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促進江門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
時間:2022-12-17 08:11:49
導語:旅游促進江門文化軟實力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全域化視角下,城市旅游憑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文化柔性傳播在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中具有文化資源、文化動力、文化保障和文化介質等四方面的重要文化價值。江門城市旅游通過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旅游文化內容的生產、旅游與文化創意的融合、旅游與科技創新的融合、宜游宜居的文化共享、旅游文化的柔性傳播等分別作用于文化向心力、文化生產力、文化創造力、文化創新力、文化保障力、文化傳播力等文化軟實力核心要素,為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體系化建構提供可行路徑。
關鍵詞:全域旅游;城市旅游;城市文化軟實力;作用機理;江門
伴隨著在城市發展層面文化軟實力戰略的深入貫徹與科學發展觀的全面踐行,文化軟實力已成為城市構建卓越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關鍵維度。隨著旅游業的全球性迅猛發展及其在這一過程中文化挖掘、文化生產、文化創新、文化融合和文化傳播等活動的普遍滲透和廣泛開展,旅游作為一種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資源、文化動力、文化保障和文化介質,使得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呈現出不同于已有范式和路徑的新特點與新趨勢。當前,在我國旅游業正在由以單一景點景區建設為特征的景點旅游向以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為特征的全域旅游轉變過程中,通過“旅游”這一獨特路徑凝練城市文化精髓、彰顯城市文化魅力乃至重構城市文化優勢,成為旅游全域化浪潮下江門市打造具有鮮明僑鄉特色、文化發展處于全省先進水平、具有較強文化影響力的區域性文化中心城市以及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大契機和轉型訴求?!败泴嵙Α备拍钭哉Q生以來,國外有關研究主要是在宏觀層面為國家的全球競爭戰略服務的,研究方向集中在軟實力的概念、軟實力與硬實力的關系和軟實力的來源三個方面。國內學者在約瑟夫•奈軟實力理論的基礎上,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進行創造性契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軟實力———“文化軟實力”。而國內的城市文化軟實力研究,實質上是文化軟實力理論從宏觀的國家層面轉移到中觀的城市區域層面上的創造性應用。其中,在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的范式和路徑研究方面,我國學者嘗試將體育[1]、傳媒[2]、會展[3]、網絡[4]、公共關系[5]等納入研究視角之中,但鮮有學者從旅游角度[6-7]來探討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的路徑,且研究的系統性、深入性明顯不足。因此,本文在旅游全域化視角下,結合國內外城市旅游發展實際狀況,嘗試探討旅游對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的文化價值,并深入分析旅游促進江門市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的作用機理,以期為江門市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提供新的理論參考和路徑選擇。
一、全域化視角下旅游對江門文化軟實力構建的文化價值
(一)資源有機整合為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提供文化資源。時下我國一些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現或漠視城市自身的歷史文化淵源、或對城市文化作庸俗化歸結、或不切實際地取材嫁接其他城市文化等文化不自覺的癥候,導致不僅原有城市文化支撐下的“城市個性”、“城市性格”逐漸喪失,而且在城市轉型發展過程中因城市文化的喪失、淺薄、庸俗和浮躁而顯得處處矛盾和失調。在旅游全域化視角下,城市旅游不僅具有明顯的經濟功能,而且具有突出的文化功能,在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塑造方面具有較高的文化屬性和價值。它通過對城市文化資源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挖掘、創新出真正體現江門城市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資源,為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提供堅實的文化資源基礎,勢必有助于江門城市“文化個性”、“文化性格”的整體塑造。(二)產業融合發展為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提供文化動力。盡管當前城市旅游業對于城市文化的影響作用日趨明顯,但受以往城市發展旅游業以經濟價值為主導的價值取向影響,人們往往更多的是關注旅游業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重視旅游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維度,而忽略了旅游同時也是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對旅游對城市文化發展的影響維度關注不夠。在旅游全域化視角下,城市旅游充分將城市文化資源的文化屬性與城市旅游的經濟屬性結合起來,以“旅游+”這一全新的發展模式實現產業融合發展,衍生出眾多的新興交叉文化產業和文化業態,如文化創意旅游、文化體育旅游、文化節慶旅游、文化演出旅游、影視作品旅游、文學作品旅游等,并逐漸成為江門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新的引擎,從而為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提供源源不絕的發展動力。(三)社會共建共享為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提供文化保障。一個具有發達文化軟實力的城市,還應具有高度的文化服務力和文化保障力,以憑借城市文化服務、城市文化氛圍、城市文化關系等城市公共文化場域的良好營造對文化人才、文化組織、文化機構和文化企業形成富于吸引力的城市整體文化磁場。在旅游全域化視角下,通過城市旅游的良性發展推動社會共建共享的實現,正可為江門城市文化服務、城市文化氛圍、城市文化關系等城市文化環境的改善提供新的渠道和方式,在滿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時為江門城市居民文化需要的全面有效滿足提供更為豐富的文化產品供給、更為便捷的文化獲取與分享方式、更為開放的文化空間與氛圍。(四)文化柔性傳播為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提供文化介質。衡量一個城市文化軟實力水平高低的標準,不僅僅局限在根源于城市文化本身的文化向心力、生產力、創造力、創新力,以及作用于城市內部的服務力、保障力等內部性和實力型指標,還廣泛涵蓋作用于城市外部的文化傳播力、文化影響力等外向性和關系型指標。在旅游全域化視角下,城市旅游在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中具有明顯的外部功能和傳播價值。城市旅游不僅通過旅游營銷將城市文化向客源地游客進行宣傳推廣,而且能促使游客在旅游活動中對目的地城市文化進行積極主動的認識、接受乃至認同,在江門城市文化認同上起到潛移默化的獨特作用,從而使得城市旅游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介質推動江門城市文化的傳播功能、輻射功能、影響功能、示范功能的實現。
二、全域化視角下旅游促進江門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作用機理
在全域化視角下旅游正是通過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旅游文化內容的生產、旅游與文化創意的融合、旅游與科技創新的融合、宜游宜居的文化共享等路徑分別作用于文化向心力、文化生產力、文化創造力、文化創新力、文化保障力等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核心要素,為江門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形成提供有力的產業支撐和堅實的文化基礎。(一)通過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促進江門城市的文化向心力和文化傳承力。在旅游全域化視角下,城市旅游是促進城市旅游者和城市居民對于城市文化的延續和傳承意識普遍增強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之一。江門城市旅游通過博物館展覽方式或實物呈現方式展示古文物、古建筑或建筑群、歷史街區以及城市社區生活空間,如江門市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江門33墟街等;為豐富游客游覽內容而特意復興某一傳統文化,安排或重新舉辦的文化活動,使城市旅游經營者更加留意江門城市文化的深度挖掘,將原本缺乏生命活力或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產重新拉回人們的視角。雖然經過重新處理的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或完全脫離了原有的社會基礎,面臨著成為“空殼化”、“舞臺化”的旅游產品的風險,但是它依然能調動江門城市當地社區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與熱情。為此,江門應順應旅游全域化發展的潮流,從塑造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性格層面充分開發、利用和保護好城市文化遺產旅游資源,依托城市旅游業的良性發展實現城市文化的有效傳承和延續,提升城市旅游者和當地居民的文化向心力和文化凝聚力。(二)通過旅游文化內容的生產促進江門城市的文化原創力和文化魅力。在旅游全域化視角下,旅游業承載著重要的文化內容生成的功能,不斷促成旅游文化內涵、旅游文化產品、旅游文化符號等文化內容要素的豐富和創造,是旅游者開展文化感知、文化體驗并創造和接受文化價值等文化活動的重要場域。其具體包括:一是江門旅游文化內涵的豐富和創造。在體驗時代和休閑時代的雙重背景下,“慢游文化”、“驢友文化”等一系列新興的旅游文化觀念逐步生成,并日益受到追求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旅游者的認同和推崇。同時,一些城市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者不斷到來過程中依托當地旅游特色逐漸形成了其獨特的城市旅游文化,如云南麗江古城、浙江西塘古鎮的“酒吧旅游文化”。因此,江門應結合當地文化特色,如華僑文化、廣府文化、梁贊詠春武術文化、古勞嶺南水鄉文化、馮如航空文化等,注重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培育,通過獨特的地方旅游文化來吸引游客、增強地方文化內涵和文化魅力。二是旅游文化產品的豐富和創造。江門應以當地特色文化為基礎,圍繞多元化的文化主題開發設計豐富多樣的文化旅游項目和產品,具體包括以精神放松、文化好奇、求知學習、文化憧憬和追求、發現自我潛能和挑戰“文化極限”為導向分別對應設計出新型旅游產品。三是旅游文化符號的豐富和創造。為充分展現城市悠久文化、旖旎美景、風土民俗、誘人美食等旅游元素,吸引客源地游客前往城市旅游目的地開展旅游活動,許多城市通過旅游攝影、旅游歌曲、旅游影視、旅游微電影等多種文化符號致力于對當地旅游資源、旅游產品的宣傳推廣。江門在開展旅游營銷宣傳的同時,應能夠創造出大量的旅游文化新符號。總之,江門應順應旅游全域化發展的時代機遇,在挖掘自身文化底蘊的基礎上,通過旅游文化內涵、旅游文化產品、旅游文化符號等旅游文化內容要素的豐富和創造來推動旅游文化內容的生產繁榮。(三)通過旅游與文化創意的融合促進江門城市的文化創造力和文化影響力。當前,在21世紀推動產業和城市雙轉型和城市旅游向城市產業的全域化滲透的背景下,文化與旅游相互融合的發展態勢日趨明顯,且形成文化創意旅游產業這一新興文化產業業態,為城市文化產業的升級和創新提供持續的驅動力,成為眾多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其發展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城市經濟實力及文化創造力水平的強弱。如米蘭、紐約、魯爾、北京、深圳等文化軟實力較為發達的國內外文化中心城市,利用旅游元素對城市原有產業及其遺存進行文化創意聯動和改造,分別建成像服裝設計時尚旅游集聚區、蘇荷(SOHO)藝術區、魯爾工業區、798藝術區、F518時尚創意園等一批具有卓越經濟貢獻力、顯著文化引領性的文化創意旅游產業“增長極”。與此同時,旅游還廣泛地滲透和擴展到文化會展、文化節慶、文化演出、影視作品、文學作品、歷史文化遺址、博物館等傳統文化產業之中[8],極大地推動了各種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因此,江門應大力推進城市文化創意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有效利用旅游元素對城市原有工業產業及其建筑遺存進行文化創意聯動和改造,大力推動以33墟街為代表的文化創意旅游產業發展,并與江門當地的會展活動、節慶活動、文化演出、文學作品、華僑博物館等傳統文化產業尋找旅游融合點,充分發揮其在城市文化經濟、城市文化創新等方面獨特而強大的關聯作用、滲透作用和引領作用。(四)通過旅游與科技創新的融合促進江門城市的文化創新力和文化引領力。在城市文化軟實力構建中,現代城市旅游業不僅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媒介,同時也承擔著重要的文化產品生成功能。而無論是在旅游傳播手段應用領域,還是在旅游文化產品創新領域,現代科技與城市旅游都存在著廣闊而多樣的滲透與融合空間。其中,在旅游傳播手段應用領域,文化與科技的融合能極大地提升城市文化的對外傳播范圍和效果,如以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化為代表的現代科技在旅游傳播中廣泛應用,不僅有力提升旅游文化傳播的速度和范圍,使得旅游者對旅游文化消費的獲取和享用變得更加方便、快捷,而且通過靈活運用具有引領現代科技發展潮流的新興媒體形式,使得旅游文化在傳播形式上對旅游者更具吸引力和魅力,促進旅游文化傳播效果的提升和改善;在旅游產品創新領域,通過以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化為代表的現代科技運用對傳統旅游產品進行再造,不斷推動著旅游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興旅游業態的產生,如網上虛擬旅游體驗館在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利用虛擬導游形象、數字化實體館、數字化實體展項及互動游戲等現代科技,以不同地方文化為主題打造虛擬實體館和虛擬拓展空間[9]。在旅游全域化浪潮下,江門應利用高科技在旅游業中的應用不斷挖掘、整合和創新城市文化旅游資源,通過以虛擬文化旅游為代表的文化科技融合型新興旅游業態的發展、城市文化與科技創新在旅游中相互融合的特色營造在既有的城市文化競爭格局中重塑城市文化競爭優勢,通過以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化為代表的科技手段的應用重塑以開平碉樓為代表的遺產旅游,充分體現城市科技應用的文化表達和文化特征。(五)通過宜游宜居的文化共享促進江門城市的文化服務力和文化保障力。隨著城市發展的“后工業化”轉身以及種種現代“城市病”長期為人們所詬病,“宜居城市”越來越成為普遍認可和高度關注的重要課題。宜居城市的衡量尺度不僅包括城市布局、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自然物質環境的宜居,還包括城市文化服務供給的便捷與多樣、城市文化氛圍的開放與包容、城市文化關系的多元與和諧等城市社會人文環境方面的宜居。當前,江門應將旅游文化服務供給、旅游文化氛圍和旅游文化關系的改善納入城市文化基礎保障和城市文化環境建設的統籌安排之中。在文化服務供給方面,城市旅游者的蜂擁而來既可使原本使用頻率低、功效單一的城市文化設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促進傳統文化設施的供給能力、質量和功能的更新與提升,又可促進江門興建一批包括博物館、美術館、劇院等在內的新的文化設施,使江門在文化、科教、休閑等方面的基礎保障功能得到進一步強化和提升;在文化氛圍營造和文化關系改善方面,城市旅游活動的開展不僅使瀕臨沒落或已經沒落的江門老城區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促進江門城市舊有文脈及社會氛圍的保護與傳承,而且使得一些瀕臨失傳或消失的工藝技術及藝術形式得以傳承發展,促進原本屬于不同群體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為江門城市文化空間及文化環境的營造提供了開放寬松的文化氛圍及和諧良好的文化關系。
參考文獻:
[1]崔東霞,蔡曉龍,劉會敏.體育軟實力對提升城市軟實力作用的研究———以鄭州市為例[J].安徽體育科技,2014,35(1):1-4.
[2]陶建杰.傳媒與城市軟實力關系的實證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4):38-44.
[3]黃玉妹.會展業與城市軟實力互動發展的辯證思考[J].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13,21(3):16-20.
[4]胡襯春.網絡傳播在城市軟實力提升中的角色[J].中國科技信息,2010(17):276-277.
[5]王啟鳳.公共關系在構建城市軟實力中的應用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88-89.
[6]董麗媛,陶艷紅.節慶旅游活動提升城市軟實力研究———以秦皇島市為例[J].經營管理者,2013(9):134.
[7]張春燕.首義文化與武漢城市軟實力提升研究———旅游視角下[J].現代商貿工業,2014(8):9-11.
[8]宋振春,李秋.文化旅游產業與城市發展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94-97.
[9]遲樹功,寧福海.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趨勢[N].學習時報,2014-02-01(7).
作者:榮浩 單位:五邑大學
- 上一篇:小學體育創新教學方法綜述
- 下一篇: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和保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