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因素探析
時間:2022-08-30 04:11:00
導語:影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因素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相較于普通本科院校,面臨的壓力更大,問題更多,挑戰更強,其原因,既有高職院校思想認識的偏頗,又有現代信息網絡化的負面干擾,更有高職院校自身結構性矛盾和培養目標定位之迷茫,如何保障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開展,需要在端正認識,正本清源的基礎上,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多管齊下,實行“綜合治理”。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因素探析
長期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關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教社政[2005]9號)等文件的頒發,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和發展創造了空前有利的政治環境。但在實踐中,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展仍面臨許多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相應對策。
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政策定位的影響
政策是行動的指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政策定位應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有力的支撐和可充分發展的空間,但是綜觀我國現有高職教育法律、法規和政策,可以發現,截止目前為止,我國有關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存在著語言和內容并不完全一致的表述,如1996年5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職教法》)第4條規定:“實施職業教育必須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果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政策定位不能與《職教法》的規定保持一致,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那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地位將會被削弱,甚至為排斥或排擠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了理論和政策依據,因此,在有關文件中應清晰、明確的表述高職人才所必須達到的“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要求。
二、高職院校管理層思想認識的影響
受傳統教育目的觀的影響,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功利價值取向變得日益明顯,在巨大的就業壓力下,高職院校往往片面強調《計劃》和《決定》要求培養的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專門性、實用性人才,而有意或無意地忽視思想政治理論和人文素質教育,其主要表現就是: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全部圍繞市場和職業轉動;國家規定必須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務實”、“實用”的包裝下被公開地、赤裸裸地予以削減或以各種形式變相削減;思想政治理論課很難獲得科研立項和經費投入;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實行“差別”待遇(如教學工作量要求比專業課教師高,教師被安排在非工作時間授課等);思想政治理論課一律實行合班教學,一兩百人甚至三、五百人一起上課。如果不盡快扭轉高職教育的這種功利價值追求以回歸到高等教育的真正目標——人的全面發展上來,將會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全面、長遠、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的危害。
這就涉及到高職教育的一個本質命題,即高職教育的終極目的到底是什么?是面向經濟建設或社會服務第一線的專門應用人才還是和諧社會的和諧個體也即“人的發展”?,前者只是一種現象和形式,而后者才是實質和內容。
勿庸諱言,高職教育的定位是“職業”教育,但這種職業教育已經姓“高”而屬于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因而“高等”教育才是高職教育的“目的”,而“職業”教育只不過是高職教育的“航線”而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4條規定:“高等教育必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頒布不久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也再次強調了職業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堅持育人為本,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換言之,高職教育是高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其教學體系的開發應當在注重職業和技能訓練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的培養,將“育人”放在至少與“育才”同等的地位,從而兼顧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否則,高職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或職業培訓就沒有任何質的區別。
加強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等德育教育也是由高職學生的現狀所決定的。我國實行的是淘汰式的招生錄取制度,高職學生入校時相較于其他類型學生實際上并無明顯的優勢和強勢,其優勢和強勢必須依靠2至3年的高職教育來打造。高職學生畢業時,其所擁有的“資本”和“能量”就在于:立足一線、扎根基層而不好高騖遠的求職理念;兢兢業業、點滴積累而不急于求成的事業發展觀;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而不張揚浮夸的工作態度;吃苦在前、樂于奉獻而不斤斤計較的處事風格;主動合作、善于溝通而不清高自傲的為人風范;虛心好學、刻苦努力而不固步自封的人生進取精神。這些因素才是用人單位之所以青睞高職學生而不選擇理論知識更精深、智商更高、適應能力更強、動手能力也并不遜色的本科學生的真正原因。本科學生往往因眼高手低、提要求、講條件、進得來、留不住而使用人單位既愛又怕。因此,對高職學生的培養,應揚長避短,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與法紀等如何做人的教育,首先學會做人,其次學會做事,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其就業軟競爭力,以適應多元化社會對人才軟實力的重視與需求。
作為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管理決策層,如果不能真正地從思想上統一到上述認識上來,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行動必然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忘掉”。因此,端正高職院校管理層的思想認識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正常和有效運行的關鍵。
三、高職院校自身結構性矛盾的影響
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較,我國高職教育的迅猛發展,必然帶來諸多與高等教育的要求不協調、不完善的地方,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而言,其因素主要有:
1.由于許多高職院校由中專升格而來,專門的、權威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管理機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小組,不能按照普通高等院校的要求正常設立,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等同于一般的普通課,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無法享受特殊的“政治待遇”,因而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關注,教學管理力度難以隨著學校辦學層次的提高而得到應有的提升。
2.高職院校的職業性、技術性決定了很多學校“理工為主”的發展定勢,有的學校既未設立人文社會或基礎課院系,更遑論設立專門的“思相政治理論課部”,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施依附、從屬于其他專業課教學實施單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生存和發展失去了舞臺和空間。
3.教師水平參差不齊。高職院校教師學歷和知識結構相對薄弱,得到培訓和進修的機會相對較少;原成人高校和中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本就偏少,升格或轉軌后忙于引進專業課教師而疏于引進公共課教師,再加上近幾年的高校擴招帶來教學班級的急劇增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任務十分繁重,基本上疲于應付,缺乏鉆研教學的時間和精力,更無科研的熱情和動力。不少教師知識陳舊,沒有把握時代脈搏,不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和黨的重大路線、方針、政策,教案幾年不變,課堂上只是用抽象的名詞解釋抽象的理論,僵化、空洞、干癟、陳舊,不善于運用理論詮釋現實社會問題,或者結合現實社會問題來展開理論,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變得索然無味。
4.學生學習動力不足。不可否認,高職學生相較于本科學生在學習動力,學習習慣,理論素養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落差。相當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受的是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就是以專業課為導向,專業課是“硬指標”,是“實課”,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軟指標”,是“虛的”,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是空洞的政治說教,僅僅是為了取得學分,因此,聽課不認真,人在課堂心不在焉,甚至遲到、早退、曠課現象嚴重就不足為怪了。
四、信息網絡化迅猛發展的影響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調查表明,85.98%的網民年齡在18—35歲之間,84.97%的網民文化程度在大專以上,這說明高職高專學生也成了網民的主體。互聯網固然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其本身無可厚非,但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在某些方面,學生甚至比老師掌握的信息還多還快,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時,腦海里裝滿大量的網絡信息進課堂,有些信息甚至與教學內容相悖,使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些觀點產生疑慮。這就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更加復雜化,使教師控制教學過程和教學對象變得更加困難。
上述影響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各種因素,是高職院校在向“高等教育”目標奮斗進程中所必須遭受的陣痛和必須予以正視的問題,只要認識到這些問題,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學管理和運行機制、教學改革、考試與評估督導改革、教師隊伍建設和教材建設等方面,多管齊下,實行綜合治理,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職院校的春天必將很快到來。
參考文獻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
[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1998年12月24日.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2005年10月28日.
[6]甘宗郊.《高校“兩課”教學改革芻議》.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7]林美卿,周新輝,吳偉安.《“兩課”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