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性思想構建民主政治論文
時間:2022-06-15 03:48:00
導語:公開性思想構建民主政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所謂公開性,就是指在黨和政府決策、任用選拔干部、行政執法等工作中按照法律程序將具體工作內容通過一定的形式向社會公開明示,以接受群眾的評議和監督,并根據群眾意見改進工作的一種制度。列寧在領導俄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提出了一系列公開性的主張。學習列寧公開性這一思想,對于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政務公開,保障人民的知情權
為保障人民對國家事務的知情權,列寧特別強調在國家事務管理中實行公開性原則的必要性。早在十月革命前夕,列寧就指出:“每一個人大概都會同意‘廣泛民主原則’要包含以下兩個必要條件:第一,完全的公開性;第二,一切職務經過公開選舉。沒有公開性來談民主制是很可笑的,并且這種公開性還要不僅限于本組織的成員。”列寧在這里把“完全的公開性”看作是建設民主政治所必備的首要條件。在列寧看來,是否實行公開性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標志,沒有公開性就談不上真正的民主。只有一切與人民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情讓人民知道,重大問題和決策經過人民討論,才能確保人民的知情權,并能自覺地以主人翁的意識參與其中。為此,列寧在國家事務的管理中采取了一系列公開性的措施。
1,公開選舉和任用一切公職人員
列寧把選舉制看作是民主制的第二個標志,他認為實行比例制選舉,“這的確是最民主的選舉”。而真正體現“廣泛民主原則”的選舉,必須在完全的公開性的條件下進行。也就是說,公開性是保證選舉制的民主性質并發揮其優越性的重要條件。列寧認為,在具有公開性的條件下,“整個政治舞臺都公開擺在大家面前”,人們可以通過報刊、集會等多種渠道知道“某個政治活動家起初做過什么,后來又經歷過什么變化;在他困難的時候表現得怎么樣,他的品質一般說來又是如何”,這樣可以使每個人在選舉的時候“自然都能夠心中有數地決定是否選舉這個活動家來擔任某種職務”。通過這樣對國家公職人員的監督和制約,“可以造成一種生物學上的‘適者生存,的自動機制”。“關于這一點,列寧又以德國社會為例,論述了公開性與選舉制相結合的好處。他說:“完全公開、選舉制和普遍監督的‘自然選擇作用’能夠保證每個活動家最后都‘各得其所’,擔負最適合他的能力的工作,親自嘗到自己錯誤的一切后果,并在大家面前證明自己能夠認識錯誤和改正錯誤”。黨執政后,列寧進一步強調把公開性原則用于國家公職人員的選舉和任用方面。他指出:“現在是工農國家做了‘主人’,它就應當廣泛地、有計劃有步驟并且公開地挑選最優秀的經濟建設人員,挑選專業的和一般的、地方的和全國的行政管理人員和組織人員”。列寧在這里所強調的“公開地挑選”,是指在選拔公職人員時要克服“共產黨員局限在領導者的圈子內”考慮問題的毛病,廣泛的征求群眾意見,實行公開競爭,擇優選拔。他說:“群眾應當有權為自己選擇負責的領導者。群眾應當有權撤換他們。群眾應當有權了解和檢查他們活動的每一細節”。也只有這樣,才能“把每個領袖放在適當的位置上”。為了真正貫徹實施選舉原則,列寧還明確提出“黨組織的選舉原則應該自下而上地貫徹執行”,“只有在無法克服的警察阻擾和極特殊的情況下才可以放棄這一原則”。這實際上是進一步保障了人民享有民主選舉的權力,充分地體現了人民的意志。
2.實行公職人員報告制
列寧主張實行公職人員工作報告制。由他起草并經黨的“八大”修改通過的俄共(布)綱領闡明:要“通過實行公職人員負責制和工作報告制的辦法,使政權機關進一步接近勞動群眾”。這是保證“日益充分地實現民主制”的重要措施之一。在1921年《俄共(布)中央委員會關于對待非黨工人態度問題的信稿》中,列寧進一步指出:“所有負責的公職人員一律定期向工農群眾做實事求是的工作報告。這種報告每月至少安排一次,使非黨工農群眾有機會對蘇維埃機關及其工作進行批評”。“不僅共產黨員,而且擔任負責工作的所有公職人員……都應當做這類工作報告”。根據列寧提議,俄共(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再次強調:“蘇維埃執行委員會和主席團的全體成員必須在全體大會上向自己的選舉人作工作報告,每月至少一次。”“共產黨員領導下的省執行委員會應擬定一個有系統地向居民報道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情況和蘇維埃機關的政治活動的計劃,并按照這個計劃派遣負責工作人員到省內的工廠、村鄉等等的大會上作報告。”不僅如此,在由列寧和勞動國防委員會直屬委員會主席奧波連斯基同志簽署的勞動國防委員會指令草案中明確規定了全體人民委員必須遵守的“勞動國防委員會關于建立各經濟人民委員部報告制度的指令”和“人民委員會關于建立所有的人民委員部(不僅是經濟的而且包括非經濟的人民委員部)的報告制度的指令”。列寧認為通過實行公職人員報告制,可以把公職人員的政績和各方面的表現公開地擺在人民群眾面前,以便于群眾進行監督、評價和取舍。
3.公開舉行黨和蘇雛機構關的會議
在列寧的時代,完全公開黨的領導工作會議是條件不允許的。但列寧認為,黨的公開性的大方向是不能改變的,必須盡可能的堅持。在十月革命勝利前,列寧就嚴厲批評了國家杜馬中的勞動代表指出,他們“沒有明確地提出把問題交給各個地方委員會的要求,對于自由派(立憲人)想撇開人民,把一個尖銳的問題交給專門的委員會去討論而不拿出來公開討論,不讓人自由批評的陰謀沒有表示反對”。根據列寧的提議,1921年,黨的十大決議明確指出,必須使“召開黨的領導機關的公開會議”成為一種制度,并規定黨的支部大會要公開舉行,必須盡量吸收非黨群眾參加聽會和討論。俄共(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再次強調:“必須活躍蘇維埃全體會議和蘇維埃代表大會的工作……必須做好縣的和省的蘇維埃代表大會的準備工作,要使當地所有居民都注意這些會議(在代表大會前廣泛進行口頭上和文字上的宣傳)。”列寧的這一主張實際上是保證了黨和政府決策的公開性和透明性。
二、審判公開,同官僚主義進行斗爭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內出現了嚴重的官僚主義、拖拉作風等現象。列寧認為必須用公開的方式來作斗爭,對官僚主義和拖拉作風案件要做公開揭露和公開審判。列寧主張“人民法院要加倍注意對官僚主義、拖拉作風和經濟工作上的指導失當進行司法追究”。“從原則上,這類案件不應留在官僚機關內部處理,而有必要交付法庭公開審理。
這不僅僅是為了嚴厲懲罰,而主要是為了公之于眾,打破那種廣為流行的認為失職人員可以不受懲處的觀念。”值得指出的是,不僅如此,面對黨內出現的這種情況,列寧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評。他認為,黨不善于對可惡的拖拉作風進行公開審判,“為此完全應該把我們大家以及司法人民委員部的人用發臭的繩子吊死,而且,我總在想,說不定什么時候我們就會因此而活該被吊死”。只有“把案件公開”,把它們置于“大庭廣眾之下”,對失職事件和有關人員公開審判,依照法律加以制裁和懲處,這樣才可以提高人們的責任心,反對很難消滅的壞事,可以引起工農群眾對這一重要問題的注意,“才能真正治好這種病”。列寧認為,這種做法的社會意義,比之由黨政機關“少數人秘密地了結”的愚蠢做法“要超過一千倍”。
三、輿論公開,充分發揮報對對蘇維埃政治和經濟的監督和促進作用
列寧十分重視輿論對黨和政府的監督作用。十月革命一勝利,列寧就在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公開聲明:“我們不希望有什么秘密。我們希望政府時刻受到本國輿論的監督。”為此,列寧提議,黨的一切決議不僅應當在黨的會議上,而且應當在黨的報刊和群眾集會上進行討論。也就是說,通過報刊和群眾集會上的討論,能夠使群眾更加了解政府的決議,使政府的決策更具公開性和透明性。列寧認為,報刊是公開批評、揭露國家機關及公職人員的重要工具,他說:“黨和蘇維埃的報刊的最重要任務之一,是揭發各種負責人員和機關的犯法行為,指出蘇維埃組織和黨組織的錯誤和缺點。”
不僅如此,列寧還十分重視在經濟建設中實行輿論監督的公開。他主張努力創辦這樣一種報刊:“它不是拿一些政治上的聳人聽聞的瑣事供群眾消遣和愚弄群眾,而是把日常的經濟問題提交群眾批判,幫助他們認真研究這些問題。”列寧認為這樣的報刊,一方面可以公開揭露并無情地抨擊經濟生活中的一切毛病,“從而呼吁勞動者的輿論來根治這些毛病”。另一方面,可以公開報道先進單位的模范事跡,起到榜樣示范作用。列寧還提出要重視報刊在經濟建設中組織競賽的作用。他說:“現在還需要我們做的就是組織競賽,即保證公開報道,是國家所有的村舍都有可能了解各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情況。”這也就是說,通過公開報道可以使各單位了解各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情況,對取得的成果進行比較,運用先進經驗發展生產。在列寧看來,公開報道這方面的情況,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改革,可以吸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他們切身相關的各種問題。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列寧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列寧全集(第41卷)C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列寧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列寧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列寧文稿(第4卷)[M3],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蘇聯共產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共全會決議匯編:第2分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 上一篇:學生發展挖掘創新潛能論文
- 下一篇:突出六個組工深化創先爭優座談會議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