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群眾認同路徑分析

時間:2022-08-17 10:10:59

導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群眾認同路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群眾認同路徑分析

摘要: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手機、平板電腦、數字電視等新媒體產品在人民群眾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從而使得信息傳播的互動性增強,出現了去中心化的趨勢,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群眾認同路徑提供了機遇和挑戰。如何利用新媒體時代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載體,豐富傳播內容、凈化傳播環境對于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群眾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群眾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力量之源,正如所說:“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規,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1]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群眾認同提供了新方法、新路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認同客體、認同主體、認同載體和認同環境中借助新媒體時代的平等性、社群性、共享性等特點,有助于改變傳統單一化的認同路徑,增強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群眾認同。

1新媒體時代的概念及特點

廣義上的新媒體是以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為基礎,通過網絡、通信等技術,以電腦或移動通信設備為終端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式。狹義上的新媒體具有時效性,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需要一定時期的媒體作為參照物,在參照物的對比下表現出的新的媒體形態。新媒體時代所有代表性的特征如下。1.1主體的平等及群體性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不同之一是,其所傳播和的信息僅僅有極少數是由專業人士提供的,而更多的信息都是由大眾提供。在新媒體時代,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網絡,通過電腦、手機等新媒體工具,自由的發表個人意見,從而使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平等性增強。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和交流具有很強的虛擬社群性。所謂虛擬社群是指借助網絡這一能夠讓人自由交往的生態環境,使人們聚集在一起并可以在社群內進行互動,從而創造出更優化的交流環境。新媒體時代的虛擬社會群在信息的表達和傳播方面比傳統交流更有靈活性和自由度,也使信息的和傳播更具平等性。1.2內容的即時性和共享性新媒體技術打破了時間的限制,使信息傳播的物理空間得到極大的壓縮。真正實現信息傳播的零距離。尤其是移動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信息的傳播擁有了更快速便捷的傳播渠道,將不同業務進行整合,暢通社情民意表達,成為突發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此外,新媒體使傳統雅俗之間的界限被打破,較大程度上實現了信息開放與資源共享,其數字化技術使不同信息符號之間可以自由、快速的相互轉換實現信息的全球化傳播,促進了信息之間的共融,同時也造成信息傳播環境日益復雜化。1.3形式的交互化和個性化由于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的發送者和接受者之間是一種雙向的信息交流方式并且在信息交流中雙方都具有話語和控制權。信息的傳播渠道呈現一種網狀的結構,它并沒有單一固定的信息源,而是分布式的。其中既有媒體與用戶之間的互動,也有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互動,信息孤島現象消失,信息與信息之間可以跨媒介流動,其交互性大大提高。由于信息的交互性和去中心化,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帶有很強的個性化,以信息技術平臺為基礎,無論信息的傳播者還是信息的接受者都有一個終端,信息的傳播者可以利用技術平臺輕松的把信息進行分類,然后信息被發送到每一個接受者的地址上。此外,信息的接受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信息的定制和檢索,這樣,無論是信息的發送者還是信息的接受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使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個性化,這樣就把傳統的“大眾傳播”被“小眾傳播”所代替。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群眾認同的過程及傳統途徑

價值觀的群眾認同是一個動態的實踐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質是一種正確的意識形態,其來源于社會實踐又指導于社會實踐。馬克思認為對實踐精神的掌握在于現實中的主客體的統一,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人與事物、對象之間首先是一種實踐的關系,人與人之間首先也是一種實踐關系[2]。這種實踐關系主要就是一種價值的關系,人的價值意識和價值認同就是在處理這種關系中生成的。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群眾認同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實踐過程,這一過程既包括客體向主體的內化,又包括主體向客體的反芻,價值觀和社會成員各占一端。2.1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傳統媒體由于其存在時間長,專業性優質內容生產能力強,它依然擁有著一定數量的受眾群體。因此,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群眾認同途徑中,傳統媒體的傳播影響力和話語權掌控能力是不可忽視的。傳統媒體主要運用報紙、電視、雜志等對全體社會成員進行有關價值觀方面內容的教育和傳播,同時注重了傳播的藝術性營造出一個便于接受的傳播氛圍。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媒體一對多的傳媒模式,使人的自由意志在這種媒體面前無法實現甚至被掩埋。馬克思指出,由于歷史的力量,人才逐步失去自由。人自由的本質使得人的社會性質的實踐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的,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實踐活動才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3]。因此,人自由意志的彰顯需要新媒體來打破傳統媒體的話語權。2.2政府倡導和促進意識形態及主流價值觀的教育,政府的倡導總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認知”把“認同”作為自己的前提和基礎,我國政府通過宣傳教育,讓廣大社會成員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遍和正確認知[4];其次,政府通過建章立制進行倡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政府的規章制度中,從而使其對人民群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增強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最后,領導干部發揮正面導向作用,爭優創先、積極示范,在社會管理中積極倡導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3利用新媒體拓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群眾認同路徑

3.1始終如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客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說,認同客體指的是指其生發、凝練地外在機理,外在機理作為大眾認同的基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群眾認同具有全局性和指導性作用。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及馬列主義、思想等思想作為核心價值觀的外在機理和認同客體,在新媒體時代我們依然要堅持不動搖。詹姆斯•卡倫在《媒體與權力》中指出,“新媒體會導致新的權力中心的出現,從而在現存的主導型維權結構內部引發日趨激化的緊張狀態;另一方面,新媒體有時候會繞開已經建立起來的媒體傳輸機構,遭到禁止或限制的信息,通過這種方式來破壞控制社會的等級制度”[5]。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使得各種思潮有了公開展現的場所,多元思潮的泛濫使得認同客體受到沖擊,在這樣復雜的環境下,我們更應該始終如一堅持馬列主義、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保主流意識形態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是新媒體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群眾認同路徑的根基。3.2“以人為本”滿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主體。人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主體,核心價值觀的群眾認同要求“以人為本”,滿足人的要求。物質需求是人的需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鄧小平說得好:“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6]。由此可見對核心價值觀群眾認同起重要作用的是群眾的物質利益。新媒體時代如何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群眾認同的現實基礎。新媒體時代網絡經濟成為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健全網絡經濟體制,調整網絡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在政府的監管下營造公平、合理、有序的網絡市場競爭環境,保障人民群眾的自由與平等,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以此為基礎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度認同。人的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在新媒體時代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需要改變傳統的宣傳方式,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以互動的形式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同時轉變話語方式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取代教科書式的說教,也有助于進一步加強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3.3推陳出新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載體。新媒體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群眾認同的載體如果僅僅把傳統媒體作主要的傳播載體,其單向式、灌輸式的傳播方式很容易造成群眾的反感,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群眾認同的路徑。如果利用新媒體時代的網絡通信技術,將文字與圖片、音頻視頻等結合起來,創新群眾認同載體,從而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公眾化和普及化。由于傳統媒體存在較久,其受眾群體和影響力不可忽視,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載體不能完全拋棄傳統媒體。新媒體時代,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應積極探索其與新媒體的合作模式,提供具有融合性、創新性的新聞產品,不斷滿足群眾的多元需求,重新獲得網絡融合、內容融合的新優勢,從而進一步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載體。3.4去其糟粕優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環境。新媒體時代資源的開放性、言論資源和傳輸成本的低廉性在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失序現象,如:虛假信息、網絡侵權、西方低俗文化等。這些失序現象污染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環境,同時也阻礙了群眾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群眾認同的環境的優化,需要政府和社會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政府應通過立法手段、行政監督和技術監控等方式保障公民權益、維護社會穩定、確保意識形態的安全,從而優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群眾認同環境。其次,互聯網行業應加強自律,同時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為政府對網絡環境的監管提供技術支持。最后,人民群眾應提高自己的網絡素養,增強辨別網絡信息的真假的能力,以高度的責任心對信息進行編寫和傳播,自覺創造出一種干凈良好的價值觀認同環境。

綜上所述,價值觀在新時期的群眾認同不可忽視新媒體時代,但是在借助新媒體時代的同時,更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這一認同客體不動搖,同時不忘“群眾”這一“人”的主體地位,充分利用新媒體時代多樣化的認同載體,優化復雜的認同環境,為新媒體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群眾認同提供新方法新路徑。

作者:張蘋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