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工業設計文化特征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4 04:56:00
導語:國外工業設計文化特征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也許是島國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生存環境所致,處于浩瀚大海包圍中的日本,使其呈現出一種既開放、又封閉,既遼闊、又狹窄的地理狀態,這種矛盾的地理狀態由此形成了日本人既排斥、又吸收,既抗拒、又服從,既自尊、又自卑,既勇猛、又膽怯,既愛美、又黷武,既粗魯、又文明的國民特性,體現在藝術形式上則是既自然、又人工;既傷感、又亢奮;既張揚、又含蓄;既傳統、又前衛;既猙獰、又溫情;使日本的設計藝術構成了一幅幅特有圖像的景觀:似是而非,矛盾共生。
這種島國特殊的地理環境也形成了日本民族復雜曖昧、琢磨不透的多重性格。使得這個崇尚禮儀、追求美感、講究藝術情趣的民族,同時又是一個窮兵黷武、殘暴成性的民族。如同日本武士道一樣,剛強與優雅、殘忍與溫柔并存,構成了日本人獨特的自相矛盾的秉性。日本的設計藝術也是如此,它既簡樸,又繁復,既嚴肅又是怪誕,既有楚楚動人溫情的一面,又有張牙舞爪猙獰的一面。
日本的設計藝術常以一種傳統東方的思維方式和感受力來表現作品內容的,有時它借助于鮮明的民族傳統視覺符號,例如和服、茶道、和屋以及傳統書法、傳統繪畫和傳統民俗等飽含民族審美意味的圖形,以典型的日本風格展現在世人面前。有時又在藝術的表現上不含任何的傳統視覺符號,它超越了對視覺符號的表面形式關注,認為美也存在于非具象的事物中,將人對視覺的通常解讀由表及里,深入到心靈的感知。同時對傳統的圖案進行簡化,以一種現代的思維方式從傳統文化中提取出適用于當代的智慧。以傳統的"空靈、虛無"禪宗思想為基礎,融合日本藝術特有的"清愁、冷艷"濃郁的色調,追求藝術中浮現的優美和冷艷的感情世界,豐富了設計的視覺語言,開闊了對設計的思考!日本的設計藝術以符合現代人的視覺習慣和一種超越東西方文化的姿態,去探索新的藝術設計發展方向。如安藤忠雄的建筑設計、五十嵐威暢的產品設計、三宅一生的服裝設計、佐藤晃一的平面設計,都可以讓觀賞者從其設計作品中感受到一種"靜、虛、空靈"的禪宗境界。
禪宗在日本能夠獨立而突出的發展,是因為禪宗的自然觀,符合本土的神道教義,崇拜自然的思想,加上中世紀的日本民族堅守儉樸的生活方式,與禪宗簡樸的審美趣味一拍即合,禪宗在日本人的生命活動中留下許多息息相關的社會心理痕跡,影響著日本人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盡管日本的禪是從中國所學而來,但演變至今卻發展出不同的風貌,由于日本人重視普遍性地推廣提倡,甚至于社會各界亦參與,并努力使其生活化。
禪,原本為佛家的一個修煉法門,但經過代代承傳沿襲,日本的禪宗已轉變為平常人生活中的一些智慧,可以說中國禪宗與日本的設計藝術擦出了耀眼的火花。特別是在書道、茶道、花道中積累下來的審美格調和藝術品味已成為日本現代藝術設計取之不竭的靈感來源。
由于禪宗與書道、花道、茶道結合,使日本人在倒茶時有禪,插花時有禪,棒球中有禪,書道中有禪。禪,使得日本人單調的平常生活增添了藝術的趣味。試想,如果將禪從日本人的生活中抽掉的話,那么日本的文化藝術將會變得毫無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人的性格和日本的文化就是禪。
禪宗也是日本設計藝術所追求的一種最高境界。如果你缺乏禪宗的意念你便很難讀懂日本的設計藝術,自然就弄不清時裝設計大師三宅一生"參禪"時,悟出的設計概念"皺的哲學"的含意,以及川久保玲設計的襤褸乞丐裝,何以能邁向國際時裝的舞臺;也無法理解陶藝家八木一夫的陶藝作品,何以能在國際陶藝界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也無法弄懂書法巨匠井上有一"頓悟"后,揮舞出的頗具"禪味"的書法作品,何以能震撼國際藝壇!自然也就無法解讀建筑大師安藤忠雄的作品,為何將自然界的"光"、"聲"、"水"等元素巧妙地納入室內的空間中,創作出了水的教堂、光的教堂,而聞名遐爾。還有設計師佐藤晃一的作品,為何與日本的俳句一樣,可以用純凈的日本語法節奏構成的,畫面凝練而節奏跳躍,在空白處你都能感受到"空寂"的無窮魅力。
但是,當你一旦感悟到了禪宗樸實自然的美學理念,你就會領悟三宅一生的皺折服裝和乞丐服裝,其實是為了呈現出服飾在自然形態下的美感,和布料在撕裂狀態下呈現出的不受拘束的優雅靈氣,展示出的卻是禪宗的靈性和樸實美學!書法家井上有一決意將自己的生活陷入貧困的危險境地,辭去公職、拒收學生、拒售作品,以期待在絕處逢生中的"頓悟",這多少體現出禪宗重精神輕物質的風骨!而安藤忠雄的水的教堂和光的教堂,則是將人引入寂靜的禪宗的自然境界,體現出對人與自然的尊重,在為現代人打造一片靈魂的棲息之地的同時,也是一種可以在人的內心深處留下難忘記憶的空間體驗。這種對于水與石、光與影的思考,無論是靜態的或動態的,在安藤忠雄的看來,它們都是整體建筑中自然而鮮活的一部分。
禪宗與設計的結合往往令日本藝術家們心馳神往,浮想聯翩,并成為他們表現自己文化心理結構和審美感受的最佳選擇。因而,在他們的建筑、園林、插花、陶藝等設計藝術理念中,普遍認為"簡單的優于復雜的,幽靜的優于喧鬧的,輕巧的優于笨重的,稀少的優于繁雜的"。所以在他們的創作中,他們常將那些江邊暮雪、山村落日、漁舟晚唱、石幽水寂、山鄉野趣等等,一些含有禪機的意象,巧妙地納入自己用圖形或形態構筑的自由王國,追求一種清遠幽深的意境。在享受自然風物之美的同時,含蓄委婉地傳達出自己的心性所在。
日本的設計藝術中,由于禪宗理念的滲入,而愈顯靈性和深幽,因為禪意的設計藝術,始終表現出一種自然外物的空寂,它以"象外之象、意外之意",描繪出一個極靜的空靈意境,藝術家們只有內心與外物合一,才能體會到空寂的禪意,方能步入禪宗的"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之境。日本傳統建筑中那空靈的格子窗所帶來的幻象美,傳統茶室里所透射出的空寂與簡素氣氛,還有古城京都街道所構成的素雅清靜的朦朧美,其實都是在禪宗哲學思想的指導下所形成的美學特征。
在日本,無論在繁華都市或僻靜小城鎮的商業櫥窗里,你常常會發現空無一物,就只擺一件陶器,花瓶只插一束花,茶室里只掛一幅畫,這便是"禪心"!"無即是有、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他們用物質上的"少",去尋求精神上的"多",這也是禪宗美學中"把外在世界看成與內在活動相關照的一種擴展"的反映。
禪不是一個實物,它是心靈智慧不經意的流露、不刻意造作,豁達開朗的自然真心,它是一種心領神會的境界,人人都能領悟,但因內涵不同,境界高低也不同。禪的滋味又是形形色色的,每個人都可悟禪,禪是"空靈"的豁達,是"性空"的奇妙體驗。禪,也不用刻意去尋覓,可它又是無處不在,只要"悟",即可得。隨著時間的推移,世間萬物的枯榮變化,都不要放在心上,表現出禪師處世的淡泊與無心。
禪其實推崇的是一種簡樸的生活形式。
人活著的最高境界,應是優雅地活著。優雅是一種品味,它是一種文化的積淀,盡管有些質樸,看上去還有點孤芳自賞,與海德格爾所說的"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一樣,禪宗"天人合一、寧靜致遠、中庸和諧"的理念,與海德格爾崇尚的境界是一脈相承的。
1.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的作品
2.時裝設計師三宅一生的作品
"我從未完成我的作品,因為它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必須由穿著服裝的人才能完成"
--三宅一生
3.京都妙法院
那怕是建造一段石頭城墻,也要顯現出日本建筑特有的風格.他們善于以石頭筑墻向世人詮釋日本建筑文化的精神和禪宗美學
- 上一篇:國外設計美學觀分析論文
- 下一篇:中學德育思考建議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