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向性基礎研究特點論文
時間:2022-07-26 03:55:00
導語:導向性基礎研究特點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探討了導向性基拙研究的內涵、特征;并在分析導向性墓拙研究任務特征基袖上,研究了導向性基礎研究活動應采取的組織結構以及影響導向性基砒研究集申化的因素。
論文關鍵詞:導向性基礎研究;任務特征;組織結構;研究集中化
在技術與科學聯系越來越緊密、技術日益具有科學特性的今天,企業提高白主創新能力,特別是要開發核心和專有技術,僅僅搞好技術開發工作是不夠的,還有必要從事科學發現研究,為開發新技術提供所必須的科學知識。但是,由企業來從事基礎研究的這一新變化,卻既給基礎研究的傳統功能帶來了新挑戰,也給企業的組織管理提出了新課題。因此,探討導向性基礎研究的內涵和特點,選擇適合導向性基礎研究活動特點和任務特征的的組織結構是非常有理論和現實意義的。
一、導向性基礎研究的內涵和特點
基礎研究是人們對自然及其規律的探索,其目的是獲得所研究事物更完備的知識或對事物有更好的理解。基礎研究的傳統觀念強調基礎研究的“認識取向”,強調研究的任務是為了人類的利益,認為基礎研究的知識產出是完全的公共消費品,幾乎可以被所有的人自由使用,因而這種基礎研究被稱為純基礎研究或稱自由探索性的研究。純基礎研究的特點是:研究由研究者的好奇心驅動,研究的領域與方向完全可以憑著研究者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來確定,自由度較大,沒有嚴格的期限,沒有特定的、直接的商業目的,其目標只是獲得真理和知識以及培訓人才。所以,這類研究比較適合由大學來承擔。然而,隨著科學的進步,企業家敏銳地認識到基礎研究不僅能增進人們的知識,還往往能從根本原理和性能等方面對技術和產品帶來重大的變革。因此,他們開始在企業里向基礎研究投資,建立基礎研究的專業隊伍,開展以應用為先導、為最終目標的基礎研究,以實現從科學的創新達到技術創新,最終增強企業競爭力的目的。所以,這類以應用為導向、強調知識產出的非公有性的基礎研究,就是導向性基礎研究。它具有以下特點:
1)研究的主體是工業企業,而不是大學和政府。
2)這類研究是有戰略方向的,有導向性的,企業需要選擇與其自身發展戰略或核心業務有關的科學、技術的領域開展研究;要探索和獲取對自身經營有用的知識;不能超越企業本身的待研究的科技領域而從事大范圍的基礎研究,即導向性基礎研究不是一般的理論性的研究。
3)這類研究的目標是尋求開發新技術所必須的科學知識,是要為解決重大的技術問題提供科學儲備,所開展的研究應是開創性的科學和技術工作,即在科學或技術的前沿領域開展的研究,研究目的不是對它所在的科學領域的基礎知識做出貢獻。
4)導向性基礎研究的核心是尋求能導致技術創新或技術突破的新認識及新概念。
5)導向性基礎研究是有計劃的,要從企業的長遠目標去規劃、從公司的戰略高度來設想,它需要先制訂出具體技術目標,然后再確定課題。
6)導向性基礎研究工作是有期限的,一般為8—15年。
導向性基礎研究的上述特點表明,企業開展基礎研究是要獲取對手和競爭者無法得到的知識,然后去開發關鍵業務的獨有技術,以獲取未來竟爭的優勢。但導向性基礎研究是一種長遠性探索,會長時間地消耗大量資源,而近期內又不能給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所以,導向性基礎研究的開展并不是任何一個企業在任何時間都能做的事,它是需要條件的,這些條件是:
1)企業追求在引人產品中的領導地位和以技術優勢作為建立競爭優勢基礎的時候;
2)當竟爭者建立了中央研究實驗室,開展導向研究時,這標志行業進人了技術變化的時代;
3)指導長期的產品和工藝的發展,尤其是當各個部門都著重于較短期成果時;
4)當強化研究工作具有規模經濟,而且各個部門可以共享通用技術時。
二、導向性基礎研究活動的任務特征
在企業里建立研究實驗室,從事導向性基礎研究,對企業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新業務。因此,如何組織和管理這項新業務,是企業面臨的新挑戰。根據管理學的理論,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的選擇取決于業務的性質和工作任務特征。因此,要選擇導向性基礎研究的組織結構,首先要分析、歸納導向性基礎研究活動的性質和任務特征。
導向性基礎研究是為尋求開發新技術所必須的科學知識而在科學或技術的前沿領域開展的研究。其業務活動
在工業部門開展的這項業務,與工業部門進行的其它業務是有明顯的區別的。
1)導向性基礎研究與運作的區別。
首先,導向性基礎研究工作具有不確定性。這種研究是在未知領域的探索,研究過程具有明顯的探索性、不可預測性,人們難以準確預測什么人在什么時候能發現新知識,也難以估計得出某種新發現所必須的勞動時間和成本,甚至不能保證一定會取得成果;因此,研究工作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與之相反,運作部門的任務可預測性、可信度大,可以比較確定地進行,能夠確定明確的目標,工作明顯具有預見性和常規性。
其次,導向性基礎研究是一種創新性活動。導向性基礎研究的目的是要獲得新知識,從知識的本性來看,當一個人獲得了某種新知識,就等于全世界獲得了這種新知識,隨后的人即使獨立地獲得這種知識,意義也是不大的,更不要說有意重復別人研究過的東西了。所以。導向性基礎研究就是要創新,就是要生產“第一號產品而,提出新的概念,獲得新的發現。而運作部門的制造工作卻必須要求有大量的重復性勞動,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勞動熟練程度,才能生產出足夠數量的同種產品和標準化的產品。
再次,導向性研究活動的自由度要大,個體性也要強。研究工作中的創造首先是思想上的新觀點、新見解,這種創見只有在自由研究的條件下才能產生,任何人都無法用棍棒或強權強迫他們提出某種創見;科學上的發現必須靠獨立思考,靠研究者自己開動腦筋,靠研究興趣。因此,承認、保證研究上的學術自由和尊重個體思想和行為在研究活動中的差異是科學研究活動中必不可少的。與此相反,運作部門的勞動更強調服從、統一、集體性協作、遵守操作流程、程序化的工作。
最后導向性研究與運作部門的任務也有差別,表現在程式化、人際關系和時間范圍三個屬性方面。
(2)導向性基礎研究和開發的區別。
導向性基礎研究是一種科學研究,是尋求實現技術突破的新概念,而開發是要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是創造自有知識產權的活動,由此可見,二者是兩類不同的創新。它們在目標、溝通、運作的時間跨度、不確定程度、商業動機強度、所需要的技能、完成的任務方面都有區別,見表2。
一般而言,從事導向性基礎研究的研究人員或科學家具有強烈的追求知識的傾向,致力于發現新現象和創造新知識,他們通常對所從事的領域比起服務的公司更感興趣,希望成為聞名的科學家:他們的工作方法是科學的和有章可尋的。科學研究的目標是相對不確定的;科學活動的自由度要大些,個體性也要強些,時間壓力是內部施加的。和這些人不同,工程師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主要是通過現有知識的利用實現的,他們更注重商業效益,希望成為創業企業的經理;他們的工作方法是特定的和系統的;時間壓力是來自外部的;他們傾向于依靠正式的制度和會議建立溝通渠道;技術有相對明確的目標,計劃性也較強。
三、導向性基礎研究的組織結構
上述分析表明,導向性基礎研究這種新的業務,是企業的一種新型創新活動,這種創新活動過程和它的任務特征都不同于企業的生產經營和開發活動。這種差異促使企業采用特定的組織安排,以完成創新任務。
3.1獨立的創新活動單位
首先,導向性基礎研究的高度不確定性表明,人們對如何計劃或預測一個“新思想的產生,或一個“科學突破”并不十分清楚。人們不能事先確定某一創新目標后再沿著確定好的路線前進以實現目標。這說明導向性基礎研究這種創新行動不能被計劃,因為創新往往會突破計劃,創新的最終結果也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對導向性基礎研究的管理工作而言,不能實行嚴格的計劃控制,不能制定具體的計劃,不能明確規定他們執行的任務和完成的勞動成果以及確切的時間限制,而應實行具有彈性的指導性計劃,以便于隨時能按需要進行調整。
其次,導向性基礎研究活動的創新性質表明,導向性基礎研究工作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創新任務,在創新活動中會出現大量例外的情況,對例外情況的解決通常不能采取解決常規任務的辦法,即不能以理性的、系統的方法來解決,而一般是要以直覺、猜測和不能加以分析的經驗來處理(s30因此,導向性研究部門要有效地開展研究,就不能采用更高程度的程序化結構、成文的政策、流程和規章制度,不能為研究工作設定時同表和工作流程圖,只能是采取有限的成文規則、程序和規章制度。這樣才不會扼殺創造力和創新。
再次,導向性基礎研究的自主性和個體性特征表明,研究工作對于成員的創造力以及主動性和依賴性依賴更大。一個自由寬松的環境,有助于創新者發揮創造性,因而為創造一個創新的氛圍,研究人員應主要實行自我管理,應采取無匯報階層的平面管理結構,使與控制和等級層次等官僚主義因素相聯系的“管理”減少到最低點。另外,那種獨裁的、喜好發號施令的和喜歡控制的領導風格也不適合這種創新活動,相反,采用松散式、參與式的領導風格會更有效。
根據上述導向性基礎研究創新任務的特征及其對組織結構構成要素的要求,導向性基礎研究活動應獨立化成為一個獨立的創新活動單位,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創新組織,其組織結構應具有管理層次少、正規化程度低和有機化水平高的特點。
3.2導向性基礎研究活動集中化的形響因素
確定了導向性基礎研究活動作為一個貍立的創新活動單位后,接著的一個間題是,這種獨立的創新組織是適宜于直接隸屬公司總部,在公司層次的實驗室集中進行導向性基礎研究,還是適宜于分散到各事業部,在各事業部的實驗室中分散進行研究。本文認為導向性基礎研究適宜于集中化,這主要由以下因素決定。
1)導向性基礎研究的高度不確定性。導向性基礎研究是探索新知識,這種創新活動本身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轟各種類型的創新中不確定性最高的,這種不確定性由奈長定義為不可度量的風險,即不可以按統計概率理論處理的p險。這類風險是不同于常規的可度量的風險(即可投保險跳風險)。因而,從事導向性基礎研究活動這種高風險活動保險公司通常是不會承保的,銀行當然也不會,當然更不會得到資本市場的直接的資金支持。因此,這種研究所需要創資金只能來自公司內部。在公司內部獲取資金通常有兩個渠道,一個是公司總部,另一個是公司各事業部。由于從事導向性基礎研究投資大,風險大,投資回報期非常遙遠,因而在這種情況下,立足于短期利潤和追求部門現金回報率最大化的事業部,是沒有動力去支持導向性研究活動的;是不愿意把資金投在風險大、回報期長的基礎研究上而去承擔這利風險的。因此,為了確保資金供給有保障和長期供給以及使導向性基礎研究與公司長遠目標的一致,導向性基礎研究腸需資金應由公司總部支出和執行,實行資金的集中預算。
(2)導向性基礎研究與業務的聯系程度。大型的多部門的公司,或者有很多生產線的大公司中的每個部門還有自已的R&D機構。導向性基礎研究機構同業務部門的功能性研發機構不同。以功能性實驗室而言.其目標是偏重于開發特定部門需要的新產品和新工藝,或者改進以滿足當前或近期的市場和生產活動的需要,它進行的是漸進式的創新,是完著現有業務,考慮的是短期利益和部門利益。導向性基礎研究目的是增加與公司發展戰略有關的科學和工程領域中的科學知識,不是增加與公司運營目標有關的特定功能領域的知識:其重點是放在與公司未來面臨的業務問題最為有關的科學前沿,不是現有業務;其產出是為整個公司,而不僅僅是為業務單元帶來收益;進行的主要是突破性創新,開發的是新業務和核心業務,著眼的是企業的整體利益和未來長遠的發展。因此,導向性基礎研究與企業現有業務聯系不緊密。所以,這種研究不宜放在為現有業務部門服務的部門實驗室中去進行,而應放在獨立于業務部門的核心實驗室中進行。這樣安排的好處是有利于研究人員從事原創設想的研究,而不陷于短期的運作項目問題。
(3)導向性基礎研究中蘊曬的協同效應。安索夫在他著的《公司戰略》一書中,把“協同”表述為“2十2=5",其含義是公司整體的價值有可能大于各部分價值的總和。安索夫認為協同模式的有效性部分源于規模經濟帶來的好處,部分地源于無形資產的共享帶來的利益。在導向性基礎研究中既存在著規模經濟又存有導向性基礎研究獲得的知識與各業務單元的共享所帶來的利益的機會。導向性基礎研究及其與其它業務部門的關系。
無論是從橫向還是縱向的角度看,每個業務和技術單元都與各學科領域存在程度不同的聯系。都有一個相應的基礎科學來支撐,但這并不意味著每個業務單元有必要自建一套研究體系,組建自己的研究隊伍,購置設備儀器,從事與本事業部相關的研究活動。因為這種分散化的基礎研究勢必帶來兩個后果,一是造成科研資源在多個業務單元的重復配置,二是使得研究的知識成果僅限于應用于特定的業務部門,而不能在多個業務部門共享。這樣,就忽視了存在于導向性基礎研究活動中的協同效應(協同效應之所以存在,是源于各學科都不同程度地與每個業務單元相互聯系的這種共性)。要獲取這種協同效應,就需要把分散在各業務單元的從事導向性基礎研究的力量和資源剝離出來,進行整合,實行集中化研究,這樣就可以利用協同機會,實現協同效應。具體說來就是,集中化研究可以做到不同的業務單元能夠共同使用同一種資源,使多余的閑置資源可以利用。公務員之家:
這種利用一種資源來服務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業務單元的方式就可以避免資源的全部效能在一個業務單元中不能充分利用造成的浪費,從而使公司的全部科學研究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用,節約成本,獲取規模經濟效應。同時,集中化研究還能充分利用各類知識資產蘊藏著的協同機會。因為知識資產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是使用的同時性;第二是重復使用的無磨損性;第三是合成性,即把若干知識合成起來可以產生更多的新知識的特性。知識具有的這些特征,使得其能夠被一方開發,而被多方同時獨立完整地享用。因而每一業務單元所需要的相關知識,沒有必要由自己投人資源進行研究,業務單元完全可以搭便車。這樣,公司就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它所擁有的知識資產,實現知識資產的協同效應。所以,協同效應的存在,要求導向性基礎研究實行集中化,只有實現了研究的集中化,才能獲取研究活動中蘊涵的協同效應。
總之,對導向性荃礎研究采取特定的組織結構和實行集中化研究,有利于引導基礎研究的創新與企業戰略目標的一致;有利于學科之間協同作用的發揮和建立從科學團體收集、綜合、轉化科學技術知識的方法;有利于企業開發關鍵業務的獨有技術和實現技術重大突破;有利于公司勾畫和準備未來;有利于其成為企業處理技術威脅和抓住機遇的科學和技術發展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