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現狀與問題研究
時間:2022-01-08 11:37:07
導語: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現狀與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遼寧省是我國少數民族大省,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積累厚重。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問題對于遼寧省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遼寧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必須有較為開闊的理論視野和眼界格局,在“文化自信”思想的引導下,激發文化主體的內驅力,走創新發展的文化之路。
關鍵詞:文化自信;遼寧;少數民族文化
遼寧省是少數民族大省,少數民族人口絕對數排全國第五位,是全國民族工作大省之一[1]。各個民族在遼寧創造出了屬于本民族獨有的特色文化,代表著遼寧地區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成就。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關系著全省文化和經濟的發展,更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實現新時代文化建設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維度。
一、遼寧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現狀
(一)遼寧省少數民族人口及分布情況。遼寧省56個民族俱全,有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和錫伯族5個世居少數民族,其中,“滿族、錫伯族人口居全國第一位;蒙古族人口僅次于內蒙古自治區居全國第二位;朝鮮族人口居全國第三位。”[2]遼寧省擁有8個民族自治縣,56個民族鄉。遼寧省的6個滿族自治縣中有5個位于遼寧東部地區。2個蒙古族自治縣均位于遼寧西部地區,其余地區顯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現象。(二)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和民族文化底蘊。遼寧省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族人民為遼寧的文化積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從民族文化遺產角度看,各個少數民族文化占據了遼寧省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相當比例,其中沈陽的“一宮兩陵”(沈陽故宮、清昭陵、清福陵),本溪的“五女山山城遺址”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除此之外,被稱為是“東北佛教造像之最”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簡稱“阜蒙縣”)的海棠山摩崖造像,朝陽佑順寺、喀左縣精嚴禪寺古塔,遼陽的東京城,沈陽的錫伯家廟,阜蒙縣敖包等都是與民族文化相關的歷史文物古跡。遼東滿族民間故事、滿族剪紙、刺繡、社火、地秧歌、滿族傳統體育,阜新東蒙短調民歌、阜蒙縣蒙古貞文化、朝鮮族農樂舞、乞粒舞等根植于日常生活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群眾生活中依然活態傳承,生生不息。遼寧民族地區也各具特色。滿族、朝鮮族人口比例較大的遼東地區森林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優美,擁有獨特的地質條件和自然奇觀。蒙古族人口比例較大的遼西地區,屬于科爾沁草原的邊緣地帶,在古代生物的考古發現上作出過重要貢獻。各民族雜居的遼北地區是新中國重工業的搖籃,遼南地區海洋資源豐沛,氣候景色宜人。遼寧少數民族在分布上,除去城市中散居民族的整體生活水平較高以外,民族聚居區人民大多居住在自然資源豐富而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地區。(三)遼寧省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現狀。國家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發展非常重視。從《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到黨的報告,國家先后提出眾多保護少數民族文化、促進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的國家戰略和方針政策。從遼寧省的具體落實和實施情況上看,省內各市縣積極貫徹執行國家和部委文件精神,制訂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扶植政策,開展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的普查,加強對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和認定,通過設立博物館、圖書館、資料庫、鄉鎮文化站等形式加強民族文化的保護。政府通過與眾多民族文化研究機構、組織和社會團體的合作形成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智庫。遼寧民族宗教問題研究中心、省市社會科學院以及各大高校的民族研究中心,協同推進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和發展工作,現已形成了有關滿族文化研究比較成熟的機構組織。蒙古族、朝鮮族、錫伯族、回族等民間組織機構,一定程度實現了民族文化的數字化保護。遼寧省民族地區,特別是民族文化特征明顯的各少數民族自治縣,積極挖掘民族文化資源,推進少數民族文化的產業化。沈陽的“一宮兩陵”、桓仁縣的五女山等為代表的民族歷史建筑(遺址)知名度極高,岫巖、新賓、北鎮滿族剪紙等民間手工技藝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和“非遺”項目名錄;滿族地區擁有水洞、關門山、五女山、青山溝等極為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撫順市的“滿族風情節”、桓仁縣的“滿族風情園”、昌圖縣朝鮮族民俗街、丹東市三道河朝鮮族民俗村、盤山縣紅巖朝鮮族民俗村、阜蒙縣“蒙古貞之夏”“查干哈達睦鄰節”等依托少數民族村落的節慶禮儀活動深受群眾的歡迎。將少數民族文化與旅游業相結合,通過少數民族文化會展、少數民族節慶活動等旅游項目,可以帶動民族文藝表演、民族風味飲食、民族手工業等相關行業發展,將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人文景觀相結合,形成具有各少數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
二、遼寧省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遼寧省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道路遵循傳統的“文化普查—文化保護—文化產業”發展思路,具體存在政府投入資金少,扶持和監管力度不強;文化產業發展經驗不足,供給側結構不合理;少數民族文化發展速度緩慢,創新思路匱乏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暴露了遼寧省在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理論視野及整體定位等方面的缺乏和不足。(一)缺乏開闊的文化發展視野。遼寧少數民族文化特征、資源優勢、文化價值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對其充分肯定,建立起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有動力發展民族文化。文化創新戰略的重要出發點是文化發展理論視野的創新,只有在正確的理論視野指導下,文化才能遵循正確的道路且富有活力地發展。2014年以來,國家領導人多次在內政外交場合,對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及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關系作出精辟闡述,對樹立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發出了強有力的號召。“文化的力量,或者我們稱之為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3]只有建立在對民族文化根基的充分自信的基礎上才能發展“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理論視野和指導思想,對于指導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任重道遠。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對自身民族優秀文化有一定的體認和價值認可的前提下,才能喚醒文化主體內在的自驅力,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只有文化主體具備了“文化自信”,對自身民族的歷史文化有深層次的、精神層面上的文化認同,才能將這種自信轉換為傳承和發展文化的自覺,開發和利用文化的膽識和魄力,從而投入文化的開發和轉化上,改變民族和地區的貧困面貌,擔當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這對于民族地區的文化建設和脫貧致富,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二)遼寧省對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定位不足。長期以來,重工業是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2013年,遼寧財政收入出現下滑,引起了社會的重視。遼寧重工業發展面臨的資源枯竭、體制落后、產業技術老化、供給側結構不合理等嚴峻問題都暴露出來,亟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特別是向文化產業等資源依賴性低的產業轉型。而遼寧省的文化發展在整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始終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定位也是嚴重不足的。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隨著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文化的發展與建設以其獨特的戰略性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價值所蘊含的經濟社會動能已成為社會創新驅動的重要看點,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創新更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將成為地區發展的亮點和新增長點,對此,要挖掘少數民族文化的意識形態功能,并構建道德規范、促進社會和諧的社會功能,將少數民族文化的產業化作為遼寧經濟增長和產業轉型的重要著眼點。黨的報告中明確指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指導方針,即“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4]。
文化軟實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硬支撐,只有激發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才能具備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創作活力。遼寧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必須以新時代文化發展思想為指導,在文化自信的視域下彰顯遼寧少數民族文化特色,以開放的態度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存,處理好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文化產業開發之間的辯證關系,設計遼寧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保護互動共贏的模式,最終實現以創新的精神發展遼寧少數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遼寧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委員會.遼寧民族概覽[EB/OL].(2015-02-28)[2020-10-15].
[2].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3].文化是靈魂[J].西部大開發,2012(12):120.
[4]新華網.: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20-10-15].
作者:韓爭艷 單位:大連民族大學
- 上一篇:公共圖書館助力文化精準扶貧探究
- 下一篇:傳統體育價值延展與文化傳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