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農村社保問題要三管齊下
時間:2022-02-12 10:32:00
導語:解決農村社保問題要三管齊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必須重視特殊群體的養老問題,盡快確定農村社保發展方向,解決農村社保基金管理問題,處理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中“保大病”與“保小病”的關系,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可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減輕農民負擔,應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應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改革政府行政職能,減少干部數量;第二,要進一步深化財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防止干部人數擴張
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的最有效解決辦法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自我保障能力。因此,首先應以金融改革為突破口,促進城鄉非農產業發展。同時,也應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對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以及減輕農民負擔、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自我保障能力,我有三點看法。
一是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首先,當前要重視特殊群體的養老問題。因為工業化、城鎮化永久失去土地的農民,最早實行計劃生育的“無子戶”和“雙女戶”,農村稅費改革后的“五保戶”,這三類特殊群體的養老需要高度重視。前一陣子,我到江蘇省考察,了解到江蘇分別采取了“土地換保障”、“財政補一點、集體出一點、個人交一點”以及“納入縣級財政支出專戶”等辦法解決上述問題,這些經驗值得推廣。
其次,應盡快確定農村社保發展方向,解決農村社保基金管理問題。目前農村社保經辦機構經費困難,影響了農保隊伍的穩定,也增加了已經籌集起來的農村社保基金的安全隱患。為此,應盡快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充分考慮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采取因地制宜,分類實施的農村社保體系。同時,通過與金融管理部門協商,將各地分散的農村養老保險基金作為“協議存款”,以保證基金增值高于個人定期存款的利率。
再次,要處理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中“保大病”與“保小病”的關系。“保大病”和“保小病”兩個方面必須兼顧,由于個人醫療保險基金的積累規模小,對“小病”不宜采取管理成本高的個人賬戶模式。在推行新型合作醫療時,還應充分發揮農村初級醫療機構的公共衛生職能,強化農村醫療衛生資源的整合。
同時,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可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要因地制宜,謹慎從事。農村低保應以因殘、因老失去工作能力的特定人群為對象,同時要科學確定標準,處理好社會救助與發展經濟的關系。對于有工作能力的人群,以救急為主,最低生活保障面不宜過大。
此外,要大膽實踐,探索多樣化的農村社會保障方式。根據我國目前發展水平,農村養老應該“以家庭為主”,在繼續健全現行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合作醫療的基礎上,建議試行幾種補充模式:1.利用現有銀行體系,以零存的方式,開展養老特別儲蓄計劃,政府給予貼息和免稅。這是國外養老的一種重要方式,相對靈活,運作成本低,也不會增加農民的負擔。2.發展商業養老保險,這種模式既符合市場經濟的原則,又滿足不同繳費能力投保人的需要。3.試行合作醫療與商業醫療保險結合模式,將合作醫療保險籌集的資金,交由商業性保險公司按照協商的保險合同承擔賠付責任。
二是減輕農民負擔。
在農民收入有限的情況下,農民的負擔越輕,自我保障的能力就越強。農民的負擔主要用來養干部,我們有的省推行的并鎮、并村、并學校等一系列工作,在精簡地方政府機構和干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要真正減輕農民負擔,應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應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改革政府行政職能,減少干部數量。我國目前基層政府仍然承擔著許多計劃經濟時代的職能,一些地方的縣鄉這幾年把七站八所合并成幾個中心,并且減少了干部編制,但是職能照舊。為了完成工作,這些機構就又雇用了許多編外人員,結果,有些縣鄉干部的實際數量并未減少。要真正減少基層政府的干部數量,必須讓那些執行在市場中可以商業化經營職能的機構和政府脫鉤,并打破政府壟斷,允許私營企業進入。這樣既可以減少干部數量,減輕農民的負擔,又有利于私營經濟的發展。
第二,要進一步深化財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防止干部人數擴張。按現行的財稅體制,許多縣級和縣級以下政府部門的人員工資和行政開支依靠該單位的收費和罰款來維持。雖然這些單位必須將所收的稅費和罰款上繳到財政,但是絕大多數返還給這些單位。最近幾年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在越窮的地方縣鄉政府編外人員擴張得越快。這種擴張帶來兩個不利的后果:一是這些地方政府的收費和罰款越多,企業經營的環境就越差,經濟發展就越不好,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二是擴大編外人員成為某些地方官員尋賄受賄的一種手段,敗壞了社會風氣。建議地方政府的人員工資和行政開支完全按編制由財政撥付,地方政府各單位的收費和罰款不再返還給這些單位,各個單位不準自行決定和擴大編外人員。
三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的最有效解決辦法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自我保障能力。
因此,首先應以金融改革為突破口,促進城鄉非農產業發展。要提高農民的收入,關鍵在于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和農村非農產業。發展勞動力密集的中小企業能夠給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創造最大的就業機會,但是由于沒有有力的金融支持,現在城市和農村的中小企業貸款難,發展受到限制。建議盡早制定有關法規,支持能適應中小企業發展需要的多種所有制的金融組織。
同時,也應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市場,不僅有利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而且,當東部地區隨著經濟發展,糧食生產失去比較優勢,自然會減少糧食生產,增加向中部糧食主產區購買糧食,糧食市場的價格將會相應上升,中部生產糧食的農民也就能得到增產增收的好處,東部的經濟發展也就會成為中部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增長的拉動力。同樣道理,東部越發展,就會從西部進口越多的資源密集型產品,成為西部農民收入增長的拉動力。這樣中、西部農民的收入能夠較快的增長,東、中、西部的經濟也就能協調發展。