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投資擴大內需論文
時間:2022-06-04 11:55:00
導語:增加投資擴大內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黑龍江省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優勢條件分析;農業基礎設施投資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政策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增加投資、擴大內需是拉動經濟增長,保證就業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農業基礎設施是從事農業生產所必備的公共基礎條件、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具有顯著的生產乘數效應、農業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沒有明顯上升,缺乏農業基礎設施投資資金、農業比較效益低,投入缺乏補償機制,影響農業基礎設施投資主體的積極性、耕地質量下降、農田水利建設落后,能源增長緩慢問題依然是黑龍江省農業基礎建設的薄弱環節、國家要繼續增加對黑龍江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支持總量、政府要調動企業、中介組織和農民等社會力量參與小型公共設施建設積極性、各級地方政府要整合投入資金,調整農業基礎設施資金投入重點等,具體請詳見。
增加投資、擴大內需是拉動經濟增長,保證就業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國家投資的重點領域。黑龍江省要緊緊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在正確審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現狀基礎上,加大工作力度,深入開展以農業基礎建設投資為重點的新一輪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黑龍江省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優勢條件分析
農業基礎設施是從事農業生產所必備的公共基礎條件,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具有非排他性、非消費性和非競爭性,主要由國家供給,部分層次和領域面向市場。本文主要研究水利、公路、電力、耕地和部分農機設備。
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具有顯著的生產乘數效應,農業水利等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不僅能夠直接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還能夠降低自然災害的成災率,增強農業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保障農業生產的穩定性。農業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能夠降低農業生產總成本。農業電網的建立和改造既能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又能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耕地和農機的整備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增加了農業發展的后勁。
長期以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薄弱制約了黑龍江省農業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黑龍江省要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有利機遇,把增加農業基礎建設投資放在擴大內需的首位,切實下大力氣抓實抓好,以此推進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民就業數量的增加和農村消費市場活力的提升。
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中央十分重視黑龍江省農業發展,在政策上給予了很大的傾斜。黑龍江省土地條件居全國之首,耕地面積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國首位。總耕地面積和可開發的土地后備資源均占全國1/10以上,人均耕地和農民人均經營耕地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其中黑土地耕地面積988.0萬公頃,占東北黑土地耕地面積的63.9%,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85.6%[1]。黑龍江省擁有發展大農業的優勢,良好的土地條件有利于耕地的整備,能夠產生巨大的規模效益。可以利用擴大內需要資金進行大范圍耕地整理,集中連片開發整理黑土地,有力提高黑龍江省土地產出率。
黑龍江省的農業機械化事業發展很快,農業機械化程度和農業機械裝備水平居全國前列。“十五”期末,全省機耕、機播、機收程度分別達到90%、74%和31.2%,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75.7%。全省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807.7萬千瓦,農用拖拉機80萬臺[2]。據專家測算,在全省農業增產中農機化貢獻率已經超過30%,特別是黑龍江省農墾系統農業機械化程度是東北最高的,農墾系統的機械化程度已經超過90%。農機化對黑龍江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擴大內需背景下,要繼續增加農機補貼,大量普及農業機械,為黑龍江省農業生產提供堅實的支撐。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對水利設施建設的投入逐年增加。2008年中央財政對黑龍江省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的補助專項資金由2007年的10億元增加到30億元。黑龍江省從2008年9月至今年4月,全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就投入資金13.4億元,投入資金及使用情況列式如表1。水利設施建設投入的效益將日益彰顯。農村公路建設在覆蓋行政村的前提下,向自然村屯延伸。近三年來,全省農村公路完成投資231.67億元,建設農村公路59265公里。僅在2008年農村公路就完成24799公里,總投資107億元,是歷史上建設規模最大的一年,新增通暢鄉鎮89個、通暢行政村1737個,鄉鎮和行政村通暢率分別由82%和53%提高到91.6%和71.9%。全省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203億元,同比增長35%,創歷史最高水平[3]。農村公路建設極大地促進了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二、農業基礎設施投資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黑龍江省受計劃經濟體制和國家優先發展重化工業戰略的影響,“三農”問題比較突出。由于投入不足、缺乏補償機制、投資重點不集中等原因,導致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制約了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的大發展。
1.農業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沒有明顯上升,缺乏農業基礎設施投資資金。農業基礎設施具有公共產品性,國家又是微觀利益的收益者,因此國家應該承擔農業基礎設施投入份額的大頭,但長久以來國家沒有擔當起這個職責。我國建國以來農業投入呈連年減少趨勢,“二五”至“五五”時期,全國農業在整個建設投入中的比重應在9.8%-11.2%之間,“六五”期間降到5.1%,到1994年只剩下1.9%。據張德華等人研究,在黑龍江省這種情況依然存在,農業投資總額雖然年年上升,但是在總支出中的占有率卻并沒有明顯上升,甚至還有下降的時候,再加上物價的上漲,實際增加的投資額也就變得很有限了。
2.農業比較效益低,投入缺乏補償機制,影響農業基礎設施投資主體的積極性。農業比較效益低導致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機制的致命弱點是缺乏投入補償機制,通常是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或少有產出。這與農業的高風險、低收入的產業特征密切相關。由于黑龍江省農業經濟市場化程度較低,農業的自我積累功能低下,積累效益差,造成農業基礎設施資金投入后的資金不能迅速有效地聚集成回流,補償機制無法運行,銀行作為投資主體投入的積極性受到打擊。農業銀行和農業信用社,真正用于農業綜合開發、農業服務配套的信貸資金還不到信貸總量的45%,就是名義上的農業投入基礎的資金也由于農業比較利益低,而不得不投向非農產業。與農業相關的一些工商業和服務業,由于商業趨利行為的作用,通過各種行為剝奪農業利潤,造成農業投入資金的大量外流,進一步分散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總量。3.耕地質量下降、農田水利建設落后,能源增長緩慢問題依然是黑龍江省農業基礎建設的薄弱環節。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良好的耕地資源、水利設施和充足的能源。由于自然災害和農業污染的嚴重影響,黑龍江省耕地質量正在下降,現在全省中低產田面積達610萬公頃,占耕地面積的54%,其中水土流失面積500萬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44%。此外,黑土流失和嚴重退化、土地鹽漬化和沙漠化現象嚴重,每年因水土流失減少的糧食產量達20-40億公斤。從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看,小型水利設施的缺乏導致井灌水稻面積比重低。黑龍江全省已建成小型農村水利工程26704處,工程配套率只有70%左右,完好率只有60%左右,設計灌溉面積653.3萬畝,實際灌溉面積199.7萬畝,僅為設計能力的30%[4];2007年黑龍江省有效灌溉面積占糧食播種面積只占三成以下。水田發展布局又不盡合理。黑龍江省中部地區水田面積高度集中,東部的三江平原井灌水稻面積占73%,西部受干旱制約,井灌水稻1980年幾乎為零[5]。此外,從農業能源存在的問題看,電力增長緩慢。黑龍江省農村用電量2000年27.5億千瓦時,2001年28.7億千瓦時,2002年29.4億千瓦時,2003年30.7億千瓦時,年增長率不到5%[5]。
三、政策建議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將“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作為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之一。2009年以來,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國家投資4萬億元資金擴大內需,重點投向農業基礎建設和民生領域。黑龍江省要以此為契機,用足用好國家擴大內需財政資金,大幅度增加農業基礎設施投資總量,明確投資產權,整合投資重點,開創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局面,為實現黑龍江省打造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和建設現代農業,提供堅實的農業基礎建設條件。
1.國家要繼續增加對黑龍江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支持總量。公共產品供給制度理論認為,國家是大型公共產品的主要提供者。黑龍江省是產量大省,糧食產量對全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至關重要,意義重大。黑龍江省農業大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決定了黑龍江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外溢性,在增加投資、擴大內需前景下,需要國家財政資金的更多支持和傾斜。一是抓好重要糧食主產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良田建設等關系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關鍵環節;二是繼續抓好農田水利建設。不斷加強農田水利建設,逐步建立起農田水利建設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三是抓好“綠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補貼優質化、專用化農產品、綠色產品以及精深加工農產品生產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完善信貸支農服務。要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大對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由商業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樣化金融機構組成的內在互補功能的農村金融體系,以滿足農業基礎建設的金融需求。
2.政府要調動企業、中介組織和農民等社會力量參與小型公共設施建設積極性。由于黑龍江省財力緊張,無力支撐農業基礎建設龐大的資金需求,因此,在努力增加政府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的同時,應適當引入市場機制,積極探索建立政府主導、集體輔助、個人補充、市場運作相結合的籌資機制。世界發達農業國家發展史表明,僅靠政府的財政資金,不能適應形勢發展,也不符合市場經濟的環境特點。要按照市場化運作規律,運用多渠道的融資方式來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籌集財力。應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調動縣、鄉、村的積極性,約束和激勵農民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建設。通過財政引導帶動社會投資,拉動銀行貸款,啟動民間資金乃至引進外資,拓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供給渠道。在明晰產權的前提下,按照“誰使用、誰付費”、“誰投資、誰收費”的原則,在稅收、補貼、貼息等方面對民間投資給予優惠和鼓勵,吸引民間資金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事業。
3.各級地方政府要整合投入資金,調整農業基礎設施資金投入重點。一方面,要整合農業基礎建設投入資金。目前支農資金的安排是分部門管理的。這種管理模式使不同渠道的投資在使用方向、實施范圍、項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復和交叉,造成了各部門之間職責不清,多頭管理,力量分散,不利于統一監督、管理和協調,不能形成合力。因此,應對現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資金進行整合,加強統籌協調和統一安排,防止項目重復投資或投資過于分散,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對各分管部門的職能分工也要加以明確,確保支農資金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優先解決廣大農民最急需的生產設施。黑龍江省在使用擴大內需資金上,要積極調整農業基礎建設資金投資方向,加大對平整土地、土壤改良、節水灌溉、小型水利設施、鄉村道路、農村水電、農業機械化等農業重點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
參考文獻:
[1]張德華,車明誠.黑龍江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瓶頸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08,12(中旬刊).
[2]溫薇.強化農業基礎建設提高黑龍江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J].黑龍江糧食,2008(5).
[3]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黑龍江省農村公路、水利、能源重點項目全面展開[Z].財政部信息網絡中心.
[4]周慧秋.黑龍江省農業基礎設施對糧食產量影響及應對措施[J].農場經濟管理,2008(6).
[5]章磷,姜麗.黑龍江省農業基礎設施競爭力研究[J].農場經濟管理,2007(27).
[6]劉磊,臧慶福.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金融服務體系問題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 上一篇:高校人事管理模式研究論文
- 下一篇:技術員工職業分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