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時間:2022-06-23 10:19:48
導語:中原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城市景觀的特色魅力源自其獨特的城市文化,然而當下城市景觀設計卻缺乏對城市文化的探索。以河南為研究對象,中原文化為依托,并對中原文化特征進行解讀。提出中原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要點,并從空間、色彩、材料三個角度進行闡述。
關鍵詞:中原文化;文化美豫;城市景觀;設計
文化即見證了一個民族的過去,又指引著一個民族的未來。縱觀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世界古文明中也是唯一沒有斷裂、至今還一脈相承的文明,是我們珍貴的財富[1]。
1文化美豫的依托:源遠流長的中原文化
1.1中原文化的源與流
克盧伯在著作《文化有關概念和定義的回顧》中曾提到:“文化是人類在歷史進程中為生活而創造的一切設計,包括外在的與潛在的、理性、非理性與反理性的。在特定背景中這種設計樣本是特定人群行為所依據的內在指針。”按照這個概念我們可以界定中原文化為:以中原地域為背景,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人與自然,所形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的總稱。主要概括為:名城名勝文化、名流圣賢文化、民俗風俗文化、文物古跡文化、梨園戲曲文化、名吃飲食文化等[2]。
1.2解讀中原文化
①圓潤、內斂。中原文化與北方的硬朗鮮明、南方的清秀含蓄不同,更像是圓潤的陶器或瓷器,內斂不張揚。②多元、包容。中原地區實際上是一個以漢族為核心的民族熔爐,中原文化之所以日益繁盛就在于它的開放包容性,能夠對異域文化兼容并蓄,縱觀中原歷史,不管是漢人統治中原,還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中原文化在吸收了本地文化精華的基礎上,也吸收了其他民族文明,使之成為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③端莊、秀麗。中原文化這一特點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致,例如豫西民居窯洞,整體樸素但重點部位裝飾清秀、變化多姿。
2文化美豫的時代意義
2.1傳承中原文化
城市景觀設計的文化差異性主要表現在文化結構的觀念層面上,它反映了整個文化的特點。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造成的不同的習俗、道德、思維、價值觀、審美觀,共同構成不同的文化觀念,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在自己的設計過程和對象中。因此,城市景觀是各地文化的集中體現,它不僅反映了城市建設者和城市居民共同創造的物質文明,更積累了長期以來該城市的文化特點。中原城市景觀設計亦應如此,傳承和延續燦爛的歷史,將中原文化的圓潤細膩,內斂不張揚和形式上的完整性、對稱性蘊含在景觀設計作品中。
2.2保護中原文化
隨著國際間頻繁的文化交流,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不可忽視的沖擊力,一些新的設計形式在河南不斷出現,如隨處可見的“模紋花壇”、“樹陣”“大草坪”,或者想賣個好價錢的住宅小區無一例外的都被冠上“洋名”,如羅馬假日、威尼斯印象、地中海海景房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人們的審美觀。就景觀設計而言,優秀的城市景觀作品不僅僅在于形式上給人以美感,還應該關注人們的情感需要,將這個城市的物質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通過景觀這個載體反映出來,以傳達城市的風貌與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為營造城市的歸屬感和保護中原文化提出了新的思路。
2.3為景觀設計提供多元的設計藝術表現形式
隨著時代進步,城市景觀的設計理念、題材、表現手段也在不斷的更新、發展中完善。近年涌現出很多優秀作品,其中包括一些國內外大師的經典名作,如河南博物館建筑群,植根于歷史土壤,將中原文化古樸渾厚的特征蘊含其中,采用了傳統宮殿布局設計常用的中軸對稱、規整有序的平面布局方法,整個博物館群體的規劃布局呈輻射狀,對稱有序、大氣雄渾,象征中原文化向四面八方傳播。
3中原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要點
3.1空間形態的應用
城市空間形態記錄著城市自身發展的歷史脈絡,也是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反映和城市功能空間組合的形體表現。這其中不僅僅是指城市空間組合的形體,還包涵其形體表現出的歷史文脈和內涵。要將中原文化應用在城市空間形態中,必先深入了解、剖析設計對象的歷史文脈和現狀,例如,2001年省政府對鄭東新區進行規劃方案招標,其中黑川紀章先生的方案脫穎而出,其規劃理念是新城設計不忘延續老城文脈,將老城與新城統一構思,既尊重老城文脈,又重視新城發展,新老城區有一條延續歷史的軸線銜接,這條軸線將新老城區的精華連成一條“珍珠項鏈”,整個新區設計將中原文化的精華滲透匯集,延續了中原的深厚積淀、大氣磅礴、穩重和諧,讓民眾對新城有強烈的歸屬感、認同感,也讓子孫后代領略到豐厚的中原歷史文化。
3.2藝術色彩的應用
色彩作為景觀設計要素之一,也是人文環境的重要組成因素。不同的色彩反映出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蘊含著人類文明的不同發展歷程和成果,與人們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審美觀是相一致的。中原藝術色彩觀念在延續歷史傳統觀念的前提下,用色既重視視覺美,又重視色彩的心理效應,其用色從總體上遵循色彩的應用原則,合理利用色彩的象征性,同時又講求視覺上的對比、調和的合理搭配。而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是建立在多種色彩組合的基礎上的,它最能反映中原地區人們的審美觀。如:開封的朱仙鎮木版年畫,非常注意中原地區人們的審美觀,常用紅、黃、青三原色,用色總數高達十種之多。民間色彩設計俗語常說:“紅紅綠綠圖個吉利”、“光有大紅大綠不算好,黃色襯托少不了”。可見,人們對色彩的選擇早已成為一種特殊符號,并被賦予了特定的主觀情感和文化理念。
3.3本土材質的應用
近年,隨著人們對異域景觀風格的盲目追求,開發商大肆北樹南移、古樹移植等,砍伐森林,大肆破壞了自然和諧。當下的景觀設計日益認識到尊重自然的重要性,要求景觀設計應當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盡可能的選擇地方材料,充分發揮本土材料的質地、肌理、形狀、色彩等特征,使景觀設計作品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營造充滿特色的景觀。一個地方特有的地形地貌、植物樹種、材料的存在和延續,是經過了大自然和社會長久磨合的結果,是克服了諸多因素長期適應的積淀,蘊涵著當地豐富的自然法則和深厚的地方性人文沉淀。例如洛陽牡丹享譽內外,歷史悠久。洛陽牡丹廣場的設計就地取材,選擇了在蔥蘭的襯托下廣植牡丹,作為整個廣場的點睛之筆,色彩對比強烈、鮮艷醒目,即烘托了一年一度的牡丹花會“花開時節動京城”的熱烈氣氛,又為古都洛陽增加了活力與親和力,將中原文化中的古都名勝文化深入人心。
作者:尹麗 單位:信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張新斌.中原文化解讀[M].鄭州:文心出版社,2007.
[2]魏婷.城市微觀環境設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 上一篇:平面廣告設計中視覺創新探討
- 下一篇:植物景觀設計在城市規劃中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