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業發展特殊性及策略

時間:2022-07-02 04:59:19

導語:信貸業發展特殊性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貸業發展特殊性及策略

一、西藏信貸業務發展現狀及其原因分析

(一)存款金額與貸款金額的差距不斷擴大,資金“外流”問題嚴峻

中央政府給予西藏大量的優惠政策,區內的存款與貸款的余額都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但是,存款額度的增長幅度遠遠超過了貸款額度的增長。以2011年為例,2011年西藏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為1662.50億元,而同期的貸款余額僅為409.05億元。這一現象說明,大量的存款找不到投資消費渠道,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農牧民及企業卻得不到資金。之所以存在以上情況,有以下幾點原因:

(1)信貸環境與融資渠道多元化的制約一方面,從貸款的供給方看,一是由于西藏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社會的信用環境較差,一些企業借債不還的現象時有發生,給商業銀行造成了大量的呆賬、壞賬,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風險增大,從而影響了各大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積極性。二是由于西藏總體經濟水平的低下,很多企業的經營效益并不理想,生產規模增長緩慢,甚至出現萎縮的現象,使得商業銀行貸款的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信貸資金的投資回報率低下。除此之外,社會擔保體系的不健全與商業銀行嚴格的貸款審批程序與條件也是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從貸款的需求方來看,經濟效益較好、規模較大的企業,基本上都通過上市的渠道,進行股權融資,進行債務融資的額度較小。經濟較差、規模小的企業需要大量的債務融資,但是由于自身條件不足,很難找到可靠的擔保方,房貸的風險較大,很難從銀行取得貸款。

(2)區內存款額度快速增加直接導致存貸款差額不斷擴大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與區內經濟的不斷發展,區內的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經濟的快速、持續增長,以及中國老百姓固有的投資觀念,使得各大商業銀行的存款余額不斷增長,為金融機構吸收貸款提供了便利。

(二)中央政府給予的優惠政策,在客觀上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問題

中央政府給予的優惠政策對于西藏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區內經濟基礎薄弱、自然環境惡劣、生產力水平較低、市場經濟發育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建設人才極度匱乏等問題,對優惠政策的執行大打折扣,使得在政策的執行上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問題。之所以出現以上情況,其原因如下:

(1)當前,中國農業銀行是區內農牧民貸款的主要來源。中國農業銀行目前在西藏實行的是自治區分行——地區分行——區縣支行——鄉鎮營業所的四級管理模式。鄉鎮營業所便成了農牧民最為接近的金融組織。但是營業所的規模小,貸款結構多元化不足,投向較為固定,基本上用于傳統的小農領域,用于農牧民從事多種經營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較少。其原因在于,商業化經營管理的體制較大限度地制約了政策性貸款的最終實踐,即促成了西藏的優惠金融政策與商業化經營管理非一致性的矛盾。

(2)西藏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這也就決定了區內的大多數企業仍然是中小企業,規模較小,可以用于信貸抵押的資產是有限的,以及自身存在的償債能力不足、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市場競爭力較低、經營風險較大等問題,使得商業銀行不愿意將資金貸給中小企業。

二、對西藏信貸業務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政策引導

根據西藏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引導金融機構在把資金投向重點企業、優勢企業、支柱企業的同時,適當向中小企業傾斜,促進農牧戶增收、產業結構調整和消費市場的繁榮,尤其是要加大力度發展能源、通訊、交通、市政設施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為西藏經濟的快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優化金融環境

加強政府和金融機構以及監管部門的合作,建立高效的協作聯動機制,形成良好的金融環境,促進銀行等金融機構與稅務、工行行政管理等政府部門信息共享;加大欠債不還等失信行為的懲罰力度,建立不誠信行為的信息披露與通報機制。通過各級政府與金融機構自身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逐步優化西藏的金融環境,促進區內金融的良性發展。

(三)突出重點

一方面,大力支持西藏產業結構與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特色產業的發展,充分發揮金融對西藏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簡化政策執行程序,進一步加大對小額貸款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大農貸政策宣傳力度,讓農戶知曉農貸政策,保證農貸政策順利落實。

(四)加強信用擔保體系的建設

西藏目前正在抓緊構建以財政出資為主的社會擔保體系,對此應加強財政政策與信貸政策的協同作用,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市場運作”的原則,加快西藏擔保體系建設,為鼓勵發展的行業和產業積極提供擔保。首先是整頓社會信用秩序,從制度上規范各市場主體的行為,為企業融資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增強金融機構對轄區中小企業信貸投入的信心。建立并規范以政府為主體的信用擔保體系。由各級政府財政出資,設立具有法人資格的獨立擔保機構,實行市場化運作,接受政府監督,為企業融資提供及時、有效的擔保。加強企業信用教育,建立完善的企業信息收集和資信評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