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調研瑕疵救濟方向
時間:2022-05-14 03:54:00
導語:行政調研瑕疵救濟方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行政調查指行政機關進行信息收集、情況查明的活動,具體包括行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的資料、信息收集活動,也包括行政機關對公職人員職務行為的調查了解活動。行政調查的存在樣態復雜,不同樣態中行政調查都會出現諸多瑕疵,比如行政調查主體、程序、不作為、調查資料的使用等。根據行為責任的法理,筆者竭力從學理上為眾多瑕疵形態構建救濟路向,以期能為權力的規范運行和人權的普遍保障略盡綿薄之力。行政調查“這種行政活動實質上多數左右行政的內容或實體的適當與否,在行使對外部的行政權限前,法治主義有必要對行政內部的程序(過程)實行統制,即法律統制的必要性(行政合法程序)。”[1]而“現代法治的精髓是官吏依法辦事,正如哈耶克所說:‘法治意味著政府的全部活動應受預先確定并加以宣布的規則的制約—這些規則能夠使人們明確預見在特定情況下當局將如何行使強制力,以便根據這種認知規劃個人的事務。’”[2]因此,現代憲政精神要求行政調查的瑕疵必須得到救濟。鑒于行政調查的復雜性,應區分行政調查的若干樣態具體分析其救濟路向。
一、行政調查不作為的救濟
行政調查不作為是指調查主體違反了行政調查的主動性、職權性特征,應當調查卻不進行調查的違法行為。針對調查不作為的類型,筆者分別提出對應救濟途徑。
(一)行政調查是為了采取后續行政行為等情形的救濟
第一,調查不作為,但后續行政處理已作出。如果行政決定已經作出,相對人可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復議機關或法院在審查行政決定時可一并審查行政調查問題。根據《行政復議法》第28條和《行政訴訟法》第54條之規定,復議機關或法院可以相關行政決定“主要事實不清”或“主要證據不足”為由,撤銷行政決定,并可責令進行調查并作出相應行政決定。另外,當事人還可以該行政行為程序上有瑕疵為由要求法院審查,造成損害的還可以提起損害賠償之訴。河南鎮平縣一民政所僅憑一舉報電話未經調查核實,就向相對方簽發了《限期改正殯葬違法行為通知書》,責令將死者遺體火化,而該“死者”卻仍然健在[3]。對該案,法院應以違反法定程序予以撤銷。第二,調查主體不進行調查,后續行政決定尚未作出的,行政調查尚能進行。當事人可要求行政機關進行調查,行政機關拒絕時,可向法院提起履行之訴,要求法院裁判行政機關為調查行為并作出相應的行政決定[4]。例如,治安案件中一方身體受到傷害,公安機關須及時進行傷情鑒定,從而決定相應的后續行為。若公安機關不調查或拖延調查,當事人可提起復議或訴訟,要求調查;若造成損害應承擔賠償責任。2001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182次會議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安機關不履行法定行政職責是否承擔行政賠償責任問題的批復》規定,由于公安機關不履行法定行政職責,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害的,應當承擔行政賠償責任。這里的公安機關不履行法定行政職責當然包括不履行調查職責。第三,調查主體不進行調查,后續行政決定尚未作出,并且行政調查無法進行或無進行必要。對此,相對人可向法院提起確認之訴,確認該種行為違法,造成損害的,應承擔責任。如環境污染損害案件中,相對人提出申請后,調查機關無故拖延調查,造成現場被破壞,再行調查亦無效果。
(二)行政調查僅僅是為了解、掌握相關情況,并無意做出后續行政行為情形下的救濟
如果行政調查是行政機關專門從事的了解、研究和提供咨詢的服務,則此時行政調查就是獨立的行政行為,應適用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行政行為的一般規定[5]。比如,相對人需要環境狀況、人口情況、氣候條件等資料以便作出相應計劃,而這些資料的提供屬于調查機關的法定職責范圍,調查機關卻不曾統計導致無法提供。對此,申請人有權提起履行之訴或確認之訴。
二、行政調查濫用的救濟
行政調查的濫用是指本不該進行調查卻進行調查,具體包括:無權調查(超越職權),濫用職權,調查手段的濫用等。囿于行政調查自身的特性,仍以后續行政處分是否作出以及有無后續行政處分來具體分析。
(一)無后續行政處分的調查濫用之救濟
無后續行政處分的調查濫用實指一般意義上的調查了解。我國《價格法》規定,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制定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應當開展價格、成本調查,聽取消費者、經營者和有關方面的意見。這里的聽取意見可視作一般意義的調查了解。另外,調查機關不得重復調查,能一次調查完畢的,不得經常調查。我國《統計法實施細則》第11條規定,(一)在已經批準實施的各種統計調查中能夠搜集到資料的,不得重復調查;
(二)抽樣調查、重點調查或者行政記錄可以滿足需要的,不得制發全面統計調查表;一次性統計調查可以滿足需要的,不得進行經常性統計調查。因此,對于像健康人被要求頻繁接受艾滋病篩查就是調查的濫用。相對人可提起訴訟要求法院確認其行為違法、判決調查機關賠禮道歉、停止侵害等。
(二)有后續行政處分的調查濫用情形下的救濟
第一,行政決定已作出的調查濫用。具體又分為兩種情況:其一,無調查權限,不但調查并據調查結果作出行政決定。如稅務部門進行產品質量瑕疵調查并作出相應行政處罰。利害關系人可提起訴訟或復議,造成損害的可申請賠償。有權機關應當予以撤銷或確認違法、無效。其二,一個機關進行的調查卻作為其他行政機關作出行政決定的依據。當然排除調查委托和一般調查了解情況等法律規定可以為其他行政機關所利用的調查資料。對此,有權機關可以違反法定程序為由判決撤消行政決定,并責令重新進行調查。第二,行政決定尚未作出或根本不可能作出中的調查濫用。在此種情形下,如果調查行為已直接影響到相對人的合法權利,相對人有權尋求復議或訴訟救濟。法院可根據《行政訴訟法》第44條之規定,先停止該調查行為的進行,然后作出確認其違法或其他的判決,如“停止侵害、賠禮道歉”等。我國可通過改革行政訴訟判決方式予以實現。如:天津薊縣水產局漁政執法人員對非法捕撈的漁民非法使用手銬等警具,致使一漁民因懼怕被銬而掉入水中淹死[3]。該案雖因相對人死亡,無必要再做出后續行政決定,但實際上是執法人員濫用調查措施引起的違法行政,應允許相對人獲得救濟途徑。
三、行政調查的單純程序違法之救濟
根據行政調查是否具有強制力,學界將行政調查分為任意調查和強制調查[4]。行政調查的單純程序違法在任意調查和強制調查中具有不同的法律效果。
(一)任意調查中的程序違法
“在任意調查中,被調查人是持積極協助態度的,一般不牽涉對其權利的侵害問題。即使有權利的侵害,也是被調查人自愿放棄的結果。”[8]
(二)強制調查中的程序違法
強制調查是指行政調查具有強制力,相對人必須配合調查機關的調查。若違反強制調查程序,使行政決定據以作出的事實失去可靠性基礎時,相對人可提起訴訟,法院應以“違反法定程序”為由判決撤銷該行政決定[4]。實踐中,應針對各異情況,慎重予以撤銷。如調查機關進行調查時未說明理由,顯然屬于“違反法定程序”,若調查機關事后說明了,再撤銷行政決定,會造成司法、行政資源浪費,因此必要時可允許補正。調查機關未事先通知,調查人員也未表明身份,相對人若不能抗拒調查,應得到救濟。調查機關未履行事后告知,致使相對人期待利益受損,相對人應能申請救濟。針對上述情況,相對人可提起復議、訴訟和國家賠償,法院可作出撤銷、賠禮道歉、確認違法的判決。
四、調查資料使用瑕疵之救濟
調查主體收集信息或為采取后續行政行為,或為行政活動和社會大眾提供信息參考。若調查資料不主動或應申請公開,那就涉嫌侵犯公民的知情權。對此,排除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不應公開的情況,公民應當得到救濟。根據公開的內容、方式等不同,對不予公開調查信息的救濟亦不同。如果調查資料屬于調查主體主動公開的范圍,行政主體不予公開,利害關系人可要求公開,拒不公開的,利害關系人可申請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如果調查資料屬于依申請公開的,行政機關應申請無正當理由拒不公開的,任何申請人都可以申請復議、訴訟,甚至可以申請國家賠償,法院應依法作出履行或確認判決。當調查資料的內容涉及相對人的相關信息時,行政主體應主動向相對人公布相關信息或者允許相對人查閱、復制。如果記載錯誤,應允許相對人補正。相對人若得不到理性對待可尋求救濟。如,在戶籍管理中,戶政調查員將公民的性別錄錯,若不允許修改,公民當然可尋求救濟。
- 上一篇:發改委懲防體系建設經驗交流
- 下一篇:德國金融系統發展過程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