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行為合法性拘束力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5 07:53:00
導語:行政行為合法性拘束力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十四條第一款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其中第(十)項為:“訴訟標的為生效判決的效力所羈束的”。這是有關法院生效判決對訴訟標的即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拘束力問題的規定。根據該條規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在其它生效判決(包括行政判決、刑事判決和民事判決)書中已被確認的,相對人就不能提起行政訴訟。對于相對人的起訴,法院應當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應當駁回起訴。
目前,對于第(十)項的規定有不同的理解,以致在實踐中也產生了諸多問題。第一種理解認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已為其它生效裁判的裁判內容所認定則法院不應受理當事人的起訴,已經受理的應當駁回起訴,但如果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僅在其它裁判文書中的事實與證據的認定部分作過認定而不在判決內容之列,則法院應當受理相對人的起訴;第二種理解認為,無論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在其它生效裁判的判決內容部分作過認定還是僅在裁判文書的其它部分作過認定的,法院均不應當受理當事人的起訴??梢?,兩種觀點都認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已在其它生效判決的內容中作過認定的,法院對當事人的起訴不應當受理,對于此,理解上和適用中均沒有爭議,此處不再詳述。
對該項的理解和適應有爭議且在實踐中也容易出現問題的,主要在于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僅在其它生效裁判文書中作過認定,但并不在判決內容之列的情況下,法院是否應當受理當事人的起訴。如上所述,第一種觀點認為在此情況下法院應當受理當事人的起訴。其理由主要在于:法院對作為行政案件訴訟標的的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判決與法院在其它案件的裁判中對該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認定的效力是不同的,因為,在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不是作為訴訟標的的其它案件的審判中,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一般是被作為證據加以審查的,其審查程序較簡單(對其合法性一般只作形式上和來源上的審查),并且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沒有作為一方當事人參與訴訟,不能充分發表意見。而在行政訴訟中,法院對作為訴訟標的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審查程序更加復雜,而且被訴行政機關將作為一方當事人參加訴訟,可以發表訴訟意見;第二種觀點認為在此情況下法院不應當受理當事人的起訴。其主要理由是:第一,民事、刑事和行政裁判都是以某個法院名義作出的,而不是以具體的某個審判庭的名義作出的,法院在裁判中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認定都是有拘束力的;第二,如果法院受理了這種行政訴訟,而且作出了與原裁判的認定相左的裁判,則會出現同一法院對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作出不相同的認定的情況;第三,若法院的認定相互不一致,也將導致當事人無法執行生效裁判的情況。
筆者認為,對于該項的理解不能僅僅著眼于其字面意思。該項所規定的:“訴訟標的為生效判決的效力所羈束的”,我們認為應當既指為生效判決的內容所羈束,也包括為生效判決的認定所羈束的情況。因為我國審判機構的設置,既不同于普通法系的國家,也不同于歐洲大陸法系的國家,而是吸收了它們的特點,在同一個普通法院中依處理糾紛的性質不同而設置不同的審判庭,但各審判庭的裁判又都是以法院的名義作出的。因此,從司法裁判的主體上看,無論是哪個審判庭作出的何種性質和形式的裁判,都應當被視為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判,都具有相同的拘束力。所以,從理論上講,法院的一個審判庭作出的生效裁判對其它審判庭也有拘束力,相對人對生效裁判所認定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提起行政訴訟的,法院不應當受理,已經受理的,應當駁回起訴。
當然,從司法程序的角度看,對該項的理解中,第一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的確,在其他案件(即不以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作為訴訟標的的案件)的審判中,法院往往僅將具體行政行為作為證據進行審查,而且,這種審查缺乏行政機關參加的對抗辯論程序,相對于專門審查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行政訴訟在程序上較簡單,所以,此種程序導致對具體行政行為的錯誤認定的可能性也較大。但若以此為由,認為人民法院應當受理此種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為生效判決的認定所羈束的情況下提起的行政訴訟,則不僅無助于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還有可能出現法院的生效裁判相互矛盾的尷尬局面,從而有損司法裁判的權威和尊嚴。假設法院在審理甲、乙雙方民事糾紛的案件中,以某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為主要依據,判決甲敗訴。而后,甲又以該具體行政行為侵權為由,提起行政訴訟,則法院對該行政案件的最終的判決有兩種可能:即維持判決和撤銷判決。若法院作出的是維持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判決,則不會與已生效的民事判決產生矛盾;但若法院作出的是撤銷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判決則該行政判決與已生效的民事判決發生矛盾,因為,已生效的民事判決是在采信了作為證據的該“具體行政行為”的情況下作出的,而現今的行政判決又撤銷了該“具體行政行為”,即民事判決與行政判決的效力相互沖突,這將極大地損害司法裁判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從另一方面講,這樣也無助于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司法的尊嚴和公正。因為若乙申請執行有利于自己的民事判決而甲申請執行有利于自己的行政判決,則法院將如何執行?對此,筆者認為在現有法律和制度框架下,可作如下處理:法院在收到當事人的起訴后,如發現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已為其它已生效的裁判所認定的,則不應受理,但應啟動審判監督程序對已生效裁判進行審查,如果已生效裁判確有錯誤(主要是對具體行政行為的認定),即可裁定中止原裁判的執行,進行再審。再審期間可告知當事人提起行政訴訟,專門審查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相應地中止再審程序,待行政案件審結后,依據行政案件的判決結果繼續原案件的再審程序。這樣既維護了司法裁判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又較好地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 上一篇:行政訴訟法判決方式研究論文
- 下一篇:行政許可行為與法治政府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