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誠信機制降低農戶貸款違約率論文
時間:2022-05-13 10:34:00
導語:三維誠信機制降低農戶貸款違約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我國農村小額信貸誠信的現狀分析;我國農村小額信貸借貸雙方的信用博弈分析;“三維”被迫誠信機制的構建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小額信貸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我國的小額信貸工作從1993年開始試點、農村小額信貸本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政策、農村小額信貸中農戶與農信社之間存在著的信息不對稱、“囚徒困境”分析、小額信貸的初衷,農戶自己還有h的利得、“相機選擇”分析、農信社在發放貸款時,都是假定貸款農戶是可信的、地方政府推行各種小額信貸政策,支持、幫助農信社開展各項正常的金融活動、農信社經辦小額信貸政策,并委托貸款業務委員會對貸款農戶進行監督和管理、農戶可申請小額貸款,但負有償還貸款的義務等,具體請詳情見。
論文摘要:從誠信缺失的角度對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進行了博弈分析,并建立了迫使農戶還貸的“三維”誠信機制。農村小額信貸在幫助貧困農民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農民的誠信意識比較淡薄,償貸意識不強,致使貸款違約率居高不下。
論文關鍵詞:小額信貸;誠信缺失;博弈;誠信機制
小額信貸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作為一種新型扶貧模式在一些國家取得了成功,尤其以孟加拉國的Grameen銀行為典范。它是農信社根據農戶的償還能力、信用程度、貸款用途而發放的額度相對較小的一種貸款,實行“一次核定,隨用隨借,余額控制”的辦法。其本質上是一種信貸方式,屬于自然人貸款,不是企業貸款,對農戶的自有資金沒有嚴格的比例規定,主要以農戶的信譽和償還能力為依據來發放信用貸款。但由于農戶和農信社之間信息不對稱,致使貸款償還率不盡人意,小額信貸的可持續發展也面臨挑戰。
一、我國農村小額信貸誠信的現狀分析
我國的小額信貸工作從1993年開始試點,1996年進行擴展,1999年全面推行,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對農信社發放低息支農再貸款,由農信社以優惠的利率再貸給農民。農村小額信貸在我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在幫助貧困農民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止到2006年,各項農村小額信貸累計發放1766億元,惠及貧困農戶5745萬戶,約占全國農戶總數的1/10.
農村小額信貸本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政策,但隨著它的不斷實施,這項政策遭到了空前的信用危機。農信社面對的難題越來越多,例如,不斷出現新的呆賬壞賬;無法很好的確定信用額度;農戶欠貸不還等。我國的農村小額信貸覆蓋面達31%,但不良貸款比例高達70%.在對湖北十堰市竹山縣、黃石市陽新縣2005年小額信貸質量進行的調查時發現,當年農戶還貸的違約率分別達到25%和26.3%,個別基層信用社的違約率高達48%.
在現行的制度安排下,農村小額信貸中農戶與農信社之間存在著的信息不對稱以及農村小額信貸本身的高自然風險、道德風險和管理風險等特有的行業特征及不完善的風險防范和補償機制,致使農戶還貸違約率很高。但究其根源主要是因為農戶的誠信意識淡薄,償貸意識不強,貸款農戶貸款后還款與否完全靠個人自覺,缺乏有效的監督與約束機制,因此誠信缺失問題在農村小額信貸上表現的尤為突出。
二、我國農村小額信貸借貸雙方的信用博弈分析
在農村小額信貸中,貸款農戶的違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誠信缺失,造成這種誠信缺失,農戶有借不還的主要原因是相比于其他可行策略(還貸),違約能給理性的農戶帶來更高的凈收益。可以分別用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和“相機選擇”原理來分析這種誠信缺失產生的原因。
(一)“囚徒困境”分析
農戶小額信貸博弈的參與者為農信社和農戶。假如一家農戶貸款c萬元,按正常情況,農戶會獲得一定的收成。用字母來表示雙方在不同情況下的利得。如圖1所示:
圖1“囚徒困境”分析
其中,括號中的數字分別為農信社和農戶的利得,下面來分析每一種情況。第一種情況,農信社為農戶貸款c萬元,貸款農戶還貸時總收入為c+e+h.若他能履約,向農信社還貸c+e萬元(e為貸款利息)。這可以說實現了小額信貸的初衷,農戶自己還有h的利得。第二種情況,農信社為農戶貸款c萬元,貸款農戶違約,造成農信社連本帶利未收,實際上農信社損失了這筆資金,而農戶獲凈利c+e+h萬元,這就是誠信缺失造成的違約后果。第三種情況,雖然農戶是誠信的,選擇還款,但農信社拒絕為該農戶貸款。由于機會成本的存在,致使農信社的利得為-(c+e),而農戶由于沒有貸到資金,他也就失去了進一步獲得收入的機會,這實際上造成了農戶最低為h的損失。第四種情況,農戶可能違約,農信社也就可能拒絕貸款,兩者沒有合作意向,機會成本為0,雙方的利得或損失就為0,這或許是雙方按照各自預期效用最大化原則選擇的最優策略。
(二)“相機選擇”分析
“相機選擇”理論也可以用來解釋農村小額信貸中農戶誠信缺失行為,其博弈的雙方依然是農信社和貸款農戶,地方政府不參與博弈,但可對博弈雙方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該博弈為動態博弈。如圖2所示。圖2中三個終端黑點處的數組表示博弈各方到達這些終端路徑所實現的得益,其中第一個數字為先行為的農信社的得益,第二個數字為后行為的農戶的得益。
圖2中最上方的圓圈表示農信社的選擇節點,博弈中農信社先進行選擇,農戶后進行選擇,因而博弈雙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由于農戶作為后行為的博弈方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因而處于較有利的位置。在第一階段中,先行為的農信社有“貸款”與“拒貸”兩種可選策略。如果農信社拒絕貸款,則博弈結束,它能保住c萬元本錢,而農戶則不能獲得進一步的收入,農信社與農戶的得益數組為(c,0)。如果農信社選擇“貸”,則到達農戶的選擇信息集,農戶將掌握主動權,可選策略有“還貸”和“違約”,若選擇“還貸”,則博弈結束,雙方得益數組為(c+e,h)。若農戶選擇“違約”,雙方的得益數組為(-c,c+e+h)。農信社追償與否則取決于追償成本的高低。
圖2兩階段動態博弈
通常情況下,農信社在發放貸款時,都是假定貸款農戶是可信的,即獲得收入后農戶會主動還貸。若農信社預知農戶不可信,則農信社與農戶的合作最終成為不可能。那么,有沒有辦法使得農戶變成可信的,從而使農信社愿意選擇“貸款”,而農戶遵守諾言選擇“還貸”,最終增加雙方的利益呢?事實上,這是完全可能的,關鍵在于必須增加一些對農戶行為的制約。
在圖2中,當農戶選擇“違約”時,他可能會更換住所或采取別的方式,使農信社無法追償貸款,或者追償的成本太大以至于放棄追償。如果農信社在農戶違約時可以用法律武器,或通過其他途徑,則農信社的合法權益就有保障。這時雙方的選擇,以及農戶對農信社選擇行為的判斷,就會使農戶自己的行為發生變化,博弈的結果就大為不同了(如圖3所示)。
這里,第三階段農信社的行為選擇非常重要,因為有了這個階段,博弈的結果就大為不同,當農戶違約時,農信社可以選擇“追償”。當然,由于目前相關體系還不健全,如個人征信系統、還貸監測系統、農戶個人信息查詢系統以及公安部門人口信息管理系統尚未完善,農信社向農戶追償的成本過大,使得農信社追償貸款的積極性不高。因為預知農信社將“不追償”,所以借款農戶獲得收入后往往選擇“違約”。若農戶違約,農信社肯定選擇“追償”,則博弈雙方的得益數組為((c+e)*,h*),在此,(c+e)*為農信社的期望收益c+e減去它的追償成本后的收益,h*為農戶的收益h減去由于他違約帶來的負效應后的收益,如面子成本、名譽等。
圖3三階段動態博弈
對農戶來說,當他完全清楚農信社會唯一選擇“追償”時,并且知道農信社“追償”的威脅是可信的,若他不還貸款,等待他的必然是一場官司和家庭及個人的名譽掃地,那么他就會選擇“還貸”。即使其最終的利得為0,農戶理性的選擇肯定依然是“還貸”,也就是說,在農信社的追償行為保證實施(雖然目前還不能完全保證)情況下,農戶的“還貸”許諾就成為可信的會信守的許諾,那么農信社在第一階段會理性地選擇“貸款”,而農戶在第二階段會理性地選擇“還貸”,從而雙方各得利益,結束博弈。
三、“三維”被迫誠信機制的構建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依靠農戶的道德等內在誠信約束效力非常有限,他們的違約是有極大可能的。要使博弈雙方順利達到農信社發放貸款、農戶按時歸還貸款這一均衡路徑,就必須充分發揮信息的作用,克服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為此,建議設計一套外在的誠信約束機制,迫使農戶不得不守約還貸,筆者將這種誠信機制稱之為“三維”被迫誠信機制。之所以稱其為“三維”,是因為在這里,將由地方政府、農信社、貸款業務委員會以及借款農戶形成三維立體圖(如圖4所示)。所謂貸款業務委員會是由借款農戶所在地的鄉政府以及村委會各派出一人,由該村選出一位比較有權威和聲望的人,再由借款農戶家庭中的一人等共四人來擔任委員會成員。其中地方政府和農信社對貸款業務委員會進行還貸的監管,同時政府、農信社和貸款業務委員會又對借款農戶形成制約,以使其獲得收入后能主動還貸。
圖4小額信貸的“三維”被迫誠信機制
上述的“三維”被迫誠信機制,反映了地方政府、農信社、貸款業務委員會以及借款農戶之間的權責、義務以及有關各方的制約關系。
(一)地方政府推行各種小額信貸政策,支持、幫助農信社開展各項正常的金融活動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統一的小額信貸管理條例及相關法規。雖然小額信貸是一項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政策,但由于沒有相關法律規范約束貸款農戶的行為,使農信社的權責在農戶不還貸時沒有受到法律保護。既然要堅持推行小額信貸政策,健全法律法規是很必要的。政府應抓緊制定《小額信貸合同法》和《個人信用管理法》等,并且地方政府在大的框架內制定適合本地區的相關的法律法規。同時在這些法律法規中,規定農信社、貸款業務委員會和貸款農戶在小額信貸中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規定政府、農信社和貸款業務委員會在個人信用信息資源開發和使用中的權利與義務以及提供虛假信用資料的法律責任。通過完善小額信貸的法律法規,把農信社、貸款業務委員會和貸款農戶的行為納入法制軌道,從而減少信貸風險。因此,在筆者設計的“三維”被迫誠信機制中,地方政府是小額信貸政策的積極倡導者,也是相關小額信貸法律法規的制定者,還是小額信貸政策的幫扶者,而且在小額信貸的執行中,地方政府有權利對農信社、貸款業務委員會和貸款農戶進行監督,使得農戶按期還貸,減少違約。
(二)農信社經辦小額信貸政策,并委托貸款業務委員會對貸款農戶進行監督和管理
農信社在經辦小額信貸政策時,可以以優惠價打包出售給農戶所在地貸款業務委員會,再由農戶所在地貸款業務委員會直接給農戶貸款,并由其向農戶所欠貸款進行催收和管理。相對于農信社來講,貸款業務委員會對小額信貸的管理和催收的成本比較小。若某家農戶到期不還貸,農信社可以委托貸款業務委員會向農戶追償。一般來說,這樣農戶違約的可能性比較小,他們不會因“賴帳”而使其名譽受損,而且貸款業務委員會對借款農戶有催還借款的義務,貸款農戶會聽從貸款業務委員會的勸告而自動還貸。在小額信貸“三維”被迫誠信機制中,農信社首先要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農戶信用等級評價方法,確定不同農戶的授信額度,當農戶的基本情況發生變化時,應及時變更信用等級及相應的授信額度,拒絕不能還貸可能性較大的農戶,從源頭上控制資金的去向,這將大大有助于解決呆賬壞賬、農戶欠貸不還的問題。其次,農信社要通過貸款業務委員會加大對違約農戶的懲罰力度,并充分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督約束作用。例如,貸款業務委員會要代替農信社多途徑定期公布違約農戶的名單,這樣可以借助周圍農戶的監督和輿論力量加大借款農戶違約的心理壓力,從而加大其違約成本。
(三)貸款業務委員會加強小額信貸的管理和監督,并向農信社負責
由于信用評定和授信額度由農信社和貸款業務委員會集體核定,并張榜公布,接受村民監督,在操作程序上有效地防范了現代過程中的內部道德風險和信息不對稱。貸款業務委員會要經常深入農戶掌握和了解其生產經營和貸款使用情況,確保農戶小額信貸按規定用途和要求使用,真正發揮其功效和作用。在筆者設計的小額信貸的“三維”被迫誠信機制中,貸款業務委員會的大多數成員都有比較緊密的社會關系,他們之間的相互了解程度遠遠大于農信社和農戶之間的程度,他們在貸款農戶的資格審查、資產狀況、信譽狀況、經營能力、道德水平及貸款的事后監督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獲取信息的成本較低,克服了農信社和農戶借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另外,貸款業務委員會還可以發揮自己的地緣、人緣優勢,依靠所掌握的“軟”信息以及他們本身良好的口碑和威信,建立農戶自律機制,增加監督力量,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四)農戶可申請小額貸款,但負有償還貸款的義務
政府推行小額信貸政策為許多貧困農戶解了燃眉之急,但極高的貸款違約率使這項政策的長期實行受到阻攔。由于農戶駕馭市場的能力不強,獲得信息的渠道狹窄,在行業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有著較大的市場風險。地方政府、農信社和貸款業務委員會對其并非僅僅提供資金,而相應地為貸款農戶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管理培訓,甚至是基礎教育等。在小額信貸“三維”被迫誠信機制中,貸款農戶可在原籍向農信社申請貸款,并負有償還的義務。貸款農戶的還貸行為將受到政府、農信社和貸款業務委員會的制約和監督。貸款業務委員會可以說是農戶還貸的擔保者,當農戶違約時,它負有追償的義務。
綜上所述,農信社可以作為政府和借款農戶之間的中間人,開辦個人委托貸款新業務,把資金低成本、高效率地貸給需求者;貸款業務委員會也可以作為農信社和借款農戶之間的中間人,充分發揮信用中介的職能,為農信社和貧困農戶借貸的雙方牽線搭橋,從而幫助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發展生產,實現小額信貸的初衷。在筆者設計的小額信貸的“三維”被迫誠信機制中,可以積極推進政府、農信社與貸款業務委員會的垂直聯接,充分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使三者結合、協同運行,良性互動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曉麗。對農戶小額信貸的調查與思考[J].農村經濟,2006(5):74-76.
[2]孫清,汪祖杰。LOGIT模型在小額農貸信用風險識別中的應用[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6(8):27-29.
[3]應宜遜,黃震宇,徐永良。我國小額農貸體制的特點及改進思路[J].金融研究,2005(5):180-190.
[4]謝玉梅。國外小額信貸發展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問題,2007(5):85-87.
[5]李玉福,代付軍。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風險管理的經濟學分析[J].西部金融,2007(7):3-5.
- 上一篇:工商聯絡員幫扶企業典型材料
- 下一篇:完善金融體系解決中小民企融資困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