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同志群眾觀點及其現實意義

時間:2022-10-12 04:18:00

導語:陳云同志群眾觀點及其現實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陳云同志群眾觀點及其現實意義

陳云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在其思想理論寶庫中蘊含著豐富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他的這些思想對于我們今天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推進廉政文化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陳云群眾觀點的主要內容

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陳云同志認為,對待群眾的態度問題,是一個根本立場問題,世界觀問題,黨性問題。他在長期革命生涯中十分重視充分發揮群眾的積極作用,從而形成了他具有鮮明特色的群眾觀點。這些觀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是革命和建設事業勝利的根本保證

陳云認為,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一切工作的主體力量,只有獲得他們的積極支持和擁護,革命和建設才能成功。否則,一切工作都“鮮有希望。”1934年9月,他針對當時游擊戰爭開展不利的情況指出:游擊戰爭開展不起來,“甚至找不到飯吃,歸于失敗,就是因為沒有去發動群眾,得不到群眾的幫助。”正因為如此,所以他始終認為:“群眾的發動,是黨、政、軍一切工作發展的基礎”,是我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勝利的根本保證。

(二)群眾是英雄、群眾出智慧

陳云認為,作為實踐主體的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認識和智慧的源泉。他強調,“沒有人民,就沒有英雄”,“離開群眾,世上是沒有什么諸葛亮的。”相反,任何所謂的好漢,一旦離開了人民群眾,就將一事無成。所以,陳云強調,一切群眾斗爭中的經驗教訓,是我們最好的學習課本。

(三)共產黨人是為群眾“當差”的。

共產黨人是為群眾“當差”的,這是陳云一貫堅持的觀點。他明確指出,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大家,為大家‘當差’的。”為此,他反復強調,各級政府和黨員必須切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這樣人民才會感到政府能夠給他們辦事,是人民很好的‘公仆’”。

(四)群眾的利益和需求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陳云指出:“革命的目的是為了勞動者人人有吃有穿,而且要吃的較好,穿的較好。”他還多次重申,無論是鋼也好,還是其他基本建設物資也好,如果妨礙了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有必要重新考慮我們的建設方針。

(五)群眾的意見和呼聲是評價干部和工作好壞的重要尺度

陳云認為,人民群眾的滿意程度就是評價黨員、干部工作好壞的重要尺度。因此,他在考慮和選拔干部時,特別重視考察被選拔對象與群眾聯系的密切程度,并多次強調“與群眾有密切聯系”是選拔干部和考察黨員的極其重要的條件之一。

二、陳云群眾觀點的基本特征

陳云同志反復強調我們黨的工作要依靠群眾,深入發動群眾,把做好群眾工作作為我們黨的一項根本工作。綜觀陳云在不同時期的有關講話和論述,他的群眾觀點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堅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和教育引導群眾相統一。

陳云同志認為,黨是為民謀福利的,黨的一切活動、一切任務都不能不建立在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基點上。但是,這不是說群眾就是天生的革命派。黨要發動群眾必須“教育群眾”。在這方面,主要應當做以下工作:

第一,要提高群眾的政治覺悟。1939年6月,他在談到黨的支部問題時指出,“支部的責任是要引導群眾一步步走向共產黨的周圍,所以應該在各種斗爭中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使他們相信我們黨的一切口號、主張就是他們的切身的要求,并且為這些口號、主張而努力奮斗。”

第二,要提高群眾的文化水平。他認為,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也是黨教育群眾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組織發動群眾的重要條件。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陳云多次指出,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

第三,要教育群眾正確看待和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1933年4月,陳云在總結蘇區工人的經濟斗爭時指出:“這種傾向,表現在只看到行業的狹小的經濟利益,妨礙了發展蘇區經濟、鞏固蘇維埃政權的根本利益”。建國后,他要求各級領導機關,要經常向職工群眾進行關于基本建設方針、政策的宣傳教育,提高廣大職工群眾對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認識。

(二)堅持發動群眾與關心改善群眾生活相統一。

陳云同志指出,人民群眾是黨的依靠力量,充分發動群眾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同時,“共產黨必須天天關心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堅持發動群眾與關心改善群眾生活統一起來,是陳云所反復強調的觀點。因為:

首先,他認為,“充分發動群眾是開展一切工作的關鍵”。這決定了黨的一切工作都要走群眾路線。要把充分發動群眾,調動群眾積極性作為工作的中心和關鍵來抓。所以,他強調,黨的各級組織特別是擔負領導工作的同志,一定要把充分發動群眾這一環節抓住抓好。

其次,他指出,“改善群眾生活才能發動群眾”。因此,“我們要注意群眾的切身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困難,這是發動群眾的關鍵。”在國家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上,他提出了“第一要吃飯,第二要建設”的著名論斷,主張要在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建設。

(三)堅持聯系群眾與改善領導作風相統一。

陳云同志認為,能否密切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系,與領導干部作風問題息息相關。要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就必須加強和改進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

第一,克服官僚主義。早在1940年他就指出:“當權的大黨,領導干部很可能成為官僚。要堅決防止和克服官僚主義。”他強調,“領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作調查研究工作”,這正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是與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完全一致的。

第二,發揚民主作風。陳云深刻指出,“”發生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黨內沒有了民主集中制,取消了集體領導。他再三說,黨內生活就是既要有民主,又要有集中。

第三,加強群眾監督。他認為,搞好執政黨的自身建設,必須充分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因為一些黨員有可能“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種權力為自己謀取私利”,因而有脫離群眾的危險。通過加強群眾監督,可以提高共產黨員的黨性覺悟,使其不丟掉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三、陳云群眾觀點的現實意義

陳云同志的群眾觀點來源于他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經驗總結,經過實踐反復證明是完全正確的,對于我們黨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學習陳云同志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思想,同樣對于我們今天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這種指導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正確處理群眾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許多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措施相繼出臺。要保證這些政策和措施能為廣大群眾所理解、支持和擁護,就必須從維護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確保各項政策和措施出臺后,能為群眾帶來可切身感受到的實惠,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帶來的豐厚成果。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科學論證,統籌兼顧,把群眾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不能為了群眾眼前的暫時利益而犧牲其長遠的根本利益,但為了群眾的長遠利益而必須犧牲其眼前利益時,要做好耐心的說服教育工作,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努力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同時,還必須充分考慮到群眾的心理承受能力,切不可超越群眾的覺悟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片面追求“高指標”、“高速度”,搞那些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要堅持正確的政績觀,把群眾的意見和呼聲作為評價干部工作好壞的重要尺度,把群眾高興不高興、支持不支持、滿意不滿意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只有這樣,才能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改革開放的事業才能順利進行。

(二)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必須切實維護群眾利益,解決與民爭利問題。

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物質生活,但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在利益的分配上,人們不可能處于同一個水平線,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利己主義、“一切向錢看”等思想會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侵蝕人們的思想。這就向我們尖銳地提出了如何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局部利益與群眾利益的關系問題。作為共產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是讓利于民、為民謀利,還是與民爭利、侵害民利,這最為群眾所關注,也是群眾評價我們黨風好壞最實在的東西。我們有些領導干部,為謀取個人和小集體利益,向群眾亂集資、亂攤派、亂罰款,侵害群眾利益,造成黨群、干群關系緊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對群眾反映強烈的與民爭利、損害群眾利益的熱點問題,要開展經常性的集中整治活動。要在重點整治增加農民負擔和企業負擔、醫藥購銷中的不正之風和公路“三亂”的同時,加大力度,重拳出擊,對在征用土地過程中侵害農民利益、城市拆遷過程中侵害居民利益、企業破產和改制過程中侵害職工利益以及拖欠農民工工資等問題開展專項治理,狠剎與民爭利、侵害群眾利益的歪風。作為黨員領導干部,要帶頭處理好個人利益、局部利益與群眾利益的關系,當兩者發生矛盾時,做到先民后己,自覺退讓,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只要我們多為群眾著想,多為群眾辦事,不計較個人和小集體得失,不謀取個人和小集體私利,就會得到群眾的信任,就會在群眾中產生感召力和凝聚力,密切黨群關系就有了根基。

(三)糾正黨內不正之風,搞好黨風廉政建設,要充分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

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這是一條永恒的真理。去年底,黨中央頒布實施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要求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防體系,為糾正黨內不正之風,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指明了方向。必須明確,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一切事業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反對腐敗,搞好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們在整頓黨風的過程中,必須廣泛發動群眾,緊緊依靠群眾,充分發揮他們的監督作用,要擴大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強群眾民主監督。要以廉政文化建設為契機,積極推動廉政文化進社區、進家庭、進學校、進企業、進農村活動,營造廉政文化的深厚氛圍,激發廣大群眾投身反腐倡廉事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要自覺把自己置于群眾的監督之下,要定時向群眾通報一個階段的重要決定和重大事項,要按中央要求,及時申報公布個人重大事項和收入情況,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和批評。通過加強群眾監督,形成強大的社會反腐合力,對于糾正黨內不正之風,搞好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四)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

共產黨員是人民的公仆,各級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們要把關心群眾、幫助群眾、真心實意為群眾服務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抓,把它作為治黨治國之本。我們在進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是否注意關心群眾疾苦,真正為群眾解決生活困難,對于促進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重大。因為只有關心和改善群眾的生活,黨和政府才能贏得廣大群眾的信任和擁護;也只有關心群眾疾苦,并切實幫助其解決工作和生活上的實際困難,群眾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和諧穩定。必須明白,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人民群眾始終處于主體地位,起著支配作用,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就不可能維護穩定的社會秩序,和諧社會建設就無從談起。因此,各級領導干部要站在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認真傾聽群眾呼聲,切實解決群眾疾苦,真心實意為群眾服務,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決反對以權謀私和其它一切形式的不正之風,堅持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政務環境,杜絕暗箱操作,打造陽光政府,真正取信于民。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社會的長治久安,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安康。(作者系中共新干縣委副書記、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