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體育論文:公共外交的體育目標詮釋
時間:2022-02-04 11:11:39
導語:外交體育論文:公共外交的體育目標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劉冠楠陳鋼工作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促進民間理解與國際認同,創設良好國際輿論環境公共外交可以促進民眾間的相互理解與信任,促進本國的價值觀念被他國民眾理解和認同,進而影響國際社會的輿論。誰能影響國際社會的輿論,誰就能在國際社會中居于支配地位,居于支配地位的國家就能夠對他國的對外政策施加影響,并使之朝著有利于實現本國國家利益的方向前進。“開展公共外交可以增進外部世界對中國的情況、政策和價值觀的理解,可以創造更加客觀友善的國際輿論環境,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3]“它能突破政府對政府的僵化和民間對民間的軟弱,著眼于未來,通過溝通和交流贏得外國民眾的信任和承認,因而是提升一國國際形象的重要途徑。”[4]中國是否能和平崛起以及崛起的過程,一方面取決于我們自己,另一方面取決于國際社會對我們崛起以及崛起方式的接納程度,這種接納程度受國際輿論環境制約。樹立國際良好形象,提高國家威望一個國家良好的國際形象是各國的戰略目標和謀求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它對國家的國際形象產生無形而強大的作用,使國際形象可以成為國家直接動用的資源,進而能夠維持和增進國家對外影響力和吸引力,“對于政府來說,只引導本國的公共輿論支持其外交政策時不夠的。它還必須贏得其他國家的公共輿論對其內外政策的支持。……現今國際舞臺上的權力之爭不僅是對軍事優勢的政治統治的爭奪,而且在特定的意義上是對人心的爭奪。這樣,國家的權力不僅依賴于外交的技巧和武裝力量地強大,而且依賴于它的政治哲學、政治體制和政治政策對其他國家的吸引力。”[5]這種強大的影響力就是國際威望,“在當今世界上,一個國家的國際威望和所處地位如何,在由傳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因素決定的同時,該國的知識潛力以及科學、教育和文化發展模式的吸引力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6]提供良好國際基礎,服務中國的和平崛起公共外交可以為中國的和平崛起提供良好的國際基礎。“英國《每日鏡報》的記者羅伯特•弗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現在的中國意味著什么?富裕、強壯、性感,想想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我們就不寒而栗,開幕式免費發放的礦泉水的費用,就足夠讓英國政府破產。這樣的輿論在西方發達國家是有代表性的,顯然這種對中國的評價所造成的影響是恐懼、壓力和一種抵觸心理。”[7]中國崛起所引起的“霍布斯主義的恐懼”會帶來他國的誤解,因此為了消除這種恐懼,為中國的和平崛起創設良好的國際環境并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我們應加強公共外交,發揮公共外交相對于政治外交、經濟外交的獨特優勢,通過文化的交往讓他國了解中國的戰略選擇和政治理想,信任中國并喜愛中國。
公共外交視角下體育外交歷史任務及其確定的依據
體育外交的歷史任務:在政府監管下,以體育民間社團體與精英為中堅力量,以公眾為基礎,以體育文化交流與傳播為主要內容,以體育文化表現形式為載體,與國外公眾進行積極的交流、對話和溝通,使外國公眾了解自己的情況和政策,接受和支持雙邊關系,改善本國的體育形象和國際輿論環境,為實現國家對外戰略目標與體育戰略服務以維護國家利益。具體任務及確定依據如下。促進中國和平外交理念與和平崛起方式的國際理解與國際認同,減少“中國威脅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增長迅速,中國的崛起已經是不可阻擋的歷史發展趨勢。一個大國綜合國力的增長與崛起,勢必會引起他國的恐慌,盡管崛起大國對他國并無傷害之意,但如果他國難以對大國崛起的方式產生理解與認同,就會對崛起理解為潛在的威脅。因為西方大國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德國、英國以及亞洲的日本的崛起都是以戰爭和掠奪方式實現的。因此,為了減少他國這種認知上的誤解,體育外交理應做出自己的貢獻。因為體育外交較少受到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制約,交流形式靈活,有助于不同國家尋求共同的目標和提供交流平臺,“如果行為體之間的共同期望使行為體具有高度的猜疑,使它們總是對對方做出最壞的估計,那么雙方就會形成相互感到威脅的關系,這就是所謂的‘安全困境’。相反,如果行為體之間的公有知識使得它們能夠建立高度道德相互信任,那么它們就會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它們之間的問題,這就會形成所謂的‘安全共同體’。”[8]“通過與各國的多方對話來增加相互之間的認同感與親近感,以進一步打破各種隔閡與心理上的距離感、陌生感以及過分的防范與戒心,從而在較大程度上減輕安全困境的束縛。”[9]表達中國“和諧世界”的政治理想并獲國際認同,獲取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威脅論”提供了產生可能與空間,因此中國構建和諧世界的政治理想要為世界所認知與認同,既要靠政策的宣傳,更要靠我們的實際行動,體育的交流就是最好的實際行動之一。因為相對于其他形式來說,體育交流更為直接,更為方便快捷,更易為人所接受。在體育外交中,展示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的不同體育文化與體育形態,以此促進對不同體育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充分認識到多樣性的文化與文明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讓世界人民充分認識到各種不同的體育文化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自己的獨特的貢獻,在此基礎上理解各國不同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不同社會制度與社會發展模式不是國家和民族之間交流的障礙,各國應加強包括體育在內文化的交流與對話,以互相取長補短,共同維護各種文明與文化的多樣性,這本身就是中國倡導的“和諧世界”理念的重要體現。可以說,“和諧世界”的理念是中國和平外交戰略理念的升華,意向世界傳達一個負責任的崛起過程中大國的善意和意志,“中國是人文大國,中國人愛好和平,中國是可信賴的朋友,中國永遠不會謀求世界霸權,中國向往世界民主,向往世界民主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從而喚起人類長遠的、共有的價值和追求,給世界帶來和平的信仰,為我國贏得寬松的國際環境創造最廣泛的根基和最普遍的理解,取得世界的信賴。”[10]樹立明確的體育外交戰略目標,為加速邁進體育強國服務時下,作為體育組成部分的體育事業的國內發展和體育事業的國外發展都要統一于建設體育強國的戰略框架之中,并使二者協調發展,也就是說,我們要真正成為體育強國,一方面要使我們的實力真正達到體育強國的標準,另一方面要使我們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與體育強國的地位相符合,而要獲取這樣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這就需要體育外交制定相應的戰略,具體來說,“深化與亞洲各國尤其是周邊國家的體育交流與合作,務實推進與歐美發達國家的互利合作,鞏固和發展與非洲和拉美國家的友好關系,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體育援助。繼續鞏固和加強與國際奧委會、亞奧理事會、國際單項體育組織等國際體育組織的友好合作關系,積極參與國際體育事務,增強我國在國際體育組織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的體育對外交往新格局。”[11]提高中國體育文化的影響力與吸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體育的對外交往,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復興的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體育文化,自然任重而道遠:第一,肩負對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任務;第二,肩負宣揚中國文化理想的重任。可以說,如何實現將“文化中國”的形象傳遞給世界是一個重大的問題。為掃除“中國威脅論”做出貢獻,不僅要看中國體育文化與世界體育文化交流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中國體育文化的內涵與品質以及國際社會的吸引力。加強與世界各國的聯系與交流,積極宣傳中國改革開放與體育事業發展的輝煌成績作為中國文化外交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對外交往,“不僅要展示給世人中國厚重的歷史與和諧的文化,更要展示一個現代的中國,一個變化的中國,一個開放的中國,一個與世界接軌的中國。”[12]
實現歷史任務的路徑選擇
建立體育公共外交的長效機制近年來,中國通過舉辦奧運會、亞運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國際頂級賽事等方式,在增強中國國際影響力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但是,國家至今沒有建立和出臺一套長效的公共外交機制,因此,要實現體育外交的目標,需要建立體育外交的機構,制定體育外交的戰略與政策,培養體育外交人才。但迄今為止,我國沒有建立相應的機構,沒有制定相應的長期計劃,因此制定一個穩定的制度化框架勢在必行。首先,體育總局的外聯司需要負擔起體育外交的任務,并協調國務院、外交部等機構,形成一個系統的,短期、中期、長期目標一貫而至的完善系統,并一致性的對外消息,而不能使體育的對外文化交流成為短期的外交活動和應時應對型的文化活動;其次,國家體育總局要進行制定體育外交的制度安排,建立體育外交的輔助性咨詢體系,培養在國際體壇有影響的運動員和教練員進入國際體育組織的高層;再次,體育總局直屬大學與外交部直屬大學應聯合培養體育外交人才,以適應體育外交的需要。扶植海外華僑體育社團海外的華人華僑是弘揚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群體,他們組建的民族傳統體育團體在民族文化的國際傳播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們可以看到,在國外的華人聚集區,民族傳統文化包括舞龍、舞獅和各種武術團體等,要比國內好得多,因為他們越是在異域文化范圍內,就越能感受到民族文化所遭到的壓力,也就越能激起保護和宣揚民族文化的決心,以此標識自己的族裔。他們這種做法,在客觀上為宣傳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提供了一種更為直觀的形式,因此我們應對這些團體和形式進行關注乃至資助,加強海外華人民族傳統體育社團的建設與扶植力度,對其領袖和骨干進行相應的業務培訓,提高社團的層次。進行體育對外援助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參加國際體育組織進行的援助,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培訓和體育服務;一種實行雙邊和多邊的援助。“經過50多年的實踐,中國逐步摸索出既符合本國和受援國的實際,又有利于充分發揮效率的多種多樣的體育對外援助形式,包括體育專家、裁判員、醫生、競賽組織管理人員、體育科研信息等,每種形式的援助亦有多種形態。新時期,在原有的基礎上要積極開發多種體育對外援助形式,來帶動我國與受援國經濟的共同發展和體育事業的共同進步。”[13]為此,應根據中央“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和“多給予、少索取”、“突出重點,量力而行”的對外援助原則,認真做好體育援助工作,積極傳遞中國維護世界和平和共同發展的政策取向,為此,國家體育總局外聯司應與商務部援外司和國際合作局密切協作,把體育對外援助工作做好。另外,政府要積極號召非政府組織、民間組織參與到體育對外援助事業中去。加強人員之間的往來加強人員之間的往來主要是加大招收留學生力度,向世界講述中國的故事。加強人員之間的往來要走出去和請進來。走出去就是外派體育文化交流人員和對外援助;請進來就是接收留學生、外教和研究人員。接收留學生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工作。國家體育總局直屬大學、總局與地方共建體育院校、教育部直屬大學的體育院系等有條件的地方,應有計劃的招收留學生,以系統學習中國包括民族傳統體育在內的文化。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可以加大加深對中國的理解與支持,并將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這為培養國際民眾對中國的態度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并會影響其他國家對中國的外交政策。與此同時,招收留學生更是推廣漢語的重要形式,“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伸展到哪里,就會將它所承受載體的文化價值觀帶到哪里。”[14]注重社會精英的力量1)運用好中國體育精英的社會動員力量。“2002年10月,姚明以“狀元秀”的業績加盟著名的休斯敦火箭隊,他以高大的身軀洗測了中國在西方世界的“東亞病夫”身份,美國人通過他看到了一個來自東方國度的善意、智慧以及現代工業社會的適應能力和生命力;《解放日報》2006年元旦之際,以《高度速度力度》為主標題(2006年1月3日),譜寫三位體壇名將———姚明、劉翔與王勵勤的新年心聲,這也是國家新年新氣象的隱喻,他們的精神是中國在全球化語境中追尋現代化蹤跡的隱喻,三位國際體壇明星不僅是上海的風貌寫照,更是改革開放的中國追趕西方現代性的進取時代的國家形象再現。”[15]2)鎖定他國的社會精英,“公共外交瞄準對象國公眾,但這不意味著覆蓋、影響所有人,贏得所有人的認同和支持,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政治學和傳播學領域的精英效果論回應了這個問題:公共外交所欲影響者,當是對象國的輿論精英和政策精英,即影響有影響力的人。”[16]“畢竟在許多國家,精英群體己經成為了公眾輿論的輿論領袖,精英群體的聲音在不斷放大,而普通公眾的態度以一種沉默的螺旋的形式受到精英群體的操縱和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對精英群體的公共外交成為了一種帶有二級傳播性質的工作。公共外交乎段影響精英群體,精英群體通過本國媒體或者人際傳播手段影響普通公眾。”[17]講究策略,強化重點講究策略,就是要潤物無聲;強化重點的前提,就是要弄清哪些是重點。重點就是有中國威脅論的國家,對中國崛起有重大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與這些國家或地區交往時,體育文化交流可以避免政治與經濟摩擦帶來的負面影響,成為協調多邊關系的催化劑。
- 上一篇:校園體育理論課的必要性透析
- 下一篇:角色定位論文:角色定位與競技體育的前景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