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課堂教學設計研究

時間:2022-04-25 03:03:03

導語:可持續發展課堂教學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可持續發展課堂教學設計研究

摘要:可持續發展能力是現代社會科技快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重要要求。本文對可持續發展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培養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適用的教學內容進行詳細描述,并通過教學案例展示其教學設計過程。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能力;課堂教學;教學方法

一、前言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新舊崗位更替,專業技術快速更新,這對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畢業生具備對新知識更強的學習能力和對新環境、新崗位的適應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又稱非專業能力、關鍵能力)對畢業生顯得尤為重要。迅猛變化的科技社會,讓教師也認識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非專業能力非常重要。教改實踐證明,要遵循人是在實踐中學習的自然學習規律來教學,這是人性的、受學生喜愛的、更有效的學習能力培養方法。而這樣的學習方式,必然是專業能力和非專業能力相融合的。現階段,高校的非專業能力培養體系,大多是通過校外實習、社團活動、班團活動來實現。由于此類活動受學生自主參與程度的影響,學生很難普遍受到訓練。作為依托第二課堂的訓練,其頻度也不高。因而,作為學校最重要的第一課堂,必須承擔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以下是本校機械專業教學團隊,通過6年的德國胡格教學模式實踐形成的,以專業知識、技能學習為載體,在課堂中共同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非專業能力、設計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活動的教學理念和具體設計方法。

二、融合非專業能力培養的課堂活動設計理念

1.在課堂中進行非專業能力培養。高職課堂的教學重點一般在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上,對于方法能力,尤其是社會能力,則放在第二課堂。對于閱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弱的高職生,他們更需要在走入社會前培養基礎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因此需要在課堂中對三種能力進行綜合培養。2.通過實踐學習。高職學生的優勢在于應用能力而不是研究。應用能力的學習在于實踐(訓練)。不論是應用能力還是非專業能力,通過練習來學習是最好的途徑。因而,要求學生通過投入行動、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實現創新來獲得能力。3.環境模擬不只是專業技術環境,還有人文環境。如同語言教學一樣,專業課教學應為學生建立一個需要交流、協作、管理且有激勵措施的團隊。它不只激勵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還要激勵非專業能力訓練。此類訓練對于環境模擬、硬件配合非常重要。比如,桌椅以討論小組式排布;配備大量的實物或模型;課堂設置于理實一體實訓室。

三、融合非專業能力培養的課堂活動設計方法

非專業能力一般分為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方法能力是個人對在家庭、職業和公共生活中的發展機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釋、思考和評判并開發智力、設計發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特別指獨立學習、獲取新知識技能的能力;社會能力是處理社會關系、理解奉獻與沖突及與他人負責任相處和相互理解的能力。課堂活動的設計原則即是盡可能設置以上場景,置學生于其中,在解決以上事項的過程中進行訓練培養。1.明確本節課能力培養目標,通過教學活動實現相應的能力訓練。非專業能力培養目標和專業能力培養目標的制定方法相同,可根據課程標準的能力和素質要求給予明確。課程標準中的“能收集任務相關信息,制訂任務實施計劃”、“交流溝通能力”,可將其細化為本節需要訓練的內容點,如“根據任務收集資料,列出資料清單”、“小組討論形成小組意見”等。其中:(1)方法能力培養,可以通過在學習各類原則、步驟時,教師先不講解,而是先通過簡單項目引導學生從目的出發,自己尋找原則、建立步驟。如表1。課堂效果:帶有探索去學習,會讓學生更有興趣,體驗到成就感,促進學生工作能力提升。(2)社會能力的培養,則應根據學生情況由基礎到困難,如從概念講解到課題講解,從思維導圖到小論文,從任務分工到項目協調,如表2。課堂效果:這是教師較容易設計、學生容易參與,也容易看到效果的培養內容。2.常用的非專業能力訓練與專業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教學活動形式。不同教學內容,其適合的教學活動形式不同,不同的教師,適應的形式也不同。這里列舉幾種常用的教學活動形式。(1)閱讀理解,適于概念類知識點的學習。形式是組織學生閱讀,通過講解或答題、應用來測試效果,可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2)對資料或項目實施過程進行分析、總結或發現,適于某些制作流程、典型結構設計、典型工藝學習等。形式是組織定目標(任務)的小組討論分析,進行講解、互評,可用于培養學生的邏輯分析、歸納總結和創新能力。(3)小組討論或頭腦風暴,適于工藝措施、創新設計等。形式是組織有設定主題的項目討論、學生展示、講評等,可用于培養學生的溝通交流、邏輯分析、創新等能力。(4)講授,適于復雜難懂的解決方案和概念的學習,或者是重要總結,形式是傳統的教師講解及任務測試,可用于培養學生的專注力及理解能力。(5)獨立操作或合作實施任務,適于綜合性項目實施、高密度知識群的學習等。活動可綜合多種形式,需要組織學生進行計劃、分工、協作、實施、講解、互評等,可用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能力。3.根據非專業能力的目標確定和組織教學活動。各專業知識和技能點一般會同時適于多種形式,通常是按照專業內容的教學順序,讓各個內容點的教學形式交錯分開,以保證:(1)訓練所有目標能力;(2)一堂課形式多樣,學生不乏味;(3)滿足教學時間,這是因為不同的形式需要的時間差別較大。組織教學活動的總體原則是:依據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順序,在滿足非專業能力目標要求的基礎上,靜動結合,聽、看、講結合,記憶、發散結合,知識高效吸收型和討論交流型結合,讓學生的嘴、耳、手交替活動,以保持大腦不同區域交替運轉不疲倦,如表3。

四、結束語

掌握以上幾點,非專業能力的訓練就能和專業能力訓練有機結合在一起。而且,非專業能力的培養也是自成系統、逐步深入,不會只是專業能力培養的附屬。

本文主要講述培養非專業能力的課堂活動設計。在實際的完整操作中,它與其他教學設計一樣,不可缺少教學培養目標分析、學情分析等,這樣才能確定合理的非專業能力培養方案。參考文獻:

[1]趙志群.職業能力與職業能力測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1.

[2]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96.

[3][德]ThomasHug.《德國職業教育經典案例———如何從理念到課程、從教學到評價》培訓教材[Z].

[4]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調查與培養對策[J].北京:職業教育研究,2018:78.-213-

作者:金茵 單位: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