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后羌族藝術文化保護論文
時間:2022-08-08 10:13:01
導語:災后羌族藝術文化保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立體化保護與有序開發
5.12大地震不僅使羌族的物質文化遭受嚴重損害,而且使許多藝術文化受到嚴重損害,如羌族歌、羌族舞、羌語、羌繡、羌俗、羌族音樂、宗教信仰等都因為傳承人的逐漸消失和居住環境的變化面臨消亡和異化。羌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黨項人建立的西夏雖然創立了文字,但是隨著西夏的滅亡也已經成為死文字),藝術文化都是以口傳身授的方式進行傳承。地震前98%以上的羌族居住在四川,主要聚居在北川、茂縣、汶川等縣,這幾個縣都是地震的重災區,約有3萬羌族人遇難或失蹤,其中有40多位羌族文化傳承人和學者。北川羌族自治縣文化館、北川羌族自治縣羌族研究所的民間老藝人80%都不幸遇難,其中包括民族舞蹈家、音樂家、民俗研究專家等。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說:“地震使羌民族文化遭到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如果不采取積極的措施,羌族藝術文化將有可能面臨難以持續發展的危機。國家高度重視羌族藝術文化的保護,總理及時做出批示“一定要搶救保護好羌族文化”。文化部在災后立即啟動羌族重災區文化保護行動,并從語言、文化傳承人、文化活動設施、文化搜集和展示等多角度進行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立體式”保護。國家民族委員會在成都成立了“緊急保護羌文化遺產工作基地”。四川省文化廳提出《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初步重建方案》。2008年6月,羌族刺繡和羌年等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羌族文化讀本》走進了學生的課堂。這些措施對于羌族藝術文化的保護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羌族藝術文化的保護政府可以支持,但不可能完全包辦。著名的旅游學專家、博士生導師王大悟提出通過發展旅游,從挖掘、提煉、交流、傳承中保護羌族藝術文化;蔣彬教授和張原老師提出要“形塑居民的價值取向,激發民眾參與公共儀式的激情,最終在人們一種自覺自愿的情況下主動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馬寧老師提出要通過摸底、全民參與、廣泛宣傳等方式來保護羌藝術文化。這些觀點無疑是很有價值的,但也都不全面。羌族藝術文化的保護是一個全方位、立體的戰略,政府的幫助、扶持無疑是重要的,羌族人民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自救也是重要的方面,同時羌族藝術文化也應該通過與學校合作培養專業人才,發揮現代高科技的作用,走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的道路,共同推進羌族藝術文化的保護。
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創辦于2001年,2006年經教育部正式發文為本科獨立學院,設有造型與設計藝術系、音樂舞蹈系、廣播影視系、公共管理系和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五個教學單位,開設有繪畫、雕塑、藝術設計學、音樂學、音樂表演、舞蹈學、公共事業管理、文化產業管理、戲劇影視文學等二十余個本科專業和近十個??茖I。由于地處綿陽,早在地震之前,人文藝術系(公共管理系前身)、視覺傳達設計系(造型與設計藝術系前身)和音樂系(音樂舞蹈系)依托公共事業管理、藝術設計、音樂表演等專業,結合羌族文化藝術開設相關專業方向,開設相關課程,進行相關課題調研,出現了一批成果。地震對羌族藝術文化造成的損失令學院上下無不痛心,除了利用校區作為受災民眾的聚居點之外,還充分利用藝術學院的優勢,積極開展羌族藝術文化的保護和宣傳。2008年12月,學院成立了“羌(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由時任北川縣縣長的經大忠任中心主任,龔珍旭院長任副主任,匯集了一大批專家學者和藝術家,致力于挖掘并保護羌文化資源,研究、開發羌族民族藝術文化。同時學校還開設了“羌藏文化保護與開發”專業方向,專門致力于羌藏文化藝術的學習和研究。學院全體上下,都在積極努力,結合自身專業弘揚或傳承羌族藝術文化。學院組建了羌族歌舞團,將羌族歌舞進行推廣,先后赴德國柏林(參加亞太文化周)和香港等地進行演出,受到中國駐德大使吳紅波和柏林市長等人的接見和高度評價;繪畫和雕塑專業的學生深入到羌族地區采風,創作了一批有羌族文化藝術特色的作品;動畫專業的師生正努力將羌族文化以動畫或漫畫的形式反應出來;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師生記錄下了一個個在羌族地區考察采風的藝術文化蹤跡;羌藏文化保護與開發方向的學生將羌族的實物不斷地展現給社會;陶藝工作室已經初具規模,羌族風格的陶藝將能在這些藝術家或準藝術家的手里發揚光大……所有的這些都為進一步建立立體化的羌族藝術文化保護與有序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羌族藝術文化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
立體化的羌族藝術文化的保護和有序開發必然是以羌族藝術文化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為基礎的。本課題的研究核心是為羌族藝術文化保護提供新的策略,在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之外,通過與藝術學院教學科研相結合,與現代技術相結合,與藝術傳承和推廣相結合,與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的思路,與災后重建相結合,積極促進羌族藝術的復興和發展。羌族藝術文化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的基礎是羌族藝術文化有一定的市場開發潛力,有成為文化產業的可能性。地震一方面破壞了羌族藝術文化,使羌族藝術文化的保護成為迫在眉睫的緊急事,另一方面也使更多的人開始關注羌族藝術文化。羌族藝術文化的傳承者在地震之前只是局限于這個民族甚至是這個民族中的某一部分特殊人群,比如釋比。地震之后,由于其傳承的羌族藝術文化被更多人研究,更多研究成果以文字或影像等多種形式展現出來,從而以另外一種方式擴大了羌族文化藝術的傳播。當下的藝術文化保護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利用現代技術保護和開發羌族藝術文化是重要的手段。羌文化的發展一直珍藏于大山深溝之中,正是如此,才久久地保留著它獨有的民族特色。而地震讓這樣一個猶如在桃花源中的獨有藝術文化展現出來,但已遭受了重創。因此利用現代技術保存和開發是必然的事情,這樣可以對一些幾近滅絕的藝術文化進行搶救,保留下珍貴的資料。那么如何利用現代技術進行保護與開發,應當遵循怎樣的原則,如何使原有的民族藝術仍保有原生態的特色?藝術文化保護的重要途徑就是更多的人都知道它的價值,積極宣傳,積極開發。因此,這就需要使羌族藝術文化走出大山,走進千千萬萬老百姓的心里,走向國際的舞臺,使羌藝術品成為富有價值的珍品。如何宣傳、開發、包裝,成為大家都愿意接受的,具有廣泛需求的民族藝術品?結合不同的藝術文化,其保存形式是不同的。
音樂和舞蹈的傳承對人有特殊要求,通過影像記錄和師徒相傳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傳承保護;刺繡和建筑技術等民間美術和民間技藝一方面可以通過師徒相傳和影像記錄,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經典實物進行理論分析總結,提煉出有效的傳承方式,在更為廣闊的時空傳播;羌年等民俗則是需要特殊的文化區域才能更好地傳承,居住地和居住方式的變化一定程度上必然異化這種民俗的傳承,在影像記錄的基礎上分析如何活態傳承,以人為本,既保留文化的脈絡,又不拘泥于形式,才能在傳承中與時俱進。羌族藝術文化的保護要走與災后重建、與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的道路。這就需要進一步深挖羌藝術文化的價值,深刻理解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方向,最終實現二者的銜接和發展,使羌藝術文化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走與產業相結合的道路,將能擺脫一味依賴政府的保護模式,在市場中尋得傳承和發展的空間。這既需要吸取其他民族藝術文化開發的經驗,同時也需要結合羌藝術文化的實際,做到民族特色與文化產業的有效結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羌族藝術文化都是適合推向市場,形成產業,那么,羌族哪些藝術文化才能與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可以和哪些文化產業相結合呢?羌族聚居地區可以結合羌族民俗開展民俗旅游產業。目前,北川、茂縣、汶川、理縣等羌族聚居的區縣都在開展旅游產業,但是都是點狀旅游,有些結合四川九龍———黃龍大環線形成旅游帶上的一個點,但是以羌族民俗為主題的旅游帶并沒有形成。既有地理區劃和交通的問題,也有缺乏有效策劃和推廣的原因。旅游過程中穿插了一些羌族歌舞項目,但是目前羌族歌舞完整并有效推廣的曲目并不多,沒有一個較為穩定的受眾群體。大眾娛樂項目中零星有羌族歌手出現,但是并沒有體現出羌族歌舞的特色。羌族刺繡在地震后是最有產業化趨勢的項目,但是由于受眾群體有限、設計新穎度不高、定位不明確等原因并沒有形成太大的規模,還有待進一步開發。羌族藝術文化與文化產業發展的結合并不能籠統地開展,而應該是有設計、有策劃、有步驟地開展。部分人、部分項目已經走在前列,但是如何把原有的各種資源整合起來,打破區域局限,開拓更大的產業市場,才是文化產業真正發展的前提條件。
三、依托地方藝術院校的資源
羌族藝術文化資源是零散的,缺乏系統梳理的。之前雖然有些專家學者已經進行研究梳理,但是地震過后,特殊時期面臨特殊問題,如何把羌族藝術文化保護與文化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方面存在原生態保護的反開發理論,另一方面在建議保護和開發并重的理論陣營中也存在不同的保護方法的質疑。藝術文化的范圍非常廣,作用于不同感官的藝術和傳承方式不同的文化其保護形式不能一概而論,應該在充分分析不同藝術文化的基礎上結合其特性進行針對性保護,而不是一味地為保護而保護。羌族藝術文化范圍廣、種類多、具體內容零散而多變,如何保護?如何與文化產業結合?一方面藝術文化的傳承人有著自己的觀念,另一方面各級政府有著不同的任務,二者能不能很好地結合暫且不說,只是在人手和保護所需的時間上便有著諸多的困難。如何在緊迫的時間內進行有效的梳理,使羌族藝術文化被立體化保護,并且根據不同的特點切實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結合起來,這就需要相關的院校特別是藝術院校參與其中。通過藝術院校的專業優勢、師資優勢,有針對性地積極培養人才,傳承藝術文化;有針對性地開展保護項目和開發項目;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推廣,培養潛在生產者和消費人群。藝術院校參與到羌族藝術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工作中,必然要有其特殊的優勢。
首先是地域優勢,地理上的距離影響參與的人數和程度,也影響到參與的成本。其次,專業的側重也非常重要,如果非藝術類專業居多,那么很難深入到羌族藝術文化的核心工作中來。此外,院校的管理模式和領導的主觀傾向性等都有一定的影響。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地處綿陽,不僅有北川這個羌族自治縣的資源,和其他羌族聚居區縣也距離不遠。學院開設有二十幾個專業,基本涵蓋了音樂舞蹈類、造型與設計類、廣播影視類和文化藝術管理類的大多數專業,管理模式靈活,側重實踐教學,有大量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選修課程。院領導在地震之前就關注羌族藝術文化的整理與研究,地震后更是組織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展相關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作為藝術院校有獨特的優勢來保護和傳承羌族藝術文化。諸多藝術文化相關專業,使學生能夠從各個視角來審視和挖掘羌族藝術文化,對羌族藝術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各個專業可以共同協作,分工互補,形成一個整體的、有規劃的機制,有效地開展羌族藝術文化保護和開發工作。
四、結論
羌族藝術文化的保護一方面要依托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依托各方面資源的參與,其中最重要的是依托地方藝術院校的資源。羌族藝術文化的保護應該是立體化的,充滿生命活力的,這種具有生命力的保護必然要和市場結合起來。羌族藝術文化的保護為文化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把兩者結合起來,不僅是地方政府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所有保護者在觀念一致的前提下整合資源的最好途徑。
作者:耿紀朋龔珍旭工作單位: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
- 上一篇:高校學生干部培養學風建設論文
- 下一篇:海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保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