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場所行政許可探析

時間:2022-12-17 03:16:08

導語:公眾場所行政許可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眾場所行政許可探析

本文作者:吳曼萍工作單位:海口市消防支隊

(一)該超市的經營主體為個體工商戶,不屬于單位,依法可以不用辦理公眾聚集場所開業前消防安全檢查行政許可手續。當事人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15條規定:“公眾聚集場所在投入使用、營業前,建設單位或者使用單位應當向場所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消防機構申請消防安全檢查?!庇纱丝梢钥闯?,辦理消防安全檢查手續的主體為建設單位或者使用單位,均為單位,而他是個體工商戶,依法不用辦理公眾聚集場所開業前消防安全檢查行政許可手續。(二)該超市的建筑面積僅為400m2,不屬于“較大規模的商店”,不屬于“公眾聚集場所”,可以不用辦理公眾聚集場所開業前消防安全檢查行政許可手續。當事人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73條第1款第3項規定:“公眾聚集場所,是指賓館、飯店、商場、集貿市場、客運車站候車室、客運碼頭候船廳、民用機場航站樓、體育場館、會堂以及公共娛樂場所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釋義》對第73條的條文解釋中,“商場是指經營多種商品,較大規模的商店。主要經營產品是服裝、紡織品、家庭用品、食品和娛樂商品等。按面積和員工人數可分為大型商場、中型商場和小型商場?!碑斒氯苏J為,其經營的超市僅為400m2,規模很小,不屬較大規模的商店,同時,公安消防機構沒有向社會公告“較大規模的商店”、“大型商場、中型商場和小型商場”的具體面積,不能單方面認定其超市屬于應辦理公眾聚集場所開業前消防安全檢查行政許可手續的范圍。

經向法規部門咨詢,在以上方面提出執法異議的情況并不多見,這說明老百姓的法律意識在進一步提高,對最常見的執法也開始進行思考了。對當事人提出的問題,我們進行了分析,最終認為,公安消防支隊的執法是符合法律規定的。(一)商場無論面積大小均屬于“公眾聚集場所”本案中400m2的超市是否認定為“商場”,進而認定為“公眾聚集場所”呢?答案是肯定的。根據《商店建筑設計規范》(JGJ48-88)第1.0.4條的規定,商店建筑的規模,根據其使用類別、建筑面積分為大、中、小型;小型商場建筑面積小于3000m2。《商店建筑設計規范》附錄1名詞解釋中說明,自選商場是指:向顧客開放,可直接挑選商品,按標價付款的(超級市場)營業場所??梢?,本案中400m2的超市屬于小型自選商場?!吨腥A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73條第1款第3項規定的“公眾聚集場所,是指賓館、飯店、商場、集貿市場、客運車站候車室、客運碼頭候船廳、民用機場航站樓、體育場館、會堂以及公共娛樂場所等”。從法律條文本身看,并無面積大小的區分,即商場均為“公眾聚集場所”。因此,本案中400m2的超市屬于商場,屬于公眾聚集場所。行政處罰中對其定性是正確的。必須指出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及公安部消防局聯合編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釋義》只是工具書,“釋義”只是法理上的理解,不是法律,不能作為執法依據。(二)“公眾聚集場所”的經營者無論是單位還是個體工商戶,均要辦理開業前消防安全檢查行政許可手續確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15條規定“公眾聚集場所在投入使用、營業前,建設單位或者使用單位應當向場所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消防機構申請消防安全檢查”,在這里,沒有講到“個人”或“個體工商戶”。但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的立法本意,這一條文側重說明的是公眾聚集場所,這里的“建設單位或者使用單位”強調的是“場所”的建設者或使用者,應當包括“個人”或“個體工商戶”。這一點,經向法規部門咨詢也得到了認同。此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其他法律中,“建設單位”、“用人單位”等概念均包括了個人。同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第10條、第11條、第12條、第15條中的單位亦應包含了“個人”或“個體工商戶”。因此,無論是單位、個人或個體工商戶經營的公眾聚集場所在開業前均應辦理消防安全檢查行政許可手續。

本案在日常消防監督執法工作中是最常見的行政處罰案件之一。一直以來消防監督執法人員認為此類案件不會存在什么難點和漏洞,沒有對涉及到的法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在當事人提出疑問后,在執法分析會上曾經有個別消防監督執法人員認為我們的執法可能失誤了或者說是法律制定有漏洞。經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和相關法律法規的深入學習,最終統一了認識。從這點來講,本案件對消防工作是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的。(一)對法律的學習掌握要深入在本案中,無論是爭議的提出還是分析解釋,都緊扣法律,依靠法律,執法的對錯判斷更要依據法律。一宗最常見的執法也產生了這么深刻的討論,可見,對法律的學習研究是多么的重要。在本案中,如果對法律理解不深,對相關技術標準不掌握,是很難說服當事人的。(二)法律的制定要更加嚴謹本案也折射出一些法律條文的制定、文字的描述還存在需要加強的地方。比如本案中,如果對商場類建筑或場所的描述更加具體、對公眾聚集場所開業前辦理消防安全檢查行政許可手續的主體進行更加明確的規定,是可以避免這些爭論的。(三)法律的規定要符合我國現階段實際實際上,本案還引申出另外一個問題:公安消防機構是否要責令所有商場(無論大小)辦理開業前消防安全檢查行政許可手續呢?如果這樣,公安消防機構的法律責任太大了,一旦發生火災,消防監督人員非常容易被追究失控漏管的瀆職責任。而根據火災統計,商場(特別是一些三合一類型的小型商場、商鋪)火災占的比例相當大。因此,建議對這一規定進行修改,使其更加符合公安消防機構工作實際和我國國情。這也提醒我們,法律的規定要結合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切不可簡單的“一刀切”或理想化,同時還要考慮老百姓的利益和需求,規定要人性化,這樣制定出來的法律可操作性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