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下高校農業科技創新研究
時間:2022-01-11 15:39:00
導語:精準扶貧下高校農業科技創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業作為我國第一產業,其發展關乎國計民生。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憑借過硬的科技創新能力。高校作為農業創新的主體之一,在國家精準扶貧戰略中應加大農業科研經費投入,多渠道籌措農業科研經費;以農業產業需求為導向,有效推進高校農業科技供給側改革;加快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緊密對接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育,促進高校農業科技創新,為我國的農業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精準扶貧;高校;農業科技創新
一、精準扶貧視域下高校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意義
(一)推進高校農業科技創新有助于為精準扶貧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作為知識密集型組織,匯聚了各類學科,擁有著眾多人才。每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都傾注了“三農”領域里高校專家學者的集體智慧。他們關心農民生活疾苦、農村環境衛生建設、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全國人民更要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精準扶貧工作需要發揮高校的智囊團作用,根據不同的貧困區域和貧困戶情況,立足區域農業生產特色,加強農業科技攻關,采取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幫扶策略,提供智力支持。
(二)推進高校農業科技創新有助于為精準扶貧工作培養專門人才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貧困地區的農業產業基礎薄弱,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民文化知識水平和科技水平不高成為精準扶貧工作中面臨的困境,而擺脫這一困境需要通過教育幫扶,尤其要抓好高等教育。許多貧苦農戶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對農業的前沿技術和先進知識接觸非常少。有的農戶僅憑傳統農業種植技術、養殖技術開展小農生產經營,還停留在靠天吃飯的狀態,缺少技術指導和培訓。農村學子考上大學之后,雖然有一部分能夠返鄉創業就業,但人數并不是很多。通過發揮高校的人才培養作用,推進高校農業科技創新,能夠加快培養不同類型的農林專門人才,不斷提高鄉村振興人才素質水平。
二、精準扶貧視域下高校農業科技創新的現狀及問題
(一)精準扶貧中高校農業科技創新的現狀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高校作為引領創新發展、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是其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使命。近年來,我國不僅初步構建了高校科技創新體系,而且正在持續推進和大力加強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作。教育部副部長宋德民在2021年3月3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發布會上,強調要在“十四五”期間加快構建高質量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全面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一些農業高校為準確把握農業科技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關鍵點,積極主動對接地方農業產業發展需求,以地方農業產業問題為導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有效整合校內外一切可利用的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加大協同創新力度,開展許多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形成自己獨特的精準扶貧模式。例如,山西農業大學圍繞“富碳農業”產業鏈,積極組建山西省服務產業創新學科群“循環富碳作物學科群”,并實施科技創新“六大工程”。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精準扶貧模式、南京農業大學“科技大篷車”精準扶貧模式、華中農業大學“6+1”精準扶貧模式、河北農業大學“太行山道路”精準扶貧模式以及吉林農業大學“1+N”(一個產業發展和“科技+合作社+貧困戶”)精準扶貧模式都具有很好的示范推廣作用。
(二)精準扶貧中高校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第一,農業科研經費投入不足。“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2008年~2020年期間,尤其從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強調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以來,我國持續加大對科技總投入和農業科技投入經費,然而“十三五”時期投入增速比“十一五”時期明顯偏低。國家農業科研資金投入僅占全國農業GDP比重的0.71%左右,都沒有達到1%,這不僅低于全國所有行業平均2.14%的投入強度,而且遠遠低于發達國家2%~3%的財政投入水平。高校科研項目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有的農業科技項目研究周期長,因為科研經費短缺被迫在中試階段中止研究,可見財政對農業科研經費投入不足將直接削弱高校農業科技基礎研究工作,影響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無形中造成農業科技資源的損失。第二,部分高校并未能將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形成有效對接。高校為了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必須圍繞市場需求,以農業產業問題為導向。在精準扶貧中,要找準農企農戶的問題所在,對癥下藥。然而一些高校沒有考慮到農企和農戶的現實需求,開展的農業科技創新活動與經濟建設、產業發展融合度不緊密,并沒有重視市場應用價值和成果轉化價值,僅僅為了做學術而做學術,只體現出了學術價值或理論價值。第三,部分高校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的渠道不暢。農業科技市場發展正在邁向智慧農業領域發展,市場前景廣闊。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推廣離不開高校科技工作者、農業科技推廣人員、農業推廣中介機構的參與。目前,一些高校更多地依賴于政府主導推廣,缺少靈活的運作機制,部門間協調難度增加,沒有充分調動眾多參與者的積極性,成果轉化率低。第四,高校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未能有效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人才資源這一戰略性資源。長期以來,涉農專業是學生填報大學志愿的冷門專業,為了鼓勵學生報考,國家向涉農專業給予招生優惠政策支持。大學生在畢業就業擇業時,并沒有對農業產業產生極大的興趣。無論是農業大學,還是綜合性大學,涉農專業學生畢業時大多選擇城市就業,去貧困地區創業的學生還為數不多。因此,雖然農業科技人才數量在持續增加,但并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需求。在精準扶貧的關鍵時期,貧困地區人口流失現象嚴重,農業科技創新缺少知家鄉、愛家鄉、建家鄉的人才做有力支撐,必然發展動力不足,務必高度重視。
三、精準扶貧中高校農業科技創新的對策
(一)加大農業科研經費投入,多渠道籌措農業科研經費
高校作為精準扶貧戰略中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力量,以申報教育部、農業部、發改委等國家部委級項目和教育廳和科技廳等省級項目為契機,爭取獲批縱向課題,增加政府財政經費。此外,高校要拓寬農業科研經費來源渠道,善于主動探尋與企業、金融機構、農戶等取得合作的途徑,積極開展橫向課題合作,針對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及應用性強的研發項目,做好協同研發和創新。
(二)以農業產業需求為導向,有效推進高校農業科技供給側改革
精準扶貧中高校不能脫離生產生活實際開展農業科技創新,而是要走進現代農業園區、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及貧困農戶家里,深入農村基層開展調研,獲取真實需求。結合高校現有技術優勢,對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進行優化布局,敢于突破科研攻關項目。例如,研發高效安全的節水灌溉技術,讓農民掌握新技術;選育、改良新品種,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挖掘區域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工藝技術,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進高校農業科技供給側改革,加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提高農業科技競爭力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三)加快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推廣
要想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建設,不斷加強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良性互動。貫徹落實好國家和省市關于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政策,通過科技賦能引領農業行業產業創新發展。高校通過打破學科壁壘,促進不同學科交叉融合,加強科研攻關合作。充分借鑒斯旺西大學寶貴經驗,不斷優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組織結構,建立科技成果轉化融資機構,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并共同創辦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基金。通過舉辦農業科技成果對接活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
(四)緊密對接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育
高校要做好推進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以便更好地為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發展服務。隨著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農業生產正邁向智能化、網絡化及精準化的快速發展時期,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快培育全產業鏈需求的復合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勢在必行。高校教師要引導青年學子樹立正確的農業農村觀,在教學和科研中不斷引導學生認識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以及未來農村的發展潛力,激發學生學農之后學有所長、學以致用的熱情,成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的通知〔EB/OL〕.
〔2〕李金祥.創新農業科技驅動精準扶貧〔J〕.農業經濟問題,2016(6):4-8.
〔3〕趙春明.地方農業院校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的實踐與探索———以山西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17(1):1-5.
〔4〕程華東,尹曉飛.農業高校精準扶貧模式創新探究———基于四所農業高校的案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72-78.
〔5〕賈海剛.共享發展理念下高職院校科技精準扶貧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8(2):21-25.
〔6〕鐘智利,賈可.增強農業科技服務和創新能力對策研究〔J〕.農業經濟,2021(5):21-22.
〔7〕程孝良,莫維蘭.斯旺西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啟示〔J〕.中國高校科技,2021(5):53-58.
作者:孫立龍 董凡銘 肖婉辰 單位: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遼寧大學 藝術學院
- 上一篇:老年下肢骨折手術室護理方式分析
- 下一篇:規模養殖場犢牛養殖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