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鄉村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

時間:2022-02-03 03:57:40

導語:提高鄉村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高鄉村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延展和深入,鄉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也在不斷追求創新與升級[1]。但客觀而言,由于受經濟等條件限制,鄉村小學的教育教學資源還是與城市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此外,鄉村小學生們普遍來講個性較為內向、靦腆,不愿意與外人交流與溝通。因此,想要全面提升鄉村小學生們的數學計算能力,教師就必須讓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效果最大化,并且通過多元化、豐富化的數學計算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鄉村小學生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進而全面提高鄉村小學生們的數學計算能力和綜合水平。

一、原因分析

(一)思維慣性的制約。所謂思維慣性是指,當個體的思想或思考問題的方式充分適應當前環境后,在突然進入新的環境時,無法立刻進入新的思想意識狀態,仍然保持在前一種環境中。一般來說,心理素質較低的個體思維慣性會很大,小學生恰恰屬于心理素質較低的群體。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有意識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小學教育工作的內容之一。(二)主觀態度的被動表現。小學計算題常見錯誤的不斷發生與學生做題時的態度有一定關系,但這種態度的表現更多是被動性的,也就是說,是題目本身使學生逐漸變得松懈下來。事實上,我們根本無法要求小學生在做每一道計算題時,都能嚴格地按照解題流程一步步進行計算,就連老師自己也無法做到。主要原因在于,當我們習慣了用某種有效方法去解決問題時,無論在什么時候,只要再次遇見相類似的問題,就會去機械化地照搬原有套路。特別當這些相同的題型全部集中在一起時,學生就會很自然地進入某種程式化思考模式中,而在旁觀者看來,學生的這種表現就是審題不認真、粗心大意。(三)速算及其相關概念的問題。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在教育學生時,經常會要求他們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因為再好的腦筋和記憶力也會有遺漏,況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不經常使用的知識會被慢慢遺忘掉,數學計算中的筆算和口算關系與之剛好類似。比如計算100-12-8+16-27,如果用筆算方法會比較浪費時間,所以很多學生會選擇用口算,從題目本身來說,用口算是能夠被接受的,因為比較簡單,但遇到乘法題就不一樣了,比如16×15×5。在計算這道題時,最穩妥的辦法就是筆算,可當前的教育為了培養學生口算速度,大量引入速算和簡算的概念,并把這當成是一項技能,要求學生必須掌握,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計算出錯埋下了伏筆。學生接受教育,是要體驗被教育的過程,而不是為了獲得受過良好教育的稱號;數學計算題的重點在于解題步驟和流程,而不是僅僅為了得出正確結果,過分強調計算的速度和夸大速算、口算、簡算的作用,并不利于學生的成長,這也是數學計算題常見錯誤的原因之一。

二、對策分析

(一)教師應“寓教于樂”有效培養鄉村小學生計算學習興趣。雖然鄉村小學生們較為靦腆,不善言辭,不愿進行主動表達,但其普遍也對新鮮事物感到陌生又好奇,充滿著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教師想要在鄉村數學教學過程中全面提高小學生們的計算能力,首先就要做到“寓教于樂”,充分培養小學生的計算學習興趣[2]。由于當前階段鄉村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課堂教學普遍較為乏味、單一且枯燥,許多教師習慣沿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教師怎樣教,學生怎樣學。結果導致小學生們的計算學習興趣不斷下降,且缺乏一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想要扭轉這一教學窘境,教師應當采用一些較為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讓鄉村小學生們的注意力能夠高度集中并且被趣味化的教學方式所吸引,才能在計算學習過程中“親其師,信其道”。舉例說明,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乘法》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在講解關于如何計算兩位數與一位數的乘法計算方式時,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為鄉村小學生們創設這樣一個生活化的計算學習情境:“同學們,你們的家長平時帶你們去超市買牛奶么?”顯而易見,學生們都會積極回答,“帶過。”接下來,教師進行繼續提問:“那么每箱牛奶有多少袋牛奶?”當然這一問題學生們對針對自己所見過的不同牛奶給出不同的答案。教師接下來提出這樣一個教學問題:“小明和媽媽去超市買牛奶,某一品牌的牛奶一箱有16袋,小明和媽媽買回了2箱,每一袋牛奶3元錢,請計算出小明媽媽一共花了多少錢?”毫無疑問,鄉村小學生們結合本節課的所學和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能夠列出數學乘法算式16×2×3。但如何計算這一算式想必許多學生都會滿頭問號充滿探究興趣,接下來教師展開本節課的細致化講解便會水到渠成,異常順利。這種生活化極強且寓教于樂的教學體系下,鄉村小學生們會深刻的理解和明白:數學知識來源與生活,買牛奶這件小事都蘊藏著如此多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智慧。小學生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必然會得到充分的激發,數學計算能力也會潛移默化的有效提升。(二)教師應全面引導鄉村小學生養成數學計算各項良好習慣。1.指導鄉村小學生養成認真的審題習慣在新時期的鄉村小學數學計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讓小學生們養成各種各樣的計算學習良好習慣。在計算審題過程中,教師應讓鄉村小學生們能夠認真負責的反復讀題、審題,不落下每一個細節和已知條件。具體來講,面對一道計算題時,學生應當首先看一看整個算式由幾部分構成,接下來要認真思考這一題目按照一般計算方法應當進行如何計算;再確認一下此題是否還有別的某些特別的數學條件,是否能夠用較為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這種認真、精細的審題習慣一旦養成,鄉村小學生們的數學計算能力和準確度必然會得到迅速提升。2.教育鄉村小學生養成耐心的檢驗習慣實事求是的講,結合現階段鄉村小學生們在計算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和錯誤案例不難發現,小學生們不是將數字抄錯,就是將口訣背錯,還有就是小數點位置點錯等等,其實都是一些可以完全避免的小錯誤。想要有效改善這一問題,教師應當全面培養鄉村小學生們養成耐心、細致的數學計算檢驗習慣。教師可以采取主動提示法和錯題集整理法進行相應的指導。比如說,學生們在計算過程中疏忽或者馬虎出現不應有錯題時,教師可以進行語言上提醒:“仔細檢查一下,看一看這道題究竟存在哪?”讓學生們能夠自我檢查、自我反思,進而在教師的提醒中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再比如,在遇到一些經常出錯的乘除法計算類型題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可以將自己做錯的習題進行整理和記錄,形成一本“錯題集”,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樣的計算錯誤以及讓自己養成耐心的數學計算檢查和驗算習慣。(三)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全面增強數學計算邏輯教學力度。平心而論,新時期教育大背景下,鄉村小學計算教學課堂中通常展現出這樣一種教學趨勢和現象,那就是教師普遍重視算法教學而輕視算理教學。這就導致了鄉村小學生們雖然會做題,但卻不知道計算過程背后隱含的深刻道理,其計算能力無法得到質的提升。鑒于此,教師應當結合鄉村小學數學教學實際情況,同時開展和落實算理與算法教學,全面加強小學生們計算邏輯和應用水平。在計算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向學生講解算理,而后講解算法。舉例說明,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混合運算》一課教學過程中,針對“先乘除后加減”這一數學計算法則的滲透教學而言,教師應當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采用舉例子、講算理、列算術式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們能夠從計算法則中熟悉和掌握背后的“算理”,接下來教師全面展開具體計算過程講解和實踐練習。教師在具體授課過程中也應當對鄉村小學生們較為疑惑的重難點數學知識部分進行細致化的算理講解和推敲,讓整個邏輯清晰明了,小學生們能夠全面理解和掌握算理核心內容后再進行算術式的相關計算講解和習題跟進。這種全方位、深層次的計算教學體系必然會讓小學生們的計算綜合水平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與此同時,還能夠有效培養鄉村小學生們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新時期鄉村小學數學教師有效提高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和水平教學之路可謂“任重而道遠”。教師應當結合鄉村小學生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和性格特點制定更為科學化、合理化的教學方案和應用創新意識十足的教學方法。力爭讓鄉村小學生們的數學計算能力能夠全面有效的提高,讓鄉村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水平能夠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曾玉梅.關于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研究[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6(6).

[2]王曉靜.淺談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6(3).

作者:唐春玉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靈川縣潭下鎮中心校(棗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