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景觀設計與實際應用研究

時間:2022-02-14 09:33:39

導語:國外景觀設計與實際應用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外景觀設計與實際應用研究

摘要:20世紀60年代初期,隨著世界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社會審美取向與價值觀念也在悄然變化,景觀設計從最初的缺少關注逐漸發展到受社會追捧,主要得益于世界頂尖級設計大師的不懈努力,其中以波普藝術、大地藝術、極簡主義藝術等流派最為知名。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就現階段國外主流景觀設計理念進行追溯,并以彼得•沃克的代表作之一——泰納噴泉為例,嘗試探究當今景觀設計理念的精髓。

關鍵詞:景觀設計;理念追溯;泰納噴泉

一、前言

近些年來,隨著信息的不斷互通,人們對于景觀設計的認識已不再滿足于傳統的審美需求,很多世界經典的景觀設計不僅在功能上體現其價值,更在區域特征定位上彰顯永恒的生命力,當然不同的景觀設計理念在表現形式上也不盡相同。下面就不同時期國外主流設計理念進行回顧。

二、世界主流設計理念追溯

(一)波普藝術

波普藝術最早誕生于20世紀中葉,英國是波普藝術的發源地,Popular是波普一詞的英文形式,表示流行藝術或者通俗藝術。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包括:漢密爾頓、蒂爾森、保羅齊,以及瓊斯。波普藝術倡導都市文化的新生力量,因此普及、短暫、易忘、低廉、年輕、浮華、感性是波普藝術的主要特點。波普藝術代表著一種流行的文化表象,這也決定了波普藝術難以永恒的命運。

(二)大地藝術

大地藝術(LandArt)是景觀設計流派中的重要分支,因為大地藝術主要表現人與自然的關系,該流派最早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由于日本地緣性結構特點決定了大地藝術的主要表達形式為人、土地和天空的三者結合。大地藝術從本質上講是對工業文明的不滿,它強調要回歸自然。大地藝術的代表性作品極具震撼力,例如:埃及金字塔、中國長城、英國巨石陣等。大地藝術對景觀設計的影響非常深遠,日本景觀設計大師長谷川浩已是大地景觀設計理念的代表人物。

(三)極簡主義藝術

提到極簡主義藝術,就不得不提起美國景觀設計大師彼得沃克。極簡主義景觀理念強調景觀在結構上集合和秩序,極簡主義并不代表簡單,在材料的選取上,以及景觀圖形的設計上依然可以多樣化,例如:常見的幾何圖形,如圓、橢圓、方、三角在極簡主義景觀設計中經常見到;此外在材料的選擇上除了新型工業材料如鋼、玻璃外,例如水池、草地、巖石、卵石、沙礫等傳統設計元素也都有所應用。極簡主義雕塑家唐納德賈德的“一百只拋光鋁箱”,以及彼得沃克的泰納噴泉都是極簡主義藝術的代表作品。

三、泰納噴泉案例分析

(一)設計背景回顧

泰納噴泉位于哈佛大學校園內的一處交叉路邊,一直以來泰納噴泉作為哈佛大學的標志性建筑之一,都是哈佛學者和國內外游客流連忘返的景觀圣地。在設計之初,哈佛大學校長德里克伯克指出許多校園的噴泉由于水池滲漏等令人頭疼的維修問題而最終不得不改造成綠地,他期望沃克能夠提出一個解決以上這些難題的噴泉方案,帶著這樣問題彼得沃克對泰納噴泉項目展開了設計構想,所以一切設計作品的初衷還是要圍繞功能性來展開。

(二)設計靈感來源-巨石陣

泰納噴泉共由159塊形狀不一的巨型石塊組成,并通過設計擺放成圓形石陣,石塊鑲嵌于草地和馬路中,行人可以在此休息。由于石塊的擺放不拘一格,這體現了大地藝術和極簡主義的結合。巨石陣的靈感源自薩利斯伯利平原的巨石陣,質樸的巨石與哈佛大學古典建筑融為一體,在石陣的中央是該景觀設計的核心,即:噴泉。如圖1所示,巨石陣作為彼得沃克設計靈感的基本元素,直接決定了泰納噴泉必須本著如何有效渲染時空感,并進一步創造豐富的空間體驗來展開具體設計。

(三)泰納噴泉的結構選擇

從傳統意義上講,泰納噴泉的結構設計打破了以往設計師對噴泉的一貫認識。由于哈佛大學的實際情況,泰納噴泉并沒有采用噴泉水池的一貫設計手法,在實際操作中通過合理的豎向設計解決了噴泉排水的問題,從而使泰納噴泉在形式上更加簡約,這也為設計中巨石的介入提供了更加靈活的選擇。

(四)泰納噴泉的設計特點

1.想象性和神秘性

在哈佛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中,泰納噴泉的設計要圍繞豐富的想象以及神秘氣息來展開。泰納噴泉噴出的水霧有別于傳統,它會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到了冬天水霧則有供暖系統噴出熱蒸汽,即便到了冬天泉眼四周的石頭上還是可以布滿噴泉迷霧,這與周圍環境依然可以相得益彰。當人們經過泰納噴泉時,總會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做短暫歇息并領略它的神秘氣息,圖2、圖3所示。

2.五重矛盾張力的體現

泰納噴泉作品之所以被奉為國際景觀設計的經典之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設計作品所體現出的非常強烈的矛盾張力。首先,泰納噴泉是一個直徑18米的圓型設計,這與周圍的道路與草地相接,圓形表達的是輪回,而直線體現的是無盡,噴泉的圓形結構與馬路的直線型結構形成了第一重空間張力——和諧與沖突。其次,159塊未經加工的自然石塊與純粹的圓形幾何形式之間對比形成了第二重空間張力——人工與自然。還有,亙古不變的石塊與晨昏晝夜四季交替風霜雨雪的自然過程之間的對比形成第三重空間張力——永恒與變化。而季相明顯的美國橡樹,冬季落葉無生,春季葉色嫩綠,夏季葉色濃綠,初秋葉色金黃,深秋葉色深紅,美國橡樹與無生命的石頭對比形成第四重空間張力——生命與物象。最后,堅硬的石頭中設置縹緲的霧噴泉形成第五重空間張力——堅硬與柔軟,如圖4所示。

四、泰納噴泉給予的啟示

泰納噴泉作為國際知名的景觀設計作品,被無數次借鑒、模仿,以及學習。泰納噴泉給予的啟示是多層次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讀。

(一)始終圍繞設計初衷

首先在設計之初,該作品被賦予一種最簡單的使命,即解決校園水池滲水問題,所以才有了后來的泰納噴泉的結構設計,因此從這個角度講任何景觀設計的出發點必須時刻圍繞著設計初衷來展開,這是設計理念的首要原則。

(二)理念與現實的統一

在泰納噴泉的設計中,由于哈佛大學的特殊性,彼得沃克充分考慮了作品中設計理念的體現形式,所以后來我們可以看到泰納噴泉有種在紛亂的環境中依靠極簡的形式形成了一個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空間感覺,它仿佛游離于哈佛的世界而孤立存在,讓進入者體察自然變化和萬物輪回,而這種感覺是通過締造多重的空間張力加以實現,這樣的設計很好地映襯了哈佛大學的百年歷史;同時因為泰納噴泉并無明確的功能性,所以泰納噴泉更多是起到讓時間停滯的作用,讓人們回到現實,這與哈佛大學緊張繁忙的工作狀態又交相呼應,由此做到設計理念與現實的完美融合。五、結語品鑒國外經典景觀設計作品,不僅可以從設計者的角度來衡量該作品的得失,還可以全面的理清設計者的邏輯思路,這對一名學習者是非常有益的。任何經典的設計作品,其精髓的背后都離不開設計者對設計初衷的認真思量,以及對周圍環境的深刻解讀,泰納噴泉恰好完美地實現了這一過程,因此泰納噴泉的成功對于景觀設計師后輩來說意義非凡。

參考文獻:

[1]王德榮,徐光輝.國外居住區綠化景觀設計初探[J].山西建筑,2011,(28):111-113.

[2]丁美華、范小婉.淺析國外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原生態環境[J].中外建筑,2013,(05):45-48.

[3]吳斌.淺析園林景觀設計中的視角理解[J].北京農業,2014,(06):28-29.

[4]劉曉明,王朝忠.美國風景園林大師彼得•沃克及其極簡主義園林[J].中國園林,2014,(04):59-61.

作者:金銀春 單位:江蘇省建筑園林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