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主義的合理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1 03:03:00
導語:集體主義的合理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國家要在和諧社會建設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更為重要的是培養社會自身的和諧機制。集體主義作為和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相對立的社會組織形式和觀念,讓它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它的社會關懷作用,應該是建設和諧社會或和諧機制的一條有效途徑。
[關鍵詞]集體主義;個人主義;巨型技術;和諧社會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發展,集體主義在人們的日常觀念中似乎有些久違了的感覺,盡管社會還在以各種形式去宣傳和提倡。與此相反,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卻在人們日常觀念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滋長蔓延。這正是對集體主義的合理性進行反思的大好時機,因為人們當前可能對這樣一些問題感到困惑,即如何理解集體主義的基本含義?集體主義存在的條件和界限是什么?個人主義能否包辦一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是否需要集體主義?在當代強調集體主義究竟有何意義?人們對這些問題感到困惑,一方面是由于社會處在轉型時期,各種社會現實和思想觀念相互交錯,人們難于作出判斷和選擇;另一方面,更主要是由于以往的理論工作只把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當作了論述的前提,而缺乏對這些前提進行分析,所以才導致人們缺乏思想的清晰性和堅定性。本文試圖從馬克思的勞動主-客體原則來考察這些問題,以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觀念,并求教于學界同仁。
一、勞動主-客體原則下的集體主義思想
以往對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理論認識常常缺乏深入分析精神。人們一般認為集體主義就是集體占有形式和觀念形式;個人主義就是私人占有形式和觀念形式。集體主義要求集體利益優先;個人主義要求個人利益優先。人們很少去追問各種占有形式和利益優先原則的合理性或合法性問題。即便有時做一些類似的追問,但也只是局限在經驗層面的探討。人們有時對這些問題常常爭論不休,也主要是由于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感覺經驗當作理論依據,而沒能上升到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度來審視這些問題。結果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三個理論組成部分常常缺乏內在的連貫性。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這些問題距離現實生活很近,再加上長期以來的政治理論宣傳教育,人們對這些問題都已經非常熟悉了,并把它們當作不需要任何哲學闡釋和分析的既定事實和理論前提,所以這些問題很難深入人心。但熟知并非等于真知,只有真知才能達到思想上的堅定性。馬克思說理論只有徹底才能說服人。我們感到對這些問題要想達到真知,就必須回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馬克思哲學原典中尋找理論根據,因為對這些問題的分析論證是馬克思哲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被恩格斯譽為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中首先指出,他的哲學與以往哲學——不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的本質區別在于從人的感性活動或實踐活動基礎上來理解對象、現實、感性。在隨后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以及其他的大部分哲學-經濟學研究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把實踐問題進一步集中于物質生產勞動這個主題上,認為物質生產勞動是現實的人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在生產勞動中必然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人還是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語言的生產者。不僅如此,他們還把物質生產勞動看成是包括自然界在內的一切現實的感性世界的存在基礎。[1]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切現實存在和思想觀念都是物質生產勞動這個主體的產物,它們都是在勞動的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下才得以產生和發展,因而只有在勞動主-客體原則中才能得到理解。再后來,馬克思和恩格斯把勞動主-客體原則具體化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一關系中來闡釋現實問題。
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一關系來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生產力決定著生產關系、決定著社會制度和人們的思想觀念。這表明不論是個人主義還是集體主義,不論是私人所有制形式還是共產主義的聯合體形式,它們都與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發展狀況有關。而生產力狀況就是人的物質生產勞動狀況,包括人的生產能力、生產方式、社會分工和社會交往方式等狀況。這些狀況決定著社會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狀況,即生產力是整個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動力原則。
在這里,切忌不要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與勞動的主客體原則之間的內在聯系割裂開來,否則將會阻礙我們對問題的深入認識。只有從勞動主客體原則來進一步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才會形成更深刻的認識。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狀況的實質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表現,一方面,人通過生產勞動將自己的本質對象化在自己的勞動對象中,從而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對象來認識自己的本質。在這個意義上,勞動主體與勞動客體(勞動對象)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也就是說,勞動客體或勞動對象、勞動產品在本質上是從屬于勞動主體的,是勞動主體的“無機身體”,因而人通過自己的生產勞動而合情合理地占有自己的勞動產品。所以對人的勞動產品的任何形式的剝奪和無償占有,則是導致“勞動異化”的深層根源,另一方面,人的本質力量是在生產勞動中不斷生成發展的,由于人的本質力量的不同即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同,則人們的生產關系或社會所有制形式也應該不同,而且人們的社會意識或思想觀念也隨之不同。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私有制是在原始社會后期父權制家庭出現之后才產生的,是與父權制家庭的勞動形式相適應的所有制形式。因為父權制家庭的勞動形式直至封建社會手工作坊這些勞動形式,既不同于原始部落的集體勞動形式,也不同于現代社會化大生產集體合作勞動形式,在那個時代里,社會勞動形式主要是以家庭成員時而可能附帶少量幫工為主體的家庭勞動,家庭勞動的資本和勞動資料也僅限于自己家庭所有。在這里,財產的擁有者同時也是勞動者。在這種情況下,私有制是合理的,勞動產品歸勞動者個人或家庭所占有是天經地義的,這表明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是相適應的。伴隨這種私有制也必然產生個人主義的思想觀念,并以這種思想觀念來維護私有財產的合法性。這種個人主義思想觀念在傳統哲學中還以“自我意識”這種唯心主義的抽象形式固定下來,馬克思認為,:自我就是“被提升到思維的利己主義。”[2]這種自我意識對于早期私有制生產關系來說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但在現代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原有的生產勞動形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再繼續沿用原有的私人占有制形式就必然產生激烈的社會沖突。要根本解決這一矛盾沖突,只能消滅私有制,揚棄私有財產。
另一方面,馬克思通過分析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理論,進一步闡述了集體主義存在的另一條基本原理:即在個人主義無能為力的地方,人們就只能選擇集體主義。馬克思認為雖然大工業把大批互不相識的人們聚集在一起,但無產階級并非是天生就有集體主義的團結本能。在實際工作中,由于普遍競爭的社會機制,雇傭工人最初總是采取一種利己主義的生活態度,他們總是為爭取就業機會和其他個人利益而相互分裂、彼此排斥。但當他們感覺到難以忍受資產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的時候,并在本能地反抗資產階級壓迫的斗爭中遭到慘痛的失敗的時候,從而當他們開始意識到單靠個人力量無法實現自己的目的的時候,只有在這個時候,他們才會自覺地聯合起來,形成一個有力的斗爭集體,并自覺地把集體利益放到個人利益之上,因為斗爭的經驗教訓使他們深切地感到,不依靠集體力量就不會取得斗爭的勝利,從而也無法改變自己的生存處境。[3]這個原理表明,當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面臨一個強大的斗爭對象的時候,即僅以個人的力量無法抵御這種強大對象強加于自己的傷害的時候,有著共同遭遇的并有著共同抵御目標的人們就只能聯合起來,形成一個緊密的聯合體。當人們開始意識到只有以集體的形式才能有效地實現每個人的利益的時候,那么,這個集體形式與其說是每個人的生活手段,不如說是每個人必然選擇的生活方式或生活目的。在這種生活方式中,集體主義的思想觀念不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這一條原理同樣也適用于社會生產實踐。當人們面臨著特殊的社會需要,必需完成一個巨型的勞動對象的時候,當人們感到單靠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無法完成這個勞動對象的時候,人們就必須采用集體主義的勞動形式。現代“巨型技術”生產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二、巨型技術條件下的集體主義示范
“巨型技術”是現代社會的一道奇異風景線,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產物,比如,制造載人宇宙飛船、描繪人類基因組圖譜、探測火星計劃等等。巨型技術代表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最高成就,它是通過綜合性高科技集團來共同完成的一項具有高度綜合性、高度復雜性和高度尖端性的巨型技術課題或技術產品。它不僅涉及到龐大的高科技人才隊伍,需要有巨大的財力、物力保障,涉及多學科的協同攻關,而且更主要的它是一個有著共同目標的復雜系統和有機整體。
巨型技術的這些特點決定著,在巨型技術條件下的生產生活必須是集體主義的,因為面對巨型技術這樣一個龐大而尖端的客體,是任何一個單個主體都無法單獨去完成的,它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共同合作來完成。所以它首先要求承擔這項技術任務的高技術團體必須是一個具有嚴密組織性和高度計劃性的集體。就其嚴密組織性來說,它不僅涉及到多學科的橫向協同攻關,而且也涉及到科研、試驗、生產制作、技能訓練和物資供應等一系列縱向組織環節。每個環節之間都必須緊密配合、有機銜接,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漏洞,任何一個小小細節出現偏差,都可能導致整個“巨型技術”毀于一旦。就其高度計劃性而言,它必須在事前就做好各項計劃準備工作,包括各項可行性技術指標分析;整體目標開發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分析;每個階段的預期研究成果的預測;以及與整體目標相配套的人財物的需求計劃等。
由于巨型技術要求的是一種緊密合作的集體勞動形式,那么它也要求該集體在充分重視每個個人利益的基礎上,同時要求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必須具有高度的集體主義思想覺悟,具有高度的集體主義責任感和榮譽感。因為巨型技術是一項高度復雜化、高度系統化工程,這種工程的主要特點是各個部分和各個環節之間的高度統一性,是一個高度“集成性”的整體。這樣一個勞動對象在實際工作中,必然形成集體與個人之間的雙向決定性關系:既有“正向決定性”關系,又有“反向決定性”關系。一方面,集體的整體工作目標決定著個人的局部工作目標。雖然集體中的每個成員都希望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利益,但在集成性整體中,個人的局部工作目標是沒有獨立意義的,局部的價值只能通過整體價值來體現。所以個人價值和利益只能通過集體的整體目標的最后完成來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某個局部任務完成了,但整體目標沒有完成或失敗了,個人價值仍得不到實現。這里所體現的價值機制就是整體決定部分的“正向決定性”。另一方面,個人的局部工作目標決定著集體的整體工作目標。因為在這個集體中,雖然每個人的工作目標是局部性的,但由于整體目標的實現必須依靠各個局部目標的實現為先決條件,所以在這里所體現出的工作機制就是局部決定整體的“反向決定性”。在這里,“正向決定性”關系與“反向決定性”關系的區別在于,前者側重的是個人的價值機制,后者側重的是個人的利益機制。這種雙向決定機制表明,一方面,集體要關心每個個人利益,因為集體的整體任務取決于每個個人的局部工作;另一方面,集體中每一個成員都要具備高度的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因為集體中的每一個成員的存在價值只能通過集體共同勞動的整體性來體現。所以這種思想要求決不是來自外在的強制,而是來自集體中每一個成員的高度自覺,因為任何一個人的無效工作或失誤,不僅破壞的是集體利益,而且同時也破壞了該集體中包括他自己在內的所有個人利益。所以他的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中必然包含著他對包括他個人在內的所有個人利益負責的內在自覺。
由巨型技術所示范的集體主義對我們當代社會生活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怎樣生產,人就是怎樣的。這種社會化大生產和世界化的交往方式也必然使人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對于當代高度社會化的人們來說,他們本來應該具有越來越強烈的集體感,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卻越來越產生一種相反的感覺,即人們之間越來越相互疏遠和分離。馬克思認為這是由于社會生活受到了包括資本在內的各種“非神圣形象”統治的結果,所以現代社會的主要任務就是去揭露和揚棄由“非神圣形象”所造成的各種異化現象,以恢復人們的集體感。他認為新唯物主義的立
足點就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
三、建設和諧社會的集體主義關懷
建設和諧社會是我們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取向,也是對當代社會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的根本解決方式。由于走上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曾經在發達國家自由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許多社會問題也就不可避免地隨著出現,比如,生態問題、貧富分化問題、三農問題、社會公平公正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和蔓延,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人們社會生活的和諧穩定。如何建設和諧社會,是當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
建設和諧社會實質上是建立一個能夠使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社會機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探索出這樣一種社會機制是一個非常艱難的事情。因為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具體發展道路,我們并沒有成熟經驗,而在全球化的時代里,我們又只能與西方市場道路接軌,并學習借鑒他們的發展模式。而西方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又是以個人主義和自由競爭為基礎的。
在這種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優勢經驗影響下,也使我們的社會生活遭遇到個人主義的浸染,比如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價值最大化的生活觀念已漸漸取代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由這種變化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客觀上已極大地影響了我們社會生活的和諧穩定。
而且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已普遍遭受到這些問題所帶來的危害。比如生態問題,它是人與自然之間不和諧的主要表現。由于追求利益最大化,有些人曾不計成本地利用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結果導致空氣污染、水資源污染、自然資源枯竭等等,這些破壞都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同程度危害。而這些危害幾乎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但又無法通過個人力量來加以解決。
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在目前的情況下可能有多種途徑,比如加強政府監管力度等,但其中一條有效途徑應該是人民群眾自發聯合起來共同對抗不正當經營者。如果人們能夠自覺地意識到集體的力量的有效性,而不對政府力量產生過分的依賴心理,那么各種社會問題可能會降到最低限度。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主義仍然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形式,但關鍵問題是如何把人們有效地組織起來。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形成于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高潮時期,他敏銳地注意到那個時期有一股強大的“共產主義幽靈”在歐洲徘徊。這股強大的幽靈就是當時無產者在個人主義自由競爭擠壓下所產生的集體主義的渴望。所以馬克思說:“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是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4]而階級就是有著相同立場和共同利益的集體。
在當代,西方社會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反對以個人主義自由競爭為基礎的自由市場經濟的民間抵抗運動,這些抵抗運動顯然已不像馬克思那個時代那么劇烈了,馬克思那個時代是為爭取生存權而斗爭,而現在則是為提高生活質量而斗爭。吉登斯把這種斗爭性質的變化概括為從“解放政治”到“生活政治”的轉變,生活政治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以合法的形式來解決各種社會問題。他們認為自由市場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提高了而是破壞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為了有效抵御自由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人們自覺地形成了各種民間社會組織,如綠色和平組織、女權運動組織、勞工組織、甚至同性戀組織。這些組織通過合法的斗爭形式來同損害人們的生活質量的各種社會現象作斗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自由市場經濟的無限膨脹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會的畸形發展。
現代西方社會所開展的反對自由市場經濟的抵抗運動對我們建設和諧社會有哪些啟示呢?應該看到,和諧社會是在承認社會差別的前提下來達到各種社會關系的和諧共處的,這種和諧關系決不是過去的平均主義,因而決不能完全通過國家計劃和國家干預來實現。當然國家要在和諧社會建設中起到重要作用,但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去培養社會自身的和諧機制,這種和諧機制的實質是社會自身避免畸形發展的相互制衡機制。我們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體主義作為和個人主義或利己主義相對立的社會組織形式和觀念,讓它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它的社會關懷作用,應該是建設和諧社會或社會和諧機制的一條有效途徑。
建設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新農村。但目前在我國廣大農村,仍然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原始農業生產經營模式,這種經營模式的缺點是生產技術落后,市場信息不靈,交換成本極大。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是我國三農問題的癥結之一。要想改變農村這種落后面貌,建設新農村,農民們還是應該以自發的形式走回集體主義道路上來,通過自發合作的形式形成規模農業經濟,在國家的引導和扶持下走現代企業化的發展道路,這也許是建設新農村可以認真探索的一條途徑。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6-77.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中央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2000(3):10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3.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58.
- 上一篇:民主普適論的認識論文
- 下一篇:市委中心組十七屆四中全會發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