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發展戰略思考論文
時間:2022-09-13 03:01:00
導語:水土保持發展戰略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根據我國水土流失規律、經濟規律和國民經濟第三步發展戰略要求,闡述今后水土保持發展戰略,主要包括合理開發利用國土資源,優化土地利用和產業結構;除害興利,減免干旱、洪澇、風沙等災害,改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開發,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實施生態移民,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保護、治理、預防三兼顧,推動水土保持全面深入發展;進行分區治理,加強水土流失治理。
關鍵詞:水土保持發展戰略思考
流失的寶貴經驗,對指導我國的水土保持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根據水土流失的特點、存在的問題,以及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提出今后我國水土保持發展戰略構想。
1實施合理開發利用國土資源戰略,優化土地利用和產業結構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具有人口多、山區多、自然災害多;耕地少、森林少、水資源少“三多三少”特有國情。我國有13億人口,其中有8億農民,對水土草木礦產能源等資源消耗掠奪多,伴隨對生態環境破壞性大。我國國土面積960萬km2,平原很少,山地、高原、丘陵、沙漠、戈壁占國土面積的2/3以上,不少地方為不毛之地,是水土流失易發區,加上氣候嚴寒干旱,治理難度很大。我國又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的國家,干旱、洪澇、水土流失、臺風、沙塵暴、風雪暴、霜凍、蝗蟲、地震、森林火災幾乎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產造成巨大損失,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我國國土農墾系數小,僅有1億hm2耕地,人均只有0.09hm2,只相當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9,印度的1/2,且耕地的中坡地多、沙地多、鹽堿地多、低洼易澇地多,質量差,全國水地灌溉面積僅0.5億hm2,占耕地39.8%,不少地方靠天吃飯,農業產量低而不穩。從古到今,吃飯成為中國第一大問題。要保障一個國家風調雨順和環境良好,森林面積要占到國土面積的30%以上,而我國森林覆蓋率只有16.55%,比世界的27%還低10多個百分點,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分別為世界的第5位和第7位,人均占有量分別為世界人均的21.3%和1/8。也就是說,用占世界不足5%的森林資源來滿足世界22%人口的生產、生活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森林資源難以滿足要求,每年要進口大量木材和紙漿。有限的森林及其在減少,使水源失去了涵養,加劇了水土流失。我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220m3,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88位。且分布不均,長江以北的半壁江山,水資源僅占19.5%,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25mm[1]。再加降雨分布不均,工農業、城鄉用水矛盾突出,污染嚴重。全國有半數城鎮水資源緊缺,40多個大中城市被列為水荒城市,干旱、水荒已成為我國面臨的嚴重危機。
由于“三多三少”的現狀,導致了長期以來毀林毀草、開荒擴種、廣種薄收、單一糧食生產的陋習根深蒂固,造成了農林牧用地比例的失調,大農業結構不合理,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劣,土地沙化、農業低產、農民貧困的困惑局面。大量已有的堅持長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典型事例反復證明:坡地實現梯田化,變“三跑田”為“三保田”;溝道通過壩地建設,滯洪攔泥變良田,沙漠通過引水拉沙、機械平整變荒漠為良田綠洲;山原地區通過興修水利,發展集雨灌溉,實現旱地水利化,提高了耕地質量和抗御旱澇災害的能力,為少種高產,發展“兩高一優”農業和退耕還林奠定了基礎。穩定的退耕和大面積綠化五荒地,為林草建設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促進了果、畜、經濟作物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農業向集約化經營、科學種田的方向發展,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益,使農村勞力逐步轉移到城鎮,農民變為工人,將加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2實施除害興利戰略,減免干旱、洪澇、風沙災害,改善生態環境
世界各國公認,21世紀是環境的世紀,誰在這方面占據了主動權,誰就將獲得更大的發展機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的拉大,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是西部生態環境惡化,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西部、三北及廣大山區,通過造林種草、興修梯田、治溝打壩、改造沙漠等水保措施,不僅可以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提高土地質量,增產糧食,發展畜牧,而且可以有效地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止庫壩淤積,延長使用壽命,可減免或減輕洪澇和沙塵暴災害。例如廣西玉林地區和四川盆地的區位、地形、面積基本相仿,在1981年7月特大洪水中,雖然四川盆地比玉林地區降雨強度小50%,但淹沒農作物、倒塌房屋、經濟損失分別是玉林的2.9、9.6、6.1倍,關鍵是四川盆地森林覆蓋率只有3%~5%,而玉林地區卻達25%[2]。充分說明治理程度高低對防洪抗災的重要作用。又以西部地區為例,到2001年底,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萬km2,年均減少土壤侵蝕10億t,增加蓄水能力130億m3。黃河治理取得了50年安瀾的偉大成就,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由1949—1979年的16億t減少到1980—1996年的8.13億t,其中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減沙3億t。特別是黃土高原地區千溝萬壑分布的10萬多座淤地壩工程,累計攔泥百億t,淤地33萬多hm2,增產糧食125萬t,促使40多萬hm2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這些水土保持工程對江河下游的滯洪、攔沙及抵御干旱等自然災害發揮了重大作用。
由于開荒擴種、過度放牧、亂挖藥材和修路開礦等基本建設的人為破壞,土地沙化日益嚴重,平均每年一個中等縣的速率擴展,沙漠面積已占到國土面積的17.6%,通過為期三期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到2000年底,累計完成造林0.2hm2,0.2億hm2農田實現了林網化,一些條件較好地區有500萬hm2的“不毛之地”變成了碧樹綠洲。三北地區森林覆蓋率已由20世紀70年代末的5.05%提高到近10%,大大減緩了風沙擴展速度[1]。榆林市沿長城內外,建成總長1500km的4條大型防風固沙林帶,在沙漠腹地營造了165塊萬畝以上的成片林,40多萬hm2流沙被固定,9.3萬hm2農田形成林網化。使沙丘高度平均降低了30%~50%,沙暴日數由50年代的66天減少到24天以下,沙區荒漠化每年以1.62%的逆轉速度在縮小,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轉變。丘陵山區已有60多萬人在沙地上開辟了綠洲,重建家園,譜寫著山川秀美新篇章。
通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修三田(梯田、埝地、壩地),種林草,搞封育,禁放牧,舍養畜,擴大林草面積,增加地面覆蓋,減少了水土流失,減輕了水旱、洪澇、風沙等危害,使生態環境不斷向良性轉化。水土保持是一項化害為利的戰略對策。3實施綜合治理開發戰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水土保持工作在半個世紀的歷程中,起始是以溝道淤地壩建設為主,后來變為以坡面梯田建設為主,到了20世紀80年代“反彈琵琶”,大上林草植被,都因措施單一布局分散起不到很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80年代后期以來,堅持了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林草、田園路村”八位一體綜合治理,較好地解決了治理與開發,攔與排的關系,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草木資源,土地利用與產業結構得到合理調整,實現了農林牧副的協調發展,促進了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例如甘肅省莊浪縣,曾經是“苦瘠甲天下”、“吃救濟糧,穿破衣裳”,40年來堅持以梯田為主的綜合治理,現已在400多架梁2500多條溝壑之間6.6萬多hm2坡耕上建成優質梯田6.6萬hm2,營造水保林草1.6萬hm2,道路、林網帶156km,修建治溝骨干工程8座,集雨水窖3.4萬眼,發展滴、噴、滲節水灌溉面積200余hm2,道路1183km,形成了“梁峁喬灌戴帽,山間梯田纏腰,埂坎牧草鎖邊,溝道林草壩庫穿鞋”的綜合治理格局。人均產糧、收入雙過千,實現了全縣整體脫貧。林草覆蓋率已達35%,森林覆蓋率達到23.6%,比全國高出6.8個百分點[3]。
陜西省靖邊縣解放前荒沙彌漫、全縣僅有林地333hm2,多年來,堅持“溝溝岔岔建庫壩,沙丘荒峁搞綠化”的方略治山治水,到目前,全縣累計營造草、灌、喬結合的水保林草22.3萬hm2,其中經濟林0.84萬hm2,林草覆蓋率由建國初的1.5%提高到44%,使10萬多hm2荒沙得到固定和半固定。同時修建水庫140座,淤地壩1166座,池塘135座,打機井2600眼,發展灌溉面積1.7萬hm2,水庫總庫容達10億m3,人均基本農田達到0.17hm2,北部沙區人均水地達到0.13hm2以上。治理程度的提高,使占全縣總面積90%,4500km2的水土流失全部得到控制,年輸沙量由建國初的5600萬t,減少到目前的500萬t左右,成為全國第一個以縣為單位基本不向黃河輸送泥沙的縣份。由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有了顯著提高。到2001年,全縣國民經濟總產值達到15.55億元,財政收入2.2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36元。
四川達川縣雖有水熱的獨特優勢,但由于山區面積廣,水土流失面積占到總土地面積的1/2以上,災害頻繁,人民貧困。他們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按照“山頂水保林,山腰經濟林,山腳基本農田,地中排水溝,道路配套,地坎林草鎖邊”的布局開展綜合治理。使治理程度達到53%,森林覆蓋率60%以上,1998年實現了綠化全面達標。同時,建成了水蜜桃、鳳凰柚、新系列臍橙、梨四大經果林基地,1998年人均收入2750元,人均產糧523.6kg,實現了“山頂戴帽子,山腰掙票子,山腳保肚子”,水土流失減輕,山青水秀,人民富裕的目標。此外,諸如山西的曲峪、陜西的柳卜臺和內蒙古的川掌溝、甘肅的西溝等村莊和流域的快速變化,都說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開發戰略,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實現由窮變富的必由之路。
4實施生態移民戰略,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
全國奔小康,重點在農村,農村奔小康,難點在山區。全國當前約有近6000萬貧困人口,其中有半數以上生活在極度惡劣的條件下,成為一個龐大的生態難民群體。這里的群眾長期沿襲著刀耕火種,廣種薄收,造天吃飯落后的傳統耕作習慣,嚴重地破壞了生態環境,加劇了水土流失,“住的破庵庵,吃的稀糊糊,喝的黃湯湯,穿的破片片,油燈照亮一點點,羊腸小道坡坎坎”,生活十分貧寒。此外,隨著我國大江大河的治理開發,修建大型水利水電樞紐工程,像三門俠、青銅峽、三峽、小浪底、二灘、寶珠寺等,形成了數量巨大的庫區移民。
面對這些生態難民和水庫移民,以及其他工程移民(如修路、開發礦山等),應結合水土保持工作,統一規劃,通過各種渠道籌資的辦法,在條件較優越的地方移民建鎮,興修基本農田,建設“三園”(果、茶、林)、打井、建房、通電,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使移民安居樂業,并通過技能培訓,實行城鎮就業,變農民為工人和居民。移民后的山區建立生態無人區,實施封禁措施,依靠天然更新和飛播造林恢復植被,改善生態環境。陜西省生態移民人數達70萬,其中陜北從山區移民有60萬人。靖邊縣1998—2000年,扶貧、民政、水保等共集資6030萬元,造林固沙,拉沙造田,平地改土,興修水利,為每戶興修0.67hm2或每人0.13hm2水地,使每戶擁有0.03hm2宅基地、0.03hm2菜地,將白于山區1860個貧困戶的9308人搬遷到風沙灘地區安家落戶,已全部實現脫貧。促使該山區近0.7萬hm2坡耕地實現了退耕還林還草。三門峽庫區為10萬移民打井2531眼,發展水澆地0.7萬hm2,人均0.07hm2。朝邑在內灘改造低洼漬堿地0.4萬hm2,變為高產田,修建生產道路700km,植樹500萬株,已形成359條672km的方田林網格局。并栽植以紅棗為主的經果林(人均0.03~0.07hm2),養牛2萬頭,在46萬移民中有5.6萬人收入超過當地生活水平。使10萬移民人均收入超過1000元。總之,實施生態移民戰略變輸血型扶貧為造血型扶貧,不僅能提高群眾生活質量,而且加速了生態環境的改善,是推動我國現代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
5實施保護、治理、預防三兼顧戰略,推動水土保持全面深入發展
生態環境惡化已成為世界性的頑癥,是由于人口的劇增和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所造成的惡果。50多年來,我國水土保持雖然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存在一方治理,多方破壞,整體好轉,局部惡化的現象。因此,實施保護、治理、預防三兼顧戰略,就成為推動水土保持事業發展的關鍵。
已有的水土草木資源是長期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寶貴財富,并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前的治理成果,具有破壞容易建設恢復難的特點,所以要把預防和保護放到水保工作首要位置。一是要堅決貫徹國務院關于天然林禁伐令,林業工人實行轉軌,由砍林變為造林、護林,使原有森林資源不再減少。貫徹《森林法》、《草原法》、《水保法》等法規,對林草植被實行封禁,推廣舍飼養畜,防止破壞。二是落實朱基總理“16字”方針,采取以修(基本農田)、以移(移民)、以調(產業結構)、以封(封禁)、以替(以天然氣、煤炭、沼氣、太陽能等代替采樵燒薪)等促進退耕,保護并加速植被恢復。三是建立森林、特種林(如紅樹林、水杉林等)、草原、濕地、水源地、珍稀動物等自然保護區,保護自然景觀,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證資源的永續開發利用。
在保護的同時,加強對坡耕地、沙漠、灘涂和五荒地的治理,實現農田水利化、方田林網化,坡地梯田化、溝道川臺化、荒山荒坡綠化,大地園林化,提高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特別是要加速多沙、粗沙區、沙塵暴策源地、水庫上游,以及砒砂巖、滑塌、崩塌、泥石流重點、難點的治理力度,確保城鎮安全。
治理是根本,保護是前提,預防是關鍵。必須強化預防監督,建立生產建設與水土保持“三同時”等相關制度,規范生產建設行為,防止經濟大發展,生態大破壞,貽害后代的悲劇發生。
6實施分區防治戰略,增強水土流失治理的針對性
在水土流失防治上必須根據各地水土流失特點,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突出重點,有的放矢的進行防治,才能取得多快好省的治理效果。對三江源區、內蒙古草原區、重要的水源地庫區、已竣工的重點防治區,以及有潛在侵蝕危險的森林區,實施全面封禁,進行重點預防保護,防止新的水土流失。對能源富集、礦產開發集中區、生態極度脆弱的晉陜內蒙古接壤區,煤、油、氣田建設區及西北大開發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區域(如入藏鐵路等)實施重點監督,妥善處理建設和生產過程中的廢渣棄石,實施礦區復墾造田,對城市開發建設和公路、鐵路、機場、供水、排水等造成的植被破壞形成的水土流失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對黃河、長江上中游、珠江上游南北盤江、京津周邊和毛烏素沙源區、黑河、塔里木河、丹江等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以及三線南水北調水源區采取綜合措施實施重點治理[[4]。
根據十六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十五”期間,應優先實施黃土高原多沙粗沙區溝道治理工程、長江黃河上中游水土整治工程、新疆塔里木河生態治理工程、重點水源區保護工程、風沙源地治理工程、石灰巖地區石漠化防治和土地搶救工程、東北黑土地保護工程第一大批重大戰略工程,以盡快改變生態惡化、水土流失嚴重的局面,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進程。
要確保水土保持發展戰略順利實施,必須把水土保持提高到基本國策的高度來認識,切實加強領導,部門密切配合,加大機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力度,強化全民的水保意識和法制觀念,形成一個“水保為社會,社會辦水保”的濃厚氛圍才能奏效。
參考文獻:
[1]劉江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2]呂驥武為什么同樣的暴雨,災情大不相同[N]人民日報,1981-09-10
[3]水保司,農業司《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十百千”示范工程》匯編[Z]2000
[4]水利部全國水土流失公告[Z],2002
ThinkingAboutStrategyonSoilandWaterConservationDevelopmentInChina
Abstract:Basedonthelawsofsoilandwaterlossandeconomyaswellasthestrategyofnationaleconomyinthethirddevelopment,thestrategy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developmentforfutureshouldbeasfollowings.Landresourcesshouldberationallyopenedandused,andthestructuresofland-usageandindustryshouldbethemostreasonable.Eco-environmentshouldbeimprovedbypromotingwhatisbeneficialandabolishingwhatisharmfulsuchasdroughts,floods,windandsandstorms.Acomprehensivemanagementshouldbeundertakentoimproveagriculturalproduction’’sconditionsandhelpfarmerstoalleviatepoverty.Theresidentsintheareaswhereeco-environmentisbadlydeterioratedshouldbeemigratedtospeedupthestepofwhollyconstructingawell-wealthysociety.Considerationmustbegiventotheactivitiesofprotection,controlandpreventiontopushconservationworkfurtherinallsides.Rightmeasuresshouldbetakeninviewofdifferenterosionstostrengthenthecontrolofsoilandwaterlosses.
Keywords:soilandwaterconservation;strategyfordevelopment;thinking
- 上一篇:文化體育局科學發展觀活動總結
- 下一篇:礦業開發與水資源矛盾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