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時間:2022-10-26 10:51:28

導語: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匠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摘要]“工匠精神”對職業院校培養高水平專門技能人才提出了時代要求,也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使命。職業教育效果的提升,有賴于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明確有的放矢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有賴于聯合企業,依托行業,走穩因材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線;有賴于豐富校園文化,結合社會實踐,開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通過有的放矢的路線設計、充分有效的課堂教學、豐富多樣的課外實踐,明以“修身立德”,功以“精藝致遠”,形于“文化成人”,形成合理的價值引導,為著力培養敬業、鉆研、創新型高水平專門人才提供思想保障。

[關鍵詞]工匠精神;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思想政治教育

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黨的報告則明確指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工匠精神”以培養從業者的專注敬業、改革創新、科技進步、精益求精為目的,以提升從業者的職業素養、道德、操守、能力與品行為本質。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依靠。面對信息時代、“微時代”背景下多元價值觀的沖擊,探索提升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正確途徑,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義,也是引導職業院校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有效手段,更是高級專門人才培養得以薪火相傳的本質要求。

一、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教育形式。作為專門型、實用型、應用型高級專門技能人才的培養單位,職業院校以人才培養為使命,以工作內容的專業性、工作崗位的適應性、工作性質的基礎性為辦學特點。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學生價值判斷標準的教育,也是對人生觀、價值觀形塑與糾正、重構的教育。高級專門技能人才是社會建設的生力軍和后備力量。職業院校時期是學生個體正確價值取向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個體價值判斷標準的形成與時代背景、家庭環境、同伴群體以及社會環境等緊密關聯。一方面,國家對于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視。黨的以來,在“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決策引領和旗幟鼓舞下,國家通過重點強化頂層設計、完善框架部署、激發辦學活力、提升體制保障,大力促進職業教育快速健康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隨著“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職業教育已經與“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等國家戰略緊密結合在了一起。“職業教育是人力資源的蓄水池、經濟發展的內驅力、社會和諧的穩定器,關系到一國的發展力、競爭力和現實生產力。”①另一方面,全球化、信息化在提高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也重構新的社會環境以及多元文化價值體系,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參與條件、支撐條件和基礎條件。當前寬松、自主、發展的社會環境,還為學生提供了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付諸社會實踐的機會,這就為學生在實踐中檢驗、踐行理論并將之內化為個人素養提供了便利。現代社會發展環境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條件的同時,社會生活多元化卻導致了價值體系多元化;網絡信息的隱匿性、便捷性也使得有價值信息和不良信息同時向學生群體敞開;現代生活與傳統價值體系之間的沖突則容易使學生陷入價值真空,這些都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職業院校辦學性質、學生培養、服務面向等方面的特殊性,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面臨重重困難。1.難以結合個體開展因材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赫爾巴特指出,教師是教育的引導者,學生個體才是受教育的主體與核心。幾千年封建文化傳承以來,“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君子不器”“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士農工商”等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直接導致工匠階層淪落為等級社會中的末流底層,并間接成為“沒落”和“沒有出息”的代言詞。現代教育以來,唯高等教育為主流、視職業教育為糟粕的社會思潮和相應認知仍有相當大的市場。在中考高考的激烈競爭下,優者能者進入高等院校和學歷教育、敗者弱者就讀職業院校的現狀,也直接導致職業教育的質量和發展現狀都不盡如人意。職業院校學生中低人一等、失落自卑、自暴自棄的消極情緒蔓延,學風班風差,學生學習基礎薄弱且進取心不足,校園文化枯燥單一,這些都不利于職業教育發展。2.難以結合學生開展與時俱進的思想政治教育。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在接受教育前已然形成相對固定化、個性化、趨同性與差異性并存的價值觀念。當前,大學生以“90后”為主,成長、生活和教育環境優越,慣于通過網絡獲取信息,擁有自我意識和個性追求,普遍拒斥“未經批判的形而上學”式“教條主義”教育,更加注重個體性感知。由此可見,職業院校學生的信息敏感性、思想多變性和環境多元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加不穩定。3.難以結合專業開展針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而專業則是學生學習和就業的生命線。職業院校以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為目標,專業教學中也包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資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備專業性、職業性的鮮明特征。然而,由于客觀存在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科研水平上的差距,職業院校學生普遍缺乏自控能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差,并且學習中面對挫折時的不良心態往往也會轉移到社會認知中來。在專業學習尚不能完全顧及的情況下,談及個人職業精神、職業能力、職業素養的提升,只能成為枉然。此外,作為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本應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修養以及教育技巧,能夠在專業教學中寓教于樂、寓教于啟發,正確引導學生價值取向。然而,當前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普遍認為,學生的專業學習尚且難以應付,學習之余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多半會流于形式,因此,往往不愿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專業相結合,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難以打動學生、引起共鳴。

二、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手段,以抽象理論內化為實踐和價值品質為根本。黨和國家對于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賦予職業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使命,“工匠精神”對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新時代“工匠精神”背景下的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備以下發展要素和全新內涵。1.內涵要義堅持“工匠精神”,倡導敬業、鉆研、創新等基本內容。愛崗敬業是中國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和基本要求。從孔子對“執事敬”“事思敬”的主張,即要求做事嚴肅認真、專心致志不懈怠,到宋代朱熹將“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作為敬業的詮釋,再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吃苦耐勞、腳踏實地、奮斗奉獻時代典型的選樹,都是盡職盡責、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的體現。專注鉆研是立足于細節、傾心于堅持、篤定于品質的精神特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瑞士手表、俄羅斯航空發動機、日本相機等成功的經典案例,無不得益于精益求精、專心雕琢、嚴絲合縫的鉆研精神。創新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尺,是執著堅持基礎上的革新突破,是中國制造得以前行的核心動力。遠到古代四大發明,現論高鐵和量子科技,創新成為中國影響世界的最重砝碼。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必須圍繞“工匠精神”,以職業適應性為依托,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文化知識講授、專業技術能力培養、職業崗位專門適應性演訓,將學生課外活動、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均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影響力和可感性。2.內涵核心堅持以學生為本,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實踐。圍繞立德樹人、強化全員育人、形成教育合力,是新時期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應牢固確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注重發揮全體教職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作用,形成和諧向上的育人氛圍。首先,教育教學工作不斷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倡導教書育人、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其次,教育管理工作充分體現育人導向,把嚴格日常管理與引導學生遵紀守法、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結合起來。最后,后勤服務工作努力提升保障水平,為學生辦實事、辦好事,使學生在優質服務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此外,還應在實踐中引導和激勵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正把學校建設成為“思想文化高地”。思想政治教育還必須結合學生個體,把握學生心理,進入學生內心,以個別談話、問卷調查等方式摸清學生的心理狀況與所需所想。通過建立充分有效的激勵機制,開展有的放矢、豐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激發學生提升學習和能力的自信心與熱情。3.內涵保障突出校企結合,強調促進平臺共建,實現素質與技能并舉。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應以學校教育和教師學生為主體,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構。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等黨政主要領導親自帶隊,黨政辦公室、學生工作部、團委學生處、教務處等部門齊抓共管,做到工作部署有規劃、任務落實有載體、貫徹執行有抓手、督查考評有保證。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還需要校企合作。如此一來,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保障一體化、社會環境和校企共建保障一體化,從而真正打造開放性、實踐性和包容性相結合,學生素質與技能并重的人才培養體系。

三、增強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徑分析

我國正處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快速發展時期,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專門人才。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學生一方面應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另一方面還必須依托正確的價值體系為指導。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過有的放矢的路線設計、充分有效的課堂教學、豐富多樣的第二課堂,明以“修身立德”,功以“精藝致遠”,形于“文化成人”,形成合理的價值引導,建立大學生德行并重的價值體系。1.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明確有的放矢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修身立德”。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學生為本、以育人為本,首先應凸顯價值目標。(1)“上接天線”。思想政治教育以政策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時代為背景。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職業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旗幟鮮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明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與方向,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2)“下接地氣”。職業院校學生以技術為導向,承擔著促進我國未來生產發展的歷史使命。“工匠精神”是一種基于技能導向的職業精神,源于勞動者對勞動對象品質的極致追求,具有精益求精、專注執著、嚴謹慎獨、創新創造、愛崗敬業以及情感浸透、自我融入的基本內涵。職業院校開展教育教學工作,需要教師以身作則,在教學實踐中精益求精,踐行“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當中,讓學生明了“工匠精神”的內涵,培育“工匠精神”意識;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徑,創設“工匠精神”的學習環境,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通過多媒體網絡技術的實施應用,圍繞熱點問題,開展合作學習,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號召力。(3)“協同推進”。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立足于課堂而不局限于課堂。首先,站穩課堂。通過系統的理論教育,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以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的意識。其次,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積極為學生進企業、進工廠創造機會,使學生通過與勞模接觸、與榜樣示范接觸,在交往中對“工匠精神”形成具象化感知,并逐步內化于思想、落實到行動。同時,堅持以協同教育為手段,發揮課程教學、課外教育、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通過定期召開專門工作會議,有重點、分層次、列專題、多形式地開展理論學習活動,研討思想政治教育新情況、新問題,明確工作任務和重點,豐富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載體。2.聯合企業,依托行業,走穩因材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線。“靜藝致遠。”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終極目標是服務學生就業,培養任務是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專業技術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工匠精神”是對職業院校培養內容的最好詮釋,是對技術的極致追求,是勞模精神在職業教育領域的集中體現。因此,應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貫徹到學生的技術教育、能力培養、意志磨煉等各個環節中,培養具有精益求精理念、扎實專業技術、勤勞努力品質和完整獨立人格的職業院校畢業生。在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首先,發揮榜樣教育的積極作用。通過請勞模、請先進工作者進學校與學生對話交流,以優秀行業人才的先進事跡激發學生熱愛所學專業,使學生形成對“工匠精神”的立體性思考,并在榜樣人物的事跡中感悟“工匠精神”。其次,開展行業企業實踐等社會實踐。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市場環境下,企業追求比較優勢就必須積極進行生產模式改革,改進生產技術。“工匠精神”是勞模精神,是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是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深化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全面感知和實踐思考。最后,融入企業文化建設。“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通過宣傳職業道德、理想、奮斗等企業文化,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內涵。以校企互動為載體,以實習、參觀、宣講為渠道,加深學生對職業、企業、行業的認識,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3.豐富校園文化,結合社會實踐,開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文化成人”。校園文化是學校環境、人文、信仰等因素的綜合,對深處其中的個體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職業教育理念應以時展為導向,積極將“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形成“工匠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應深入全要素育人,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理想信念和職業道德。首先,日常教育主體化。開展“我的名匠夢”“創新•感恩•責任”等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成長成才;開展校規校紀、學業規劃等專題教育,促進學生融入校園生活;開展“勞模面對面”“名人名家進校園”“青春講壇”等系列活動,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與人文素養;開展“名企一周行”等志愿者服務活動,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教育功能。其次,社會實踐常態化。注重社會實踐,強化全方位育人,提升育人實效。深入開展實踐教育陣地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全面培養工程。社會實踐是職業院校學生了解社會、參與建設、鍛造個人的最佳形式。通過社會實踐,一方面,可以直接展現當代職業院校學生樂觀向上、積極有為、勤于實踐的精神風貌,改變社會上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另一方面,能夠間接推動營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一種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創造的氛圍。最后,文化型塑與內外促進相結合。職業院校學生尚處于價值體系形成時期,具備一定的價值理念但尚不成熟,一方面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另一方面缺乏自我養成的心理機制。學校應積極輔助教育,“導之以行”,通過理論學習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體系和日常生活實踐準則。可以通過鼓勵學生開展“學習工匠精神、塑造工匠文化”的實踐活動,對優秀學生進行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以此強化學生學習“工匠精神”的動力,并在實踐中不斷將其內化為自我的價值理念。

四、結語

職業院校以培養國家現代化建設急需的高技能高技術人才生力軍為己任,思想政治教育則為職業院校學生成長提供思想引領與保障。全球化迅猛發展、網絡技術快速推廣、社會變革加快進行時期,一方面,資本邏輯泛濫導致物質化、價值標準單一化;另一方面,多元化思潮催生價值多元化,深入影響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結合學生思想、心理、學習的實際特點,有針對性、多維度、全方位展開,做到目標清楚、任務明確、內容體系科學合理、考核措施到位、反饋渠道暢通、可操作性強,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合理的價值指引,為企業、行業和社會建設發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參考文獻]

[1]孔德蘭,周建松.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理念與路徑[J].職教論壇,2017(21).

[2]陳立平.工匠精神培育視域下的高職思政課改革創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0).

[3]李曉伊,王繼榮.高校工匠精神培育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融合[J].繼續教育研究,2017(6).

[4]王靖高,金璐.關于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幾點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6).

[5]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6]宗海勇.大學文化和諧發展路徑探析[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4(8).

[7]胡子祥.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變革及對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2).

作者:錢永明 單位:蘇州市電子信息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