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投入對產業結構的制約

時間:2022-09-01 05:31:34

導語:信貸投入對產業結構的制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貸投入對產業結構的制約

一、研究背景

投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之一。20世紀70年代,西方學者開始對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研究。Bagehotw[1](1962)認為,在英國工業革命過程中,金融體系的資本供給發揮了關鍵作用。Hicks[2](1968)進一步認為,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并非由于技術創新,而是由金融系統創新引起的。Kashyap[3](1993)等人實證分析了銀行信貸與投資、利率和產出的關系,并認為銀行信貸變動能有效地影響投資、利率和產出。Pagano[4](1993)在Kashyap等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整個金融體系可以通過提高儲蓄率的方式,實現投資率的上升,并以此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逐漸引起國內學者關注。王小平[5](2003)等人以甘肅省天水市為例研究西部地區信貸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得出2000~2003年間西部地區信貸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關系的結論,并指出信貸萎縮將嚴重影響西部地區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研究組[6](2003)使用1985年以來的銀行數據,利用Panel模型對我國貨幣和信貸進行分析,結果表明,信貸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解釋強度高于貨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解釋強度。孫明華[7](2004)通過對信貸與GDP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兩者之間存在較為穩定的協整關系。劉濤[8](2006)從貨幣與信貸在解釋經濟波動差異方面入手,并結合我國經濟運行特點,分析信貸變動與我國經濟波動關系,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經濟波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信貸約束”的地方政府過量信貸與承擔宏觀調控和銀行風險的中央政府存在需求壓縮之間的矛盾造成。李成[9](2007)對我國不同地區信貸對經濟增長貢獻度的差異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從東向西,信貸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呈現遞減趨勢。

以上研究成果表明,信貸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相關關系,且這種相關關系存在區域間的差異性。這給區域經濟發展與相關信貸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礎,但這些研究成果都忽略了對信貸與產業結構轉變之間的關系的研究。經濟發展不僅有量的增長,更要有質的提升,產業結構優化和高級化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黃偉[10](2010)等人對信貸退出與產業結構優化關系的機理進行研究,指出,信貸通過信貸退出—資金流量結構—生產要素配置結構—資金存量結構—產業結構的過程作用于產業結構,并使其得到優化。這一研究解釋了信貸與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但該研究缺乏實證分析,同時也缺乏對信貸與不同產業之間互動關系的研究。本文擬以單位根檢驗、協整檢驗等方法,建立我國1980~2009年信貸與產業結構的回歸模型,深入分析信貸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為我國產業發展的信貸政策制定提供依據。

二、指標與數據來源本文選取我國1980~2009年各產業增加值、各產業信貸數據,①擬采用單位根檢驗、回歸分析等計量分析方法,研究1980~2009年各產業信貸對各產業增加值增長的推動作用。

1.指標選取

產業指標選用我國各產業增加值水平,并對其序列進行取對數處理,得到新的產業增加值序列數據,新的序列記為Mi,其中Mi為:Mi=LN(GDPi)(i=1,2,3)(公式1)公式1中,i表示第i產業,GDPi表示第i產業的GDP值,Mi表示第i產業的GDP值取對數后的值。信貸指標選用我國各產業信貸值(XDi),并對其序列進行取對數處理,得到新的XD序列數據,新的序列記為Ni,其中Ni為:Ni=LN(XDi)(i=1,2,3)(公式2)公式2中,XDi為第i產業的信貸值,Ni表示第i產業的XD值取對數后的值。

2.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產業增加值、XD兩個指標作為研究指標。其中,各產業增加值與三產業總GDP原始數值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1980~2010年),各產業信貸原始數值來源于《中國金融年鑒》(1980~2010年)。

三、分析與結果

1.協整檢驗

(1)ADF檢驗根據協整檢驗的要求,序列只有在平穩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協整檢驗,因而,在協整檢驗之前必須對需要檢驗的序列的平穩性進行檢測。在此筆者選用單位根檢測(ADF檢驗)方法,檢驗我國各產業增加值序列(Mi)、各產業XD值序列(Ni)進行單位根檢測,其檢測結果見表1。

(2)協整檢驗由表1可知,我國各產業增加值與各產業信貸原始序列進行二階差分后,都實現了平穩,在此基礎上可進行序列的協整檢驗。首先,以進行對數處理后的我國各產業增加值、XD數列為基礎,構建GDP與XD的回歸模型。

(3)殘差ADF檢驗在對我國各產業增加值與XD構建回歸模型的基礎上,對模型的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其檢驗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增加值與XD總量所構建的回歸模型殘差的ADF檢測值-3.8624小于其1%水平下的臨界值-3.6852,表明此回歸模型的殘差序列為平穩序列,表明序列MGDP與MXD之間表現為協整關系,亦即我國各產業增加值與各產業XD總量之間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由第一產業增加值與第一產業XD總量所構建的回歸模型殘差的ADF檢測值-1.8796小于1%水平下的臨界值-4.3276,表明序列MGDP1與MXD1之間表現為協整關系,亦即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與第一產業XD總量之間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第二產業增加值與第二產業XD總量所構建的回歸模型殘差的ADF檢測值為-2.9028,小于1%水平下的臨界值-2.6522,表明序列MGDP2與MXD2之間表現為協整關系,亦即我國第二產業增加值與第二產業XD總量之間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第二產業中的工業和建筑業的增加值與其XD總量所構建回歸模型殘差的ADF檢測值分別為-2.6522和-2.7850,分別小于1%水平下的臨界值-2.5040和-2.6486,表明序列MGDP2g與MXD2g之間以及MGDP2j與MXD2j之間表現為協整關系,亦即我國工業增加值與工業XD總量以及建筑業增加值與建筑業XD總量之間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由第三產業增加值與第三產業XD總量所構建的回歸模型殘差的ADF檢測值-0.7482大于10%水平下的臨界值-1.9824,表明序列MGDP3與MXD3之間表現為不協整關系,亦即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與第三產業XD總量之間并不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

(4)各產業信貸效率及其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由殘差單位根檢驗結果可知,1980~2009年間,除第三產業外,我國其他產業的增加值與其相應的產業XD總量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由公式3可知,我國信貸對GDP增長效率整體為0.7669。第二產業信貸效率整體為0.9021,其中工業信貸的效率為0.9271,建筑業的信貸效率為0.8237,但由于建筑業本身所占我國增加值的比重較小,其對整個第二產業的信貸效率影響較小。由公式4可知,我國第一產業信貸效率為0.6478,其效率值在三大產業中較小。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由我國國情決定。我國耕地資源有限,而人口,尤其是農村人口眾多,由于戶籍制度的存在使得人口不能得到合理的流動,這一國情導致農村投入產出效率較低;另一方面,第一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限制第一產業信貸效率的提升。長期以來,農業在我國處于基礎性產業地位,其主要用于維持糧食的穩定供給以及工業原材料供給,以滿足我國人口增長對糧食需求以及工業快速發展的需要,而作為糧食供給為主要目標的農業生產,其投入產出效率低,見效慢,造成信貸效率相對于第二產業要低。

由圖1中我國一、二產業的發展趨勢可知,1980~2009年間,第二產業的比重雖有波動,但基本維持穩定,其中,工業所占比重決定了整個第二產業所占比重的變動趨勢,建筑業整體上呈現增長趨勢,但由于信貸效率較低,同時由于其自身產業、信貸規模均較小,導致其增加值雖有增長,但其在我國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增長較緩慢。1980~2009年間,我國第一產業發展較慢,其規模由1980年的30%下降至2009年的10.4%,與第二產業比重的差額由1980年的18.1%縮小至2009年的36.0%。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第一產業信貸規模的配置比重較第二產業日漸下降,投資額度的增幅日漸縮小(劉艷華,王家傳2009);[11]另一方面,第一產業由于內部結構不合理,加之產業本身的特點,使得第一產業的信貸效率較第二產業低,造成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發展規模的差距越來越大。

第三產業的比重整體上呈現上升趨勢,其在增加值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21.6%上升至2009年的43.4%,略高于第二產業的比重水平。但第三產業信貸與第三產業增加值之間并不存在長期均衡穩定的關系。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由產業發展規律可知,進入一定的發展階段后,第三產業發展步伐加快,其發展規模不斷變大,在GDP中所占份額逐漸超過第二產業,成為比重最高的產業。我國亦不例外,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第三產業在我國GDP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另一方面,由于信貸政策在產業間的失衡,第三產業信貸規模的額度雖不斷上升,但其所占比重上升幅度較慢,同時第三產業內部信貸結構不合理,使得信貸效率較低,并造成第三產業信貸與第三產業增加值之間不協整。

四、結論與建議

1.研究結論

首先,本文運用單位根檢驗、協整分析等分析方法,對我國1980~2009年各產業信貸規模與各產業增加值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各產業信貸效率及其對產業變動的作用進行研究。筆者發現,1980~2009年間,我國第二產業,包括工業、建筑業,以及第一產業的增加值與其XD總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關系。雖然第三產業增加值在我國GDP中所占份額不斷提升,但第三產業增加值與其XD總量之間不存在長期穩定關系。其次,我國各產業效率表現為第二產業高于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中的工業信貸效率高于建筑業信貸效率。第一、二產業的信貸對其產業變動影響均較大。

2.政策建議

首先,從全局高度優化產業信貸配置,提升信貸效率。從發達國家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來看,隨著一國經濟發展的深入,產業結構調整表現在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最高,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先升后下降,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最小。就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產業結構現狀來看,我國并未完成產業結構的轉變。在產業結構轉變的過程中,對于信貸投入應當站在全局的高度,依據我國產業發展現狀,合理調配信貸方向與信貸規模,促進產業發展、轉變、優化,并根據具體產業的特點,制定具體產業的信貸政策,提升各產業信貸效率,為最終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奠定基礎。

其次,加大第一產業信貸配置,優化第一產業內部結構。第一產業比重在三大產業中的比重雖然日漸降低,但第一產業的基礎發展定位使其發展對于信貸的依賴程度日漸提升。為了確保第二、三產業的穩定、快速發展,必須加大對第一產業的信貸投入。同時,由于我國第一產業內部發展結構主要是為了滿足我國人口增長對糧食供給的需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忽略了第一產業內部的其他效率較高的行業發展,雖然這一問題得到了國家的重視,但其不均衡發展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轉變,并成為影響第一產業信貸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信貸作為有力的調制工具,一方面利用信貸促進第一產業內部除糧食生產外的其他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依靠其他效益較高行業的發展來提升第一產業信貸效率的提高,促進第一產業的穩定發展。

第三,提升第二產業信貸效率,優化第二產業內部結構。在我國當前的發展階段,第二產業的信貸效率在三大產業中的效率最高,為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第二產業的信貸效率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同時,隨著發展的進一步深入,傳統的發展模式以及發展方向的弊端日漸顯現,資源過渡消費、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給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因此,一方面,應利用信貸調整第二產業內部發展方向,優化內部結構,向清潔、高效、低碳等方向發展,尋求新的經濟發展增長點,實現可持續的產業發展目標;另一方面,應通過新的、可持續行業的發展,不斷優化信貸效率的提升,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并最終完成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

最后,加大第三產業信貸力度,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從我國產業結構來看,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遠未完成,第三產業所占GDP的比重較低,這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較大。第三產業信貸與GDP的協整檢驗結果表明,第三產業信貸與GDP之間并不存在長期的穩定關系,信貸對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的效應在三大產業中最低。雖然我國第三產業的信貸規模逐漸擴大,但第三產業的信貸配置比重日漸降低,綜合因素造成我國現階段第三產業的發展現狀。國家需要加大對第三產業的信貸投入,加大對第三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同時組織專家學者加深對第三產業發展的研究,并制定相應合理的行業發展規劃,在此基礎上制定第三產業的信貸政策,促進第三產業信貸效率的提升與第三產業的發展轉變,為整體產業發展轉變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