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探討
時間:2022-10-26 09:56:05
導語: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全面分析了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夠推動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教學改革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也越來越重視,健身、養生已經成為社會上社會群體的重要健康運行方式.城市鄉村、企事業單位、各類社會體育組織及相關領域中,健身指導、健身服務、大眾體育健身活動的策劃與組織、體育產業的經營與管理、健身項目的開發與推廣等工作,具備這方面能力的人才,需求量激增.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體育院校就開始設立社會體育專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該專業在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科研水平、課程的設置、目標的定位、專業特色發展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發展.但各高等院校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在專業目標建設、理論和實踐學時分配、硬件設施等方面還相對滯后,專業方向比較粗放,辦學特色不明,與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質量的追求相脫節,就業競爭力不強,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很大挑戰與困境[1].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就業率數據顯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已經成為“15個最難就業的專業”之一[2].教育部牽頭進行了社會體育專業標準的起草工作.隨著國務院支持就業相關政策的出臺,要求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除了具有體育相關知識、大眾健身指導的技能外,還必須掌握我國傳統的中醫保健康復理論和方法,參照傳統的養生導引術[3]、“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以及傳統中醫康復理療方法,以此更進一步提高和推動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規范化和科學化.
1現狀調查
1.1主要開設課程
現階段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主要開設的課程有:人體解剖學72學時、人體生理學72學時、社會體育概論36學時、體育管理導論36學時、社區體育導論36學時、體育保健學72學時、體育心理學36學時、健康教育學72學時、球類72學時、田徑72學時、健美操72學時、形體舞蹈72學時、武術72學時、社會體育競賽組織與編排36學時、運動營養學36學時、健康評價與運動處方72學時、體育科學研究方法36學時、社會體育管理36學時、人體保健與康復36學時、社會體育指導36學時、新興健身項目36學時、休閑體育項目36學時、運動康復技術72學時等.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與本專業相關的運動技術與運動技能的基本訓練,掌握從事社會體育活動的基本能力.
1.2課程設置的重要性
專業課程的設置要使課程內部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間合乎規律、合乎邏輯,它是一種文化現象,其內容來源于社會文化和社會生活.只有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對科學、文化、個體的體驗和人類社會活動的歷史與現狀有了完整和恰當的把握,課程的設置才有科學性和完整性,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才能可持續發展[4].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才能更好地推進專業的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1.3課時分配
目前大部分的課程都是以理論課程為主,在學習過程中即便有實踐課程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學生練習時間少,理論實踐兩張皮,不能很好地用理論指導實踐,不利于更好地掌握體育技能;也無法提高自身專業素養,更無法滿足社會對此類人才的需求,喪失了該專業的就業競爭力.如表1所列,從現有課程結構來看,理論教學必修課占69%,理論教學選修課占31%(包括必選課),理論教學占總課時的88%,實踐教學只占總課時的12%.實踐課時明顯偏少,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完理論知識以后無法很好地把理論知識變成自身的實踐技能。
2現階段專業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2.1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
就目前而言,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課程教學內容繁多,大部分內容還是以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術為主,提高學生基本技能的教學內容明顯偏少,這就導致教師注重基本技術的教學而忽視了實用技能的培養.教學內容僅限于在技術課上學到的規定技術動作,不對教學和健身指導會造成不理想后果的原因進行分析,只注重技術的考核而忽略學生技能的考核,這就使學生較難將技術轉化成技能.
2.2課內外教學一體化銜接不完善
目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專項技能的學習是依靠教師課堂的教學,由于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課學時數偏少,部分學生不能夠很好地掌握技術動作,這就需要學生通過課外練習來提高技術技能.然而,教師對學生課外訓練的重視程度又不夠,沒有系統安排學生進行課外訓練的具體內容和制定課外練習計劃,學生對課外練習的態度又不夠端正,學生并沒有意識到課外練習的重要性,課外練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要真正提高與規范技術動作,學生需要進行大量的課外練習來彌補自身課堂學習的不足,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3教師專業技能沒有及時更新
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導者,教師的專業素養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健身行業近年來在我國的發展速度比較快,教師出去進修培訓的機會較少,新知識的更新速度較慢,這就會影響教師的專業技術的水平.
3教學改革措施
3.1改變現有課程結構比例
目前,我校社會體育學院就開設有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該專業在體育保健與康復專業的基礎上,培養了一批具備體育運動指導、大眾體育健身活動策劃與組織以及體育產業經營與管理能力的專業人才,能夠在城市的社區、農村的鄉鎮、企事業單位、各類社會體育組織及相關領域中,從事健身指導與服務、健身項目的開發與推廣等工作,成為有較強創新創業能力、較高職業素質的應用型人才.該專業教學經不斷改革,開始重視體醫融合、“醫養”融合.利用這種方式來推動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教學改革,不斷推動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發展.目前我國的經濟處在飛速發展的關鍵階段,人們對追求美好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也越來越重視,很多人開始接觸體育保健,接納體育保健,增強自身的體育鍛煉,也重視起“醫養”結合的作用.因此大學的學生可以進行體育健康運動、傳統中醫養生、經絡、腧穴相關知識的學習和探究,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全新的教學方法來提升課堂效率和學習效果.通過查看體育保健學的基本內容,可以看出體育保健開始把體育鍛煉、傳統中醫融入進去,其中包含很多的治療方法,包括推拿按摩、體育運動療法、體育運動衛生、運動處方、中醫養生等.以此來保證我國體醫結合、“醫養”結合下體育保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5].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安排調整后如表。
3.2調整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主要包括課程結構的合理性和課程內容的合理性.合理的課程結構指各門課程之間的結構合理性,包括開設的課程的合理性,課程開設合理的先后順序,各課程之間有序銜接能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與訓練,獲得某一專業所具備的系統知識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合理的課程內容指課程的內容安排符合知識論的課程設置規律,課程的內容能夠反映本學科的主要知識,方法論及時展的需求.目前大部分專業課程都是以理論課程為主,實踐課程偏少,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完理論知識以后無法很好地把理論知識變成自身的實踐技能.理論與實踐不能相結合,不能很好地用所學理論指導實踐過程,也就無法滿足社會對該類人才的需求.
3.3加強實踐課教學
社會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有如下要求:專業理論知識基礎深厚,掌握較好的專業理論知識,要有較高的健身技能,具有扎實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科學的體育運動實踐技能,勝任健身指導工作的職業技能和較強的實踐及市場開發能力[6].對社區居民健康教育知識的需求進行調查,發現社區居民首選的健康教育知識是獲得科學鍛煉的方法,其次是健身、疾病預防、身體康復和健康保健知識[7].因此,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學生加大體育保健康復與按摩課程的課時量,可以有效提高該專業學生的實踐技能,使其滿足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從而提高該專業的就業率.目前很多學校在進行教學時都是以理論為主,缺乏實踐課及實踐場所.在體育健康課程學習中很多學生非常喜愛實踐課程,認為只有實踐課程才能不斷提高專業能力和素質,才能把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有效提高基本技能和溝通能力;同時還能夠推動自身的創新精神.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入社區、入廠礦企業,采用校企聯合模式來拓展學生的實習實訓空間.體醫融合教學模式是目前比較先進的教學方式,蘊含了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體醫融合教學模式除了要進行理論教學外,還要和社會上的一些醫療機構、社區、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更多的實習機會,保證學生在理論學習以后能夠及時把實踐和理論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學校還可以安排學生去一些大型的醫院進行實習.實習分3個階段進行,可以安排在理論課之前、理論課中間、理論課之后,這樣學生就可以提高學習理論課興趣.把實習中的實踐內容和理論知識結合起來,更容易掌握理論知識,提高學生自身的專業素養,更好地適應由于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對人才的需求,增強該專業的就業競爭力.
4結語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的合理開設,是基于滿足體育產業化、加大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社會契合度的需要,是提高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社會綜合競爭力的有效手段.近年來我國經濟的調整發展,也帶動了人們對美好和健康生活的需求,健身指導與服務工作、大眾體育活動的組織策劃、體育產業的經營與管理、健身項目的市場開發與推廣等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激增.因此,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開設課程時,應充分考慮社會的需求.這不僅可以滿足社會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而且拓寬了就業渠道.
參考文獻:
[1]汪元榜.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建設現狀與改革發展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7):974-975.
[2]應屆畢業生就業指導網.2014年最難就業專業排名[EB/OL].(2014-10-15)[2016-05-07].
[3]劉小華,栗芩苓.高校社會體育專業設置中國古代養生史課程的思考[J].體育學刊,2007,14(3):66-68.
[4]陳佩杰.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5):87-89.
[5]劉黎明,李廣.體育保健與康復初論[J].四川三峽學院學報,1999(5):83-86.
[6]劉善云,仇麗琴,劉保華,等.從社會崗位需求狀況分析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改革[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1):1531-1533.
[7]葉菁.“體醫”融合下體育保健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J].體育時空,2018(22):318.
作者:葉菁 單位:蘭州文理學院 社會體育學院
- 上一篇:民族地區體育舞蹈課程改革與實踐
- 下一篇:高職院校陽光體育運動實踐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