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環境意識增強
時間:2022-11-23 02:58:00
導語:公眾環境意識增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環境意識是國民素質的重要內容,公眾環境意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國家環境保護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總書記在1996年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上指出“環境意識和環境質量如何,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提高全民族的環境意識水平、加強環境保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我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
關鍵詞:公眾;環境意識;環境保護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處于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各個方面的建設,更是使環境問題不僅成為全國,也是全世界人們關注的焦點,這無疑給中國帶來巨大的環保壓力和責任。在多重壓力形式下,公眾的環境意識就尤為重要。故對公眾的環境意識進行研究,并尋求解決措施,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和參與意識,促使其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這是當前中國應該解決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完善環境保護權利基礎,加大環保知識宣傳的力度
在確立公民環境權基礎上拓展人的環境道德意識視野,提高對待環境問題的覺悟。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充分發揮機關、媒體、學校、單位、社區等各級組織的作用,深入群眾,開展以社區為單位,進行環境宣傳教育。大力宣傳環境保護的意義,使人們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性,增強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結合“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進行廣泛宣傳。
今后環境宣傳的著力點應首先從政府官員、領導干部環保意識的提升入手,由于我國公眾環境意識的“政府依賴性”較強,若然各級官員和領導干部對環保的認識上升至如GDP、計劃生育等問題的高度,則在公眾環境宣傳上必將事半功倍。
二、完善環境教育體制
我國1992年召開了全國第一次環境教育工作會議,并提出“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的口號。自此,環境教育在全國蓬勃發展,并向規范化和制度化方向發展。以中小學為主的正規教育是環境教育的重中之重。從自己所面對學生的特點和本地區、本學校的環境狀況出發,探索多種形式行之有效的環境教育方式和方法。
1.因時因地因人實行環境教育
由于城鄉差異、文化程度差異、經濟收入差異是影響人們環境意識差異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環境教育時要有針對性,要使人們學到他能學的、想學的、學以致用的知識,這樣才能達致高效率的環境教育效益。在城市,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較多,可以通過電視、電影、網絡、報刊雜志等向公眾進行環境宣傳教育;也可以組織公眾,開展一些環保活動,進行環境教育;政府和環保部門、環保組織也可以將環保教育開展到社區去,走進人們的生活空間。在農村,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較窄,主要是電視,我們一方面可以電視上加大對群眾進行與他們的生活、生產相關環保知識、環境法律、法規,環保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
2.實踐中進行環境教育
成人學習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成人過去的生活經驗。早在1926年愛德華?林德(EuardLindeman)建立的成人學習理論就認為個體比教育結構更重要,課程應該圍繞成人學習者的需求和興趣建立。他認為,成人只有在需要解決來自生活經驗中的問題時才有學習的動機。1990年MolcolmKnowles又提出成人學習的動機論,他在林德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成人不僅要學習他們需要了解的東西,教師還應該幫助成人學習者意識到“需要了解”的東西。社會公眾多數是成人,可以借鑒和結合成人教育理論,警醒社會公眾的環境知識和環保技能,從而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改善人們的環保行為。
3.運用心理學知識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進行環境教育
美國犯罪學家凱令從一座漂亮大樓的一扇窗戶的玻璃被打破了,而沒有及時地維修,從而又增加了幾個破爛的窗子中,悟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論”。另一位心理學家威爾遜提示公園的管理者,用詩一般優美動人的警示語換下以前枯燥乏味的無人性化的語句的牌子,從此,使公園里的情況發生了巨變,折花的人驟然減少。后來,他對這現象作了解釋,他的話被人們稱之為“護花原理”。如果人們把環境當作“公共財產”或“共用地”,那么他們就會把他們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污染當作理所當然,甚至認為不對這片共用地做點損害,自己就吃了虧,在這種思想或意識下,對大眾進行的環境知識的教育和宣傳也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因此進行環境教育,不能忽視環境育人的“破窗理論”和心靈育人的“護花原理”,應該應用心理學的知識,抓住人們的心理,將“破窗理論”和“護花原理”應用到環境教育中來,進行的宣傳和教育才會起到良好的效果。
4.凸顯社區教育在環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社區教育是指以社區為范圍,以社區內居民為教育對象,旨在發展社區、提高社區居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為目的的教育活動。社會公眾中的成年人在社會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們的表現對孩子的影響程度不可低估,他們中很大部分都是家長,而家長在家庭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充當一個主要的角色,他們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將對孩子有著直接而長久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家庭教育十分重要,不可忽視,故應以社區為單位,在每個社區開展環境教育。
5.以物質保障促成社會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是一個復雜系統,其自組織性、自適應性、動態性的共同作用,合成了環境教育的社會響應。這種社會響應的現代方式主要是居民生活方式的“綠色革命”和環境保護組織的政治參與。我國《環境保護法》所規定的:“國家鼓勵環境保護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普及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第5條)“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第8條)其實環境教育和獎勵都是發動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相輔相成,獎勵是為了動員公眾,公眾被動員后還必須知道如何科學、有效地從身邊做起,從而真正實現全民環保。
三、更新消費理念,倡導環境消費
國內外學術界普遍認為,急劇膨脹的消費需求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深層次原因。發達國家滋長的“消費越多越體面”的觀念,不僅鼓勵人們以貪得無厭的態度去消費資源、能源和商品,而且刺激人們盡可能多地把它們消耗和浪費掉,其結果使生態危機愈益嚴重。故由高消費向環境消費轉變,便成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由高消費向環境消費轉變,必須采取一些具體措施。
1.樹立科學的環境消費意識
當傳統的高消費日益明顯地暴露出其對生態環境進而對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危害性時,當代社會成員在觀念認識上應自覺地摒棄高消費的愿望和行為,以一種既能確保自己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又不會對生態環境構成危害的消費意識約束自己的消費行為,這樣一種具有互利功能的消費意識便是環境消費意識。
2.推廣使用綠色產品
雖然在我國現階段大力推廣綠色產品的經濟基礎還不夠扎實,但中國有著獨特的文化優勢,完全可以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環境消費之路。這些文化優勢表現在:一是具有“養生”傳統,特別重視從大自然中獲取營養,治療疾病,這正是環境消費扎實的群眾基礎;二是有儉樸節約的美德,而環境消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合理利用節約資源;三是講親情重后代,而環境消費恰恰為實現這個目標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基礎;四是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強調陰陽平衡、自然和諧,這與環境消費倡導的人與自然友好關系是非常近似的。
3.建立確保環境消費的社會機制
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應符合保障消費者人身健康的要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加強保護消費者健康權益的立法工作。消費者在選擇商品和服務時,應把確保健康放在第一位。社會各界都應關心、關注環境消費等等。
四、完善公眾參與環保機制
1.大力發展民間環境保護組織
當代中國的民間環境保護組織是非營利部門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保護環境資源、防治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重要力量,公眾、社團和民間組織的參與方式和參與程度,將決定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進程。
2.建立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在進行某項人為活動之前,對實施該活動可能給環境質量造成的影響進行調查、預測和估價,并提出相應的處理意見和對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環境影響評價活動的法律化、制度化,是國家通過立法對環境影響評價的對象、范圍、內容、程序等進行規定而形成的有關環境影響評價活動的一套規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我國環境保護的主要法律制度之一,也是環境監督管理的主要制度之一,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仍有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