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9 10:46:00
導語: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社會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大量流動,將不可避免地帶來新的社會問題和新的挑戰。如何強化社會穩定,是建設和諧社會中一個迫切而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穩定和諧社會基礎
1構建和諧社會應重視對流動人口的組織和管理
把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但是,由于流動人員往往以來源地為基礎,結伙結群,容易導致幫派性質組織的形成,也容易因利益沖突而產生突發事件,一些社會經驗不足的年輕人還極易被不法分子引誘利用而走向犯罪,當前外來人員刑事犯罪率已達到了80%以上。要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實現外來人員與本地居民的和諧相處,就必須做好流動人員的管理和疏導工作,尤其是要把流動黨員的黨性發揮出來。
城鎮各級黨工委應充分把這些流動黨員組織起來,采用“管理同樣、宣傳同享、服務同等”的方針,發揮他們在流動人員內部的協調作用,“以外管外”,如設立“流動人員之家”作為支部活動場所,給以一定的經費支持,幫助建立政治理論學習例會制度、綜合治理信息員制度等一系列針對性的工作制度,以資料交流、物品交流、情感交流、愛心交流為工作重點,引導外來人員盡早適應第二故鄉。這種外來人口自我管理與加強街道對流動人員的外部管理相結合,必將有利于推進城市和諧社會的建設。
2發揮流動黨員黨支部的作用
2.1促進對流動黨員的有序管理
對一個到新的環境中求生存的流動黨員來說,如何適應新環境,如何站穩腳跟是他們的當務之急,外出后能與原黨組織主動保持聯系的只占20.5%。黨員的流動使原來嚴密組織體系所表現出來的組織優勢被打破,使一部分黨員脫離原有“鏈條”后又未能與所在地的單位或街道黨組織銜接,處于“斷線”狀態而游離于組織之外。流動黨員黨支部的建立使有著相同的生存環境,有著共同的愿望和要求的流動黨員組織在一起,黨員的組織生活更有針對性和凝聚力,促進了對流動黨員的有序管理,保證流動黨員權利和義務得以實施,有利于提高流動黨員的黨性意識,發揮他們在建設和諧社會中的先鋒模范作用。
2.2發揮黨員在流動人員中的核心作用
由于流動人員遠離家鄉和親人,難免會產生矛盾、煩惱、苦痛,甚至產生生存危機。此外,一些犯罪分子混跡在流動人口中,引誘、教唆、組織一些流動人口參與違法行為。這些信息,只有與他們生活接近的人員才能及時發現和掌握。流動人員中的黨員與其他流動人員外出打工的目標相同,具有相似的工作和共同關心的問題,加上“他鄉遇故知”心理上的親近感,往往相互間接觸交流頻繁。這些流動黨員既有熟悉周邊人員在故鄉的情況,又掌握流動人員在入駐地的動態這一獨特優勢,在保護流動人員的合法權益,諸如幫助解決勞動爭議、幫助流動人員解決就業、子女入學等等問題上,流動黨員黨支部容易成為流動人員自我管理中的核心力量,對構建和諧社會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3發揮政府工作的參謀助手作用
外來人員的計劃生育工作是流動人員管理工作的難點,一部分人甚至就是為逃避計劃生育而外出打工的。流動黨員黨支部可以根據工作實際,發揮他們熟悉情況的優勢,協助計生部門開展對育齡婦女的登記、摸底,建立檔案,上門做思想政治工作等。對文明意識淡薄、街面無證攤販多、無牌無證三輪車上街收廢品等外來人員集居地所表現的令城管部門頭痛的不和諧現象,也往往可以通過流動黨員黨支部凝聚力的輻射和宣傳教育達成問題的解決。實踐表明,以入住地為基礎建立的流動人員黨支部,在其中所起的協調導向作用,是其他組織所無可比擬的,在建設和諧社會中起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3加強對流動黨員黨建工作的認識和研究
3.1加強對流動黨員黨建工作的認識
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執政目標,而和諧社會的基礎是多元性,即在一個社會里,各種利益群體的訴求都能得到充分表述和尊重,各自的利益能得到適當的協調,只有在這樣的局面中,才有可能保持一個社會的和諧,也只有這樣的和諧社會才能穩定、發展和進步。流動人員是目前中國社會中規模最大的群體,只有尊重他們的利益訴求,加強對他們的服務和管理,社會和諧才有堅實的基礎。加強流動黨員的黨建工作,在流動人員隊伍中建立黨的組織,發揮流動黨員在流動人員中的先進性作用,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優勢。
3.2加強對流動人員黨支部工作的研究
外來流動人員中的黨組織是一個新生事物,存在著許多必須認真研究努力解決的新問題,如對流動人員黨支部的職責定位問題。其地位和職責不同于鎮村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不同于機關黨組織的“保證監督”,也不同于國有企業的“政治核心”,對該組織的定位問題要作超前研究和適時指導。又如流動黨員黨支部組建原則問題;怎樣的組織設置才能發揮最佳效果;流入地與流出地黨組織如何協調管理;可否選配熱心于社會工作,思想作風正派,組織能力較強,在群眾中有較高威望的同志為專職黨務工作者等,這些問題的解決與否,影響著和諧社會的實現程度。
3.3加強對流動人員中黨員管理的研究
要按照“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的方針,及早把流動人員中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才有利于發揮他們在帶領農民奔小康,在建設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如何加強在流動人員中發展新黨員的力度問題;流動人員入黨的標準問題;如何增強黨員管理的針對性,選準載體,引導流動黨員發揮作的問題;如何發揮街道和社區單位的人才、信息、資金、場地優勢,提高流動黨員全面素質的問題;如何保障流動黨員的權利和義務問題;對流動黨員的“屬地管理、動態管理、雙重管理”如何規范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加強黨對流動人員領導所必須研究解決的,同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只要各方齊心協力、和衷共濟,安定有序、和睦相處的和諧社會一定會實現。
參考文獻
1王磊.98名學者建議:中國積極應對2010年前后風險期[N].中國青年報,2004-09-03
2王寧.鐵打的住房,流動的民工[J].城鄉建設,2005(3)
- 上一篇:市外商投資企業勞動合同書
- 下一篇:專兼職律師聘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