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論文

時間:2022-09-11 03:11:51

導語: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論文

一、通過文化旅游來保護傳承原生態民族文化是順應時展潮流的必須選擇

當前,旅游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已成為人們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之一。旅游是關聯性很強的民生產業。相關研究統計,旅游業投資每增加1元,可帶動其他行業投資5元;旅游業每創造1元錢收入,可間接創造7元錢社會財富;旅游業直接增加1個就業崗位,可間接帶動7個人就業;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帶動相關行業增收4.5元,產生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旅游業成為一棵“搖錢樹”。但是,旅游與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不可分割,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沒有旅游的文化就沒有活力,沒有文化的旅游就沒有魅力,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核心價值,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旅游業還是一種綠色產業,因其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發展潛力大,已成為綠色發展的重要引擎,成為各國各地區爭相發展的產業。目前,全球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旅游產業列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我國已有28個省區市將旅游業定位為支柱產業或主導產業,其中13個省區定位為戰略性支柱產業。黔東南有33個民族和2個待識別民族,是全國30個民族自治州中少數民族人口數量最多、比重最高的自治州,是全國苗族、侗族最大聚居區,也是我國苗、侗民族文化的核心區。黔東南有眾多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有國家級、省級、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53處、88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座、名鎮2處、名村3處,還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世界級1項,國家級52項68個保護點,省級175項206個保護點,州級186項218個保護點,有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1人,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77人,州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96人。此外,從江侗鄉稻魚鴨復合系統被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和九侗六侗地區侗族村寨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傳統村落225個(占全國、全省總數的14.4%和77.1%)。因此,黔東南被外界授予“歌舞之州”、“百節之鄉”、“原生態博物館”、“世界上最大的民族生態博物館”、“人類疲憊心靈的最后家園”、“返璞歸真的地方”、“世界苗侗原生態民族文化遺產保留核心地”、全球10個少數民族生態文化保護圈之一(中國有兩個,其中一個是西藏)等桂冠。改革開放以來,黔東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但經濟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依舊突出,消費率偏低、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還不夠強,“一產不穩、二產不強、三產不足”的問題還存在,縮小城鄉、區域差距的任務依然繁重,資源環境的約束依然強化,發展方式還較粗放,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需要依托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稟賦優勢,搶抓打造發展升級版的歷史契機,以民族村寨為根、以原生態民族文化為魂,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滿足外界對異質文化的消費心理需求,打造在全省、全國具有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文化旅游產品,在打造旅游發展升級版中實現提質轉型。經濟落后、民眾貧困是民族文化式微的重要原因,通過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讓文化擁有者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體面,培育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也有利于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在推進“科學發展、趕超跨越、同步小康”中能有效保護傳承民族文化。

二、文化旅游發展時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面臨的挑戰及原因分析

20世紀80年代初期,黔東南就開始在雷山郎德等民族村寨開發民俗旅游,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帶來了嚴峻挑戰,民族文化正面臨淡化消亡的險境。如在民族服飾方面,愿意穿著民族服飾的人越來越少,自覺學習、懂得制作民族服飾的人更少,現在的年青人幾乎不想再制作民族服飾,民族服飾文化傳承漸顯后繼無人之勢。在民族歌舞方面,許多地方酒歌不再廣泛傳唱,情歌不再時興游方活動,失去生活載體而逐步消失。如在水族村寨,結親當天男方派一男兩女未婚青年到女方唱一夜歌,是全寨最熱鬧的事,當天全寨人都會來欣賞對歌,可現在年青人不會唱、不愿唱也不愿聽了,原來走進新娘家的門、走出新娘家的門以及整夜唱歌的習俗已不再。在民族語言方面也呈逐漸萎縮之勢。外出務工是當前鄉村民眾收入的主要來源,他們紛紛外出甚至舉家外出務工、經商,一些既會講民族語言又會講漢語的父母,已不再教自己的孩子講本民族的語言,而是更愿意讓孩子說漢語甚至標準的普通話等等。民族文化保護的保護傳承已成為一道世界性難題。這是因全球化、工業化浪潮所帶來的標準化、有序化,對人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巨大變化,對自由化、無序化的農耕文化帶來巨大沖涮,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和不適應性日漸凸顯。此外,文化旅游的開發不當也帶來一定的破壞性,原因表現如下。

原因一:資源特征相似與開發中的“重建”問題黔東南的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灑落在全州境內的廣大民族村寨,苗族文化主要集中在環雷公山的苗族同胞村寨,以及部分存留于月亮山上的苗族同胞村寨。侗族文化又分南侗文化和北侗文化,南侗文化主要集中在南侗的黎平、從江、榕江三縣的廣大侗族村寨,北侗文化主要集中在錦屏、天柱、劍河、三穗等縣的侗族村寨,水族文化主要集中于榕江以及從江、雷山、丹寨、劍河等縣的水族村寨,不管是苗族文化、南侗文化、北侗文化,亦或水族和其他民族同胞文化,在同一文化區域內同一民族的文化資源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甚至相同性,這對打造極具個性特色的景區景點帶來巨大難題。與此同時,在民俗文化旅游開發進程中,有時以“重建”方式打造旅游景區景點,不僅導致旅游產品的高度同質化,還造成旅游資源的極大浪費和破壞。

原因二:重資源開發與創新不足的問題當前,黔東南的民俗文化旅游開發還處于初級階段,很大部分還處于把旅游資源直接當作旅游產品來打包和兜售。在開發中以追求經濟利益為主要目的,甚至把文化當做發展旅游的唯一“資源”,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出現旅游至上、唯利是圖的傾向。為迎合和滿足游客的欲望,任意復制、篡改、偽造文化。側重于餐飲、住宿、娛樂等基礎設施“硬建設”,側重打造“農家樂”,千方百計地向游客提供具有農村風味的吃喝玩樂的設施招徠游客,以盡快賺取利潤,而在“文化”兩字上下工夫還不足,對于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充分利用還不夠,對文化旅游產品、旅游開發模式的創新有待加強。

三、推進文化旅游發展與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良性互動的建議

建議一:明確發展定位,創新發展理念一是結合地區實際,明確發展定位。結合黔東南、立足貴州、放眼全國、面向世界,秉承原生態民族文化優勢,將黔東南文化旅游放在全省、全國、全球價值璉的布局中來謀劃,優先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將文化旅游作為全州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特色優勢產業加以培育、打造。二是堅持生產性活態保護。敢于在市場化進程中保護文化,既要藏藝于民,更要載藝于旅、顯藝于市,讓文化與市場對接,激發文化主體的動力,讓反映民族根與魂的文化能夠傳承后世,讓原生態文化環境得到滋養,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求發展。三是突出苗、侗族特色文化。大力發展以苗、侗民族文化旅游為核心的文化旅游,讓外界更多了解、更多深入、更多享受原生態文化魅力、體驗濃郁民俗風情,不斷把文化旅游業做特、做新、做精、做大、做強。四是以當地民眾為根本。充分考慮到當地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訴求,以傳承人和當地群眾為根本,關注傳承人命運,呵護傳承人,關注守望者,保留文化主體人,激發眾人參與,由個人傳承變為群體傳承,實現“要我保護”到“我要保護”的文化自覺。

建議二:突出個性特色,打造“三個”集群一是打造環雷公山原生態苗族文化旅游集群。以雷山、雷公山和苗嶺為中心,包括雷山、榕江、臺江、劍河、丹寨等縣的典型苗族村寨,積極推進蝴蝶園、亞熱帶鳥園、紅豆杉植物園、苗藥植物園和中國苗族文化體驗中心等產品項目的建設,打造世界級的原生態苗族文化旅游區。二是打造黎從榕原生態侗族文化旅游集群。重點打造肇興侗寨旅游區、七星侗寨文化旅游區、小黃等侗文化產業園、岜沙苗寨景區建設、三寶侗寨侗文化旅游區、五榕山城市主題公園及旅游休閑度假區、八舟河國際旅游休閑度假區等,打造世界級的原生態侗族文化旅游區。三是打造舞陽河流域原生態自然文化旅游集群。以舞陽河和鎮遠古城為核心,包括報京侗寨、杉木河、云臺山、黃平革家寨、飛云崖、舊州、劍河溫泉、谷隴苗寨等,打造在國內、國際有影響力的,集歷史文化、自然風光、原生態民族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旅游景區。

四、結語

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用好用活“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國發〔2012〕2號文件等政策,尤其要結合地方實際,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中央組織部新近印發的《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精神,完善領導干部和領導班子政績考核機制,將民族文化保護納入廣大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內容,以制度作為“指揮棒”,使廣大領導干部的工作與民族文化的保護構成“血肉聯系”、結成“血肉之軀”的利益共生者,命運與共、血肉相連才是保護和弘揚民族文化的治本之策。

作者:陸桂林單位:黔東南州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