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式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時間:2022-03-04 10:38:21

導語:發現式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現式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希望我們教師擯棄傳統教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為此,對學生學習模式的研究成為了當下重點課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也在不斷地思考怎樣的學習模式比較適合初中數學教學,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上世紀60年代,布魯納(J•s•Bruner)“發現式學習”(DiscoveryLeanling)非常好,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數學規律,整個教學過程,學生不僅僅習得了知識、規律,還在獲知過程中體驗了過程、發展了能力,有效促進了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最終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學習目標.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就發現式學習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望能有助于課堂教學實踐.

一、發現式學習的教學效果概述

筆者長期將發現式學習用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發現其教學效果有如下幾個方面:

1.保證了教學的質量,由于是學生的自主發現,所以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長期保持;

2.長期地實施,有助于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促使學生的外部學習動機向內在的學習動機有效轉化,最終實現學習力的正增長;

3.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因為發現是基于一定的認知基礎才能發現的,發現問題能力是在不斷發現的過程中能夠得以有效提升的;

4.問題的發現僅僅是發現式學習的第一個環節,在發現問題后,尤其是自主發現問題后,學生的好奇心被有效激發,驅動問題的探索與解決,長期堅持用發現式學習組織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的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態度和精神,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發現式學習的教學策略例析

下面筆者以《統計圖的選用》教學為例,就發現式學習的課堂組織進行分析.

1.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是提高發現式課堂教學效果的首要環節,《統計圖的選用》這節課的內容是《數據在我們周圍(一)》其中的一個章節,其本身就有“發現”的意味,教材在這節內容的處理上也是從學生學過的幾個統計圖出發的.以我國四次人口普查的結果載體,幫助學生有效回顧扇形、條形、折線這三種統計圖的相關知識,總結和提煉三種統計圖具有怎樣的特點.筆者認為人口普查與學生的距離不是很遠,而且人口眾多是我國的一大特色,可以將其作為一個應用,但是教學資源可以進一步擴展,讓學生自己在課前在生活中尋找和發現,整節內容完全可以設置成與學生的生活有關,內容也較為新穎的情境,有助于打開學生“發現”的閘門,借助于發現式學習模式進行課堂組織,學生在課堂上經歷“觀察、比較、分析、歸納、交流”這樣幾個環節來獲取信息,“理解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這一過程中有知識的發現與應用,最終還促進學生統計觀念有效形成,學會了“根據具體問題的需要選擇適當的統計圖描述數據”;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大膽嘗試、自主探索的科學探究精神,遇到問題不武斷,而是學會了根據信息作出適當的推斷與決策.

2.教學環節設計

(1)課前發現生活

課前,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通過社會調查搜集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數據整理.(如本班學生到校方式;本班學生最喜愛的球類運動等等)

(2)創設生活化情境設問引導學生發現

情境1:出示小明的身高折線統計圖.情境2:出示小明一天的時間安排條形統計圖.情境3:出示小明一天的時間安排扇形統計圖.結合上述3個情境設置如下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同時完成原有認知的復認.問題1:上述三個情境分別是什么圖?表示什么?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問題2:你從哪幅圖中,能清楚地讀出小明一天睡覺的時間以及小明睡覺的時間占全天的百分比?設計意圖:初步發現三種統計圖的特點,嘗試著從不同的統計圖中思考可以獲取怎樣不同的信息.在問題的探討過程中,可以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留足時間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溝通和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的潛力,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3)“問題———情境”驅動從統計表到統計圖的發現

給學生提供建國以來我國共進行了5次人口普查的一張統計表(如表1),引導學生自主發現信息,創設問題情境驅動學生的認知深化.

(4)處理自己課前發現的數據

課前要求學生觀察生活,通過社會調查搜集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數據整理.這個時候可以要求學生將自己發現并整理了的數據拿出來,接著以小組為單位制作適當的統計圖進行組間的交流,比一比哪個小組制作的圖更清晰、明了.設計意圖:課前學生自主調查發現了數據,再通過處理數據這個環節,給學生時間主動地觀察、實踐與交流的平臺,學生運用知識、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的樂趣,增加了發現的質量,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作者:周正榮 單位:江蘇海安縣紫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