技萬能論者提倡無論在生產建設過程中遭遇到什么難題,科學技術都可以找到解決的方式方法。3.對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批判。自由主義政治哲學過分地強調個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它忽視了每個人對不同層次共同體的依賴。每個人在享受種種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人的生存不僅依賴于社會,還依賴于地球生物圈,即利奧波德(AldoLeopold)所說的‘大地共同體’,亦即依賴于非人生物、土壤、水流、氣候等。長期以來,自由主義政治哲學不僅弱化了個人對人類共同體的責任,更遮蔽了人類對‘大地共同體’的責任。”[2]274.對物質主義價值觀、人生觀、幸福觀的批判。現代性致命缺點則在物質主義價值觀。物質主義價值導向是現代性的重要部分,分別表現為對三觀的追求。物質主義這種精神使人們沉溺于“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放”而不能自拔,人必須生產和消費物質資料才能獲得幸福感和存在感。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引誘人們逐漸走向消費主義,不再注重精神上的追求,以物質財富的多少和權力的高低來衡量人生價值的重要標準,人生的價值就在于創造物質財富。
二、生態哲學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
生態文明以生態哲學為理論基礎。生成論自然觀、謙遜理性主義知識論、共同體主義政治哲學、自然主義價值論、非人類中心主義道德觀、超越物質主義價值觀、人生觀和幸福觀都是其表現。1.超越論。“國內有兩種生態文明觀:一種是修補論,認為生態文明即文明地對待生態環境;一種是超越論,認為生態文明是將要超越工業文明的一種新文明。超越論才是深刻正確的。兩種觀點的分歧歸根結底是現代性與非現代性之間的分歧。”[4]現在全球的生態危機不是哪個層面的危機,只有全人類都聯合起來才可能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和超越。修補論沒有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待環境保護,而是過于依賴科技力量,對物質主義價值觀的理論資源缺少反思,因此超越論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生態文明觀。2.謙遜理性主義。現代性哲學提倡獨斷理性主義,生態哲學的方法論則主張謙遜理性主義的知識論、整體論。謙遜理性主義相信,人類是具有理性的,超越于其他一切地球上的物種,理性指引下的人類實踐能創造出燦爛的文化。但是絕不能征服自然,因為理性永遠不能失去它應有的謙遜維度,就是虔誠地向大自然學習。3.超越物質主義。只有放棄獨斷理性主義,超越物質主義,才能夠走出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物質經濟增長是有限度的,是不可持續的,想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大力發展非物質經濟。當超越了物質主義,人們自發地減少對物質的追求,注重對非物質的消費,才能不斷提高人們的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只有超越了物質主義,人們才能摒棄消費主義,才能走出現代性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浪費的錯誤價值觀的引導。超越了物質主義,人們會生活得更幸福。4.提倡綠色消費。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超越物質主義價值觀、人生觀和幸福觀。綠色消費是一種新觀念,具有可持續性、環境友好型的特性。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發展綠色消費,重點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加強綠色科技創新,發展綠色清潔生產技術,尋找更多的清潔能源,在生產生活中充足利用清潔能源。另一方面是提倡制度創新,人們的思想觀念的轉變,對實現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有重要作用。人們開始購買、使用綠色產品,減少物質消費,增加非物質的消費。5.幸福生活與內向超越。一個人的幸福感與他對人生意義的理解密不可分。幸福感與快樂有關,但是不等同于快樂。而作為人生目標的幸福則是抽象的,它與我們的信仰和對人生意義的理解密切相關。修身是追求幸福的最好途徑,修身就是內向超越。“內向超越和外向超越是兩種基本的追求幸福的途徑。內向超越即改善自我、提升自我;外向超越即改造世界、征服自然。”[5]
總而言之,個人價值的實現不能過分重視對物質的追求,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德行、境界和智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2-403.
[2]盧風.論生態倫理、生態哲學與生態文明[J].桂海論叢,2016(1):26.
[3]盧風.獨斷理性主義:對話的障礙與民主的大敵[J].社會科學論壇,2018(2):18.
[4]盧風.“生態文明”概念辨析[J].晉陽學刊,2017(5):63.
[5]盧風.幸福、修身與內向超越[J].唐都學刊,2016,32(2):5.
作者:于麗焦 單位: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生態文明融入理工科高校教育思考
- 下一篇:遼河生態治理方法應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